楊 峰
研究性學習在體育教學中應用的研究
楊 峰
研究性學習作為我國現階段基礎教育的必修課之一,其主要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它的推行是我國現代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本文就“研究性學習”這一學習方式如何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從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內涵入手,以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為切入點,對研究性學習在體育教學中的合理應用,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旨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
研究性學習;體育教學;應用;特征
21世紀以來,隨著體育教學觀念的更新,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把學習方式的轉變視為重要內容,作為現代體育教學的學習方式,正朝著多元化、多層次、重效果的方向發展,研究性學習已逐漸成為體育教育領域里的一個世界性主題。特別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強調,任何體育教學活動的必須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前提,改變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方式,提倡體育教學中要以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出發點,遵從“探究、合作、自主”的學習方式為基本原則,強調教師是體育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研究性學習在體育教學中應用,主要著眼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為教育最終目的,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互融互動,使學生養成獨立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不斷的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主義的發展培養出更多具有實踐能力強和創新意識的高素質體育人才。
較早提出研究性教學方式的是當代著名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他的教學理念主要是針對傳統接受性教學法的弊端,提出的一種具有創新性特點的現代教學方法。而我國對研究性教學的倡導起步較晚,它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特別是2000年1月國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的頒布,其中研究性教學是其綜合實踐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其獨特的教學方式逐漸得到各位教師的認同。與以往的教學方法不同,此方法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由教師根據課程的需要劃定研究方向或范圍,整個教學過程由學生獨立策劃、執行及自我評估的學習方法;同時研究性學習也是一種跨學科的學習技巧,但又不等同于活動課程,它所涉及的知識體現是學科綜合性。
因此,根據研究性學習所具備的特點和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是指在體育教學實踐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學習的過程主要是以主動探究問題為主,同時,在體育教學中必須貫徹和落實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學會學習為目標的教學理念[2],通過探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能力。而從狹義的理解,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專題研究活動,教師根據授課內容的需要,引導學生從社會實踐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通過“探究、合作、自主”等學習方式,主動地獲得科學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由此看來,我們大力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的研究性學習不僅僅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是要教師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教師課堂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獲得一種良好的自我鍛煉能力,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發展創造條件,使得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2.1 研究性學習的自主性
研究性學習的自主性主要是針對傳統的被動學習或完全由他人做主的灌入式學習而言。雖然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也能基本完成體育教學任務,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研究性學習方式徹底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方式,倡導學生課堂教學中要主動參與,互融互動,樂于探究,敢于實踐,勇于創新。根據授課教師的課程目標要求,視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的選擇教學內容,認真做好課題的選題、收集和整理資料、撰寫課題、展示課題成果等工作環節,并按時按質的完成學習目標,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獨立解決所存在的困難,從而確保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2.2 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開放性的教學方式包含三層含內容。首先,研究內容體現開放性,學生的學習內容不限于教科書的知識體系,除了學校書本上提供的教學內容外,大部分的內容需要學生自己去找尋;其次學習時空的開放性,一般來說,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是課堂內的延伸,并由課堂內轉到課堂外,由校內轉到校外,實現課堂與課外及學校與社會的有機聯系[4]。課堂的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學生根據自己研究方向或課題,通過自主的查閱資料和探究,引導學生在課堂外去了解社會現實,關心社會現象,體驗人生疾苦,積累更多的社會經驗和實踐知識。最后,組織形式的開放性,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研究能力或特點,個人獨立或組成研究小團隊進行課題研究。
2.3 研究性學習的探究性
研究的課題一般都是開放性的問題或者是社會熱點新聞。因此,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自主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可以個人獨立研究和小組合作,也可以是理論探索或撰寫調查報告。總之,學生學習過程不是被動的記憶知識要點,而是學生理解與記憶,整個學習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和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究結論的自主學習過程。另外,探究結論的渠道不是通過老師或教科書上馬上就能獲得,而是通過獨立查閱資料、通過假設、做實驗等研究步驟,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最終獲得自己的研究結論。
2.4 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自主的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只能引導,不能包辦,是一種體驗的學習方式。主要強調學生與社會和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關注周圍事物,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關系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和實踐活動,在“做”、“調查”、“實踐”探究體驗創作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獲得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實踐,勇于創新的個性品質[5]。
3.1 研究性學習目標的確定,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
研究性學習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為切入點,摒棄過去傳統被動注入式的學習和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真正意義上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事物的精神。以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前提,關注學生的個性培養,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倡導主體性教育原則,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獨立性,同時,在教學中積極營造和創設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環境,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真正發揚一切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一切為學生的發展而服務的原則。
3.2 樹立“健康第一”思想,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雖然也能基本完成教學任務,但在促進學生主動參加體育活動,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樹立“健康第一”思想,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激發學生的體育愛好等方面,很難說得上有很大的積極推動作用。然而,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 通過教學過程中相關問題的查找、研究與探討,教師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能夠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針對研究的課題內容,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和發展,這樣無不有利于“健康第一”思想的樹立及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3.3 體育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
班級授課制是目前在校學生學習的主要組織形式之一。研究性學習如何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有效的開展,必須從根本上摒棄或改變原有的傳統學習方式,逐漸在體育教學中灌輸或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學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形成正確的體育態度,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因此,研究性學習在體育課堂教學的實施,關鍵在于體育教師把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滲透到體育教學之中,體育教師研究性教學之前做好充分的備課工作,理順研究性教學的教學思路,做好本次的研究性教學設計,使學生能根據教師提出的目標和任務,通過小組討論或自主閱讀、演練、觀察、思考等學習方式,積極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同時,在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體育學科特點,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討問題及解決問題,從而獲得課題結論。
3.4 體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與確立
