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信用卡不良貸款的調研
曾另瓊
近兩年來,銀行信用卡大規模爆發不良,不良貸款余額與不良率都呈上升趨勢。通過對30家銀行金融機構信用卡不良貸款的調研,本文對信用卡不良貸款原因從宏觀方面、銀行方面和持卡人方面進行了分析。根據信用卡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本文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要健全社會信用環境,二是銀行加強風險防控加強,三是各部門與銀行要加強信息共享與協作。
信用卡;不良貸款;調研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經濟下行帶來企業效益下滑,銀行不良信貸資產呈上升趨勢,其中信用卡不良貸款與不良率逐漸上升。為了準確掌握當前信用卡不良貸款的狀況,找出不良率上升的原因,進而提出有效的針對性措施,對某區域30家銀行金融機構的信用卡不良貸款進行了專項調研。調研情況如下:
截至2017年3月末,該區域30家銀行機構信用卡透支余額403429.58萬元,比年初下降15213.42萬元;信用卡不良透支余額14037.99萬元,比年初增加1122.34萬元;信用卡不良率3.48%,比年初上升0.41個百分點。由此可見,2017年一季度信用卡不良貸款呈“雙升”趨勢。
2017年一季度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的有22家銀行機構,累計增加14625.8萬元;一季度不良率比年初上升的有24個銀行機構,最高的上升了1.96個百分點;一季度不良率最高達8.43%。
從不良率的數量分布看,該區域信用卡不良率呈走高的趨勢。如下圖所示,不良率1%-2%由年初的6個增加到一季度的11個,不良率2%-3%由2個增加到6個,不良率6%-7%由2個增加到3個,不良率8%-9%一季度新增一個銀行機構。

(一)從宏觀方面看
1.經濟環境影響
近幾年來,受國際經濟形勢總體復蘇較慢、我國經濟三期疊加的壓力以及結構性調整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總體上呈現下行的態勢,一些行業發展受限。如前幾年行情較好的煤炭、房地產行業,受經濟經濟環境波動影響較大,企業經營者還款能力減弱。一些中小企業在本輪經濟周期下行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也受到沖擊,企業訂單減少,職工工資下降。隨著企業主和職業人員的收入減少,信用卡透支余額隨之下降。在調研的30家銀行機構中,2017年一季度信用卡透支余額比年初減少的有18家,合計減少22209.04萬元。其中7家銀行機構的透支余額下降率高于10%,最高的下降了16.62%。如某銀行機構年初信用卡透支余額15894.7萬元,一季度透支余額下降到13511萬元,下降了2383.7萬元。
信用卡的風險相比一般有抵押物的貸款來說可能更高,經濟波動期更容易出現逾期風險。由于收入減少,持卡人還款能力減弱,進而將違約風險傳遞到銀行。信用卡領域不良“雙升”就是前述情況的連鎖反應。在調研的30家銀行金融機構中,2017年一季度信用卡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的有24家,合計增加828.77萬元。
2.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
良好的信用是市場秩序的根本保障,也是信用卡業務發展的重要環境。中國的信用制度建設起步較晚,尤其是個人信用體系建設更是薄弱環節。目前,國家雖然制訂和發布了《個人征信管理辦法》以及《中國征信系統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征信評估市場化,征信違約處罰以及信用卡詐騙罪處罰和執行難等問題仍然存在。由于征信系統不完善、公民征信意識淡薄以及違約成本過低等因素,導致社會居心不良者惡意透支后逃避銀行債務或者POS商戶與持卡人勾結套取現金,銀行最終成為信用風險和欺詐風險的承擔者。
(二)從銀行方面看
1.風險控制前瞻性不足
近幾年信用卡不良率上升除了傳統違約因素外,和早幾年銀行為了占領市場份額而大量發行低端信用卡有關。前些年商業銀行為占領市場份額,過度重視信用卡發卡數量、審核不嚴,在經濟環境變化的情況下,未提早采取風險控制措施,導致風險隱患逐漸暴露。對于一些信用卡業務剛剛起步的銀行,可能會愿意用一定的損失獲取市場份額的增長。部分銀行對信用卡風險管控重視程度不夠,特別是對個體戶、中小企業主等非優質行業客戶風險排查及事前預警關注不夠,沒有根據當前整體經濟形勢對一些高風險的持卡人及時采取“催收、降額、止付”等措施,錯失了風險防范的最佳時機,導致存量信用卡客戶風險持續增加。如某銀行機構一季度非優質行業信用卡不良貸款余額209.29萬元,占信用卡不良貸款余額的82.57%。
2.貸后管理脫節
信用卡發卡后銀行貸后管理不到位,也是信用卡不良率升高的重要原因。申辦信用卡時客戶經營正常,是優質客戶,后因企業經營困難或破產,無法償還透支額。一些信用卡不良單筆金額小但戶數多、分布廣,客戶外出務工、經商,很多下落不明。貸后管理人員上門催收,無法找到客戶本人,催收難度大。持卡人因多種原因欠債,信用卡形成不良時,持卡人名下資產早已出賣轉讓或被查封保全,即使采取訴訟清收,也無可執行財產處置。
3.追償清收難
目前信用卡催收常用的方式是電話催收、上門催收、委外催收、經偵催收、法律訴訟等。一些持卡人將信用卡作為賺錢的工具,與POS商戶勾結套現后用于民間借貸或直接投資經營,資金鏈斷裂后存在“賬多不愁”的思想,對銀行催收置之不理。 部分持卡人信用意識差,信用卡消費后通過更換聯系方式、搬離原來住所、外出躲債、法院審判不出庭等各種方式逃避債務。有些持卡人被銀行起訴后,也無其他可執行的資產,銀行跟蹤執行困難。一些信用卡詐騙案件,經偵催收進度緩慢,效果不佳。