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確立,它直接影響課題研究的成功與否。學生在選題時常常會出現各式各樣的錯誤,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研究課題范圍廣而寬,自身難以把控;其次,設計研究內容過于抽象,學生自身難以把握,對于解決問題缺少有佐證的依據;再次,不考慮課題研究的可行性,超出自己的研究范圍和能力;最后,對課題研究的問題不明確,含糊不清。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正確的引導學生,如何根據自身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合適的課題。因此,在實施研究性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課題的選題、確定課題、解決課題的過程就需要教師全程跟蹤指導[3],避免學生走彎路和走錯路。由此可見,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與確立至關重要,先要從具體的問題入手,避免空而大的課題,盡量選擇描述性的課題或調查報告,避免過于抽象的課題研究,要從自己所學的專業領域入手,縮小研究的范圍,考慮實施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最終確定研究課題。同時,還要明確所提出與解決的問題,養成善于從周圍的社會體育現象中尋找和發現課題,最好是反映當今社會上的體育焦點和熱點問題,例如:我國近10年來中小學生體質出現逐年下降的主要問題等。
3.5 體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實施
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發展,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而研究性學習是現代教育理念推行的重要表現形式,其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改革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而在體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組織主要分為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集體討論相結合和小組合作研究這三種形式。因此,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的研究性教學做好備課工作,體育教學中先向學生提出研究課題的主要目的和要求,并假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及研究步驟,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目標和要求,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以期找到課題答案的所在。同時,課堂中教師要巡回指導,積極做好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思想的交流和融合,由此不斷推動深化研究。
3.6 體育教學中遵循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原則
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是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主要是以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狀態和成果為實事依據[4],重點是在體育教學中要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做出信息反饋及價值的判斷,從而更好的促進研究性學習在體育教學中的開展。但是,研究性學習評價不同于傳統學習方式評價,特別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生在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和運用的方法,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探究問題習慣。同時還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總之,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特別強調評價的過程性、發展性、真實性和激勵性。
4.1 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要求
研究性學習是以課題為載體指導學生進行體育教學活動,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傳統教學所謂的“教”而是現在教學的“導”。因此,體育教師需要不斷的更新知識結構和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在優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系統知識的同時,還要加強自身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前沿科學和社會熱點問題的研究,加強自身專業知識的積累和運用,逐漸形成多元化交叉學科的教學,才能適應學生在體育研究性學習中的需要, 真正實現體育教師在體育研究性教學中充當課程的指導者和合作者。
4.2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由于長期受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體育教學中一直沿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只能被動的按照教師的安排進行注入式的學習,突出表現為學生對教師、對書本過分依賴,缺乏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而忽視學生學習的體驗和感受,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和抵觸的心理,更談不上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發揮和能力的培養。因此,鑒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性質,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密切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和學生情境的體驗,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的習慣,不斷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6]。
4.3 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研究性教學不僅有利于使教學走出傳統定義的模式,而且有利于主體性教育得到質的發展,特別是研究性教學中注重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而學習動機是學生內部需要的具體體現,取得學業成就的動力和心理原因。所以,在實施研究性學習中要根據每一個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充分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指導學生,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完成課程學習目標,感受研究性學習的樂趣,滿足他們身心發展的需要。
4.4 合理運用研究性學習方法
任何一種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猶如一把“雙刃劍”,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局限,研究性學習也不例外。因此,在使用研究性教學時,教師應從實際出發、適時運用,我們在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廣大體育工作者從教學實際出發,積極選用某種研究性學習方式,發揮其特有的優越性[7]。但是,也不是所有體育學科中的知識都適用于研究性學習,如:專業課程中的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很多的概念和原理,還是需要學生利用課余的時間進行長時間的熟記和理解,這都是由體育教學特殊性決定的。
正如楊振寧老師所說的“過去的學習方法是人家指出來的路你去走,新的學習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實現體育專業與素質教育接軌、與中小學課程改革同步。通過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創設情景,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體驗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掌握體育研究的方法,使學生學會積極探索和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思維的習慣,真正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
[1] 姜玉華.探究性學習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25(5):102-107.
[2] 顧錫平.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及實施[J].教育評論,2002,28-30.
[3] 王正然,單美玲等. 研究性學習在體育教學中應用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8):1089-1090.
[4] 王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6-17.
[5] 鄒尚智.研究性學習指南[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14-15
[6] 季瀏.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0-34.
[7] 周坤,張敏等. 論研究性學習方式下體育教師教學策略[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5):91-9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in PE Teaching
Yang Feng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which focus on changing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is one of the compulsory courses in Chinese preliminary education phase, which means a great breakthrough in China modern prelimin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s well as the key point of implementing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This paper talks about how to carry out this learning style in sport teaching, begins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f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uses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ntry point, and offers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its reasonable usage in sport teaching.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provide necessary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school sport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PE teaching;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普通高校體育專業田徑課程實施研究性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以投擲項目為例”(項目編號:457)
楊峰(1979-),男,苗族,湖南懷化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懷化學院體育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8 Sport School of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418008, Hunan, China.
G807
A
1005-0256(2017)03-0013-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