4.過渡授信
信用卡審批涉及客戶多,需通過評分模型對客戶資信進行評估。目前銀行機構采用的評分模型多數核心參數為靜態,且參與評估的參數不能涵蓋客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客戶整體評估和資信變化判斷不準。經濟逆周期時評分模型對客戶評估的準確度降低,這也導致銀行對一些持卡人過渡授信。給予持卡人超過正常消費需求的授信額度,會誘使部分持卡人通過信用卡套取現金,并將套取的現金用于個人股票投資、償還房貸月供,甚至演變成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這就將信用風險之外的市場風險因素引入信用卡產品中。
(三)從持卡人方面看
1.誠信意識缺失
由于我國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信用管理體系發育程度低下等多種原因,使得信用缺失問題日趨嚴重。部分持卡人對信用卡逾期的不良記錄重視不夠,不僅不按時還款,還出現“以卡養卡”、惡意套現等現象,以致一些持卡人成為“老賴”。一些持卡人在透支幾百上千元后心存僥幸心理,認為透支數額小,銀行不會為了一點小錢專門討債,能賴則賴。尤其是人員流動性較大的行業和單位非正式員工、臨時工等辦卡客戶,誠信意識淡薄,還款意愿差。此類持卡人雖然金額小但戶數多,一旦離職,長期處于失聯狀態,給銀行催收造成一些困難。
2.信用卡欺詐
近年來,銀行信用卡汽車分期業務發展迅速。由于分期業務具有單筆金額大、期限長、手續方便的特點,在消費交易額中的比重越來越大。近兩年來汽車分期業務逾期越來越多,銀行面臨的風險日益顯現。一是由于汽車分期業務的抵押物為購買的汽車,導致銀行對抵押物監管困難。一旦購車者不履約還款,銀行追索車輛成本高,汽車抵押形同虛設,銀行會面臨抵押落空的風險。二是經銷商與購車者辦理虛假申請資料。由于銀行對經銷商盲目信任,讓經銷商有機可趁。一些不法汽車分期商戶鉆銀行業務管理漏洞,利用企業內部員工及親屬,偽造機動車銷售發票、機動車保險單等資料騙取銀行資金,或者利用客戶經理對汽車車型車價不了解,分期后更換低價車型套取銀行資金。另外,一些汽車經銷商經營幾年倒閉后無法聯系也會造成銀行信用卡不良貸款追償難。
3.消費投資理念不成熟
一些持卡人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盲目創業,投資理念不成熟,盲目跟風,投資創業失敗成為資金鏈的虧損承擔者。在一些監管較為嚴格的環保、食品安全等行業,持卡人仍按以前的思路投資項目或發展企業,被嚴格監管造成企業停產,信用卡透支后無力還款從而將損失傳遞到銀行。信用卡持卡人消費觀念的不成熟,容易形成消費沖動,以卡養卡的現象存在,從而陷入頻頻透支消費而無力償付的泥潭里。
(一)健全社會信用環境
建設社會信用環境,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需要。當前,惡意拖欠和逃廢銀行債務的現象屢禁不止,惡意透支信用卡后賴賬的情況突出。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對于打擊失信行為,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促進金融穩定和發展,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要加大誠實守信的宣傳教育力度,培育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樹立良好的社會信用風尚。二是培育和發展種類齊全、功能互補、依法經營、有市場公信力的信用服務機構,依法自主收集、整理、加工、提供信用信息,鼓勵信用產品的開發和創新,滿足全社會多層次、多樣化、專業化的信用服務需求。三是加快信貸征信體系建設,建立金融業統一征信平臺,促進金融業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穩步推進我國金融業信用體系建設。四是信貸征信機構要依法采集企業和個人信息,依 法向政府部門、金融監管機構、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征信服務。
(二)加強風險防控
一是嚴格審核申請人的條件,認真核對申請人提供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堅持電話調查、上門調查等,做到“三親見”,確保資料的真實、完整、有效性。二是加強注重信用卡營銷隊伍建設和培訓,加強客戶經理隊伍建設,培養精通業務、識別風險的從業人員。三是升級開發高效合理的信用卡評分模型,提高申請人資信審批的有效性和市場定位的準確性。
(三)加強信息共享與協作
一是銀行加強與通信、水電氣部門、車管所、房管所等部門合作,增加客戶信息獲取渠道,加強信息共享,在授信審批環節多方面獲取客戶最新信息,進一步全面監測客戶風險。二是國家針對信用卡套現、詐騙、惡意透支等違法違規行為,持續建立完善行政性、市場性、行業性和社會性懲戒制度。三是銀行、公安、法院加強合作,開展專項治理,打擊逃廢銀行債務行為,對違法違規行為加以嚴懲。四是銀行間建立“黑名單”共享機制,打破信息保護的格局,共同打擊惡意透支行為。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四川 重慶 404100)
[1] X銀行信用卡業務風險防范與控制研究[D].向秋晶.東華大學 2016.
[2] 信用卡風險分析及對策[J].張培.財經界(學術版).2016(16).
[3] 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風險管理研究[D].司曉平.山東大學 2015.
[4] 信用卡業務風險產生的原因與控制[J].茅燕飛.企業研究.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