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hift-Share模型的我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分析
王曉桐
本文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我國西部地區10?。航戤a業增長與結構變化進行分析,并以整個西部地區的同期產業結構值作為參照。研究結果表明:2006-2015年西部十省的GDP和各產業部門的生產總值基本上呈現上升趨勢。從Nij看,西部十省地區生產總值主要是由第二、三產業貢獻;從Pij看,除廣西外,其余九省各產業部門貢獻率均呈現三、二、一的順序;從Dij看,廣西、云南、甘肅、寧夏、新疆的競爭力偏離分量合計為負值,內蒙古、重慶、四川、貴州、陜西的競爭力偏離分量合計為正值。依據研究結果,針對我國西部10省提出相對措施建議:突出特色農業,加快第一產業的發展。提升第二產業的區域競爭能力,注重環境與經濟的協同發展。向最佳產業結構靠攏,加快第三產業發展。
偏離份額分析法;西部10?。划a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影響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它對該區域內資源的有效利用起推動作用,它還有利于該區域產業經濟實力的提升,并且有利于該區域競爭力的提高;與此同時,產業結構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一座城市的經濟系統能否有效運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已經成為一個區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可以從質和量兩個角度對產業結構進行考察,以此來研究一個區域的結構變化原因,從而確定其未來發展方向。我國西部地區在我國屬于欠發達地區,但隨著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等一系列經濟戰略的相繼出臺,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態和產業結構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快速發展的同時,問題也逐漸凸顯,如產業布局還不夠完善,未能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扶持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將產業結構合理化對我國西部地區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我國西部地區整體2006-2015年的經濟總值作為參照系,分別對西部10省,即四川、重慶、廣西、甘肅、內蒙古、貴州、云南、陜西、寧夏、新疆同期產業結構進行偏離-份額分析,依照結果對我國西部地區的未來經濟結構優化提出更為具體且更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1.偏離-份額分析法
偏離份額-分析法,即SSM分析法,是由美國學者蘭帕德,鄧恩等人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具有綜合性和動態性,揭示某局部地區與其相應的參照地區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并以此來確定該地區未來發展方向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將所研究區域的經濟變化看成一個動態過程,以其所在的上級區域作為參照,將該區域經濟總量的變化分解為3個分量:區域份額偏離分量、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以此來研究區域經濟發展與衰退原因,根據分析結果評價該區域經濟結構優劣和其競爭力的強弱,從中選出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部門,以此進一步確定該區域產業結構如何調整與其經濟發展走向何方。
1.1 基本參數設定
本文研究區域為西部10省,整個西部地區為研究區域所在大區。首先,研究區域及研究區域上一級區域的各產業部門增長率,研究區域與研究區域的上一級區域(整個西部地區)的各產業在研究時間范圍內的增長率為末期經濟產值減基期經濟產值,再用兩個數的差除以基期經濟產值,公式如下:
rij=(bij,t-bij,0)/bij,0 j=1,2,3
(1)
Rj=(Bj,t-Bj,0)/Bj,0 j=1,2,3
(2)
式(1)、(2)中,bij,0和bij,t 分別為i區域j產業經濟產值的基期值與末期值;Bj,t 為i區域所在大區的末期j產業經濟產值。
其次,研究區域各產業部門經濟產值的標準化,即所研究區域基期某產業部門經濟產值與其上級區域該產業部門在整體經濟中的占比乘積。公式如下:
b′ij=(bij,0*Bj,0)/B0 j=1,2,3
(3)
式(3)中,B0 為研究區域上級區域的經濟產值。
1.2 產業部門經濟增長總量的分解
依據偏離份額分析法(SSM)的基本原理,研究區域i的j產業經濟增長量(Gij)可分解為以下三個分量:區域份額偏離產業結構偏離分量(Pij)、區域增長份額分量(Nij)、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Dij),計算公式如下:
Gij=Pij+Nij+Dij
(4)
Nij=b′ij*Rj
(5)
Pij=(bij,0-b′ij)*Rj
(6)
Dij=bij,0*(rij-Rj)
(7)
PDij=Pij+Dij
(8)
上式中:PDij為i區域總偏離分量。
1.3 研究區域及其增長率的分解
相對于研究區域i所在上一級區域的增長率L,是結構效果指數W與區域競爭效果指數u的積,引入Kj0、Kjt分別為研究區域i的j產業在初期和末期占同期區域所在上一級大區相應產業部門的比重,公式如下:
L=W*u
(9)
(10)
(11)
Kj0=bij,0/Bj,0
(12)
Kj,t=bij,t/Bj,t
(13)
Lgt;1,則研究區域增長速度高于其上一級參考區域;Wgt;1,則證明研究區域的朝陽產業所占比例較大,該區域經濟結構較為合理,對其經濟增長貢獻較多。ugt;1,則研究區域各產業整體增長較為迅猛,有較強競爭力。
2.西部十省產業結構分析
2.1 西部十省三次產業結構變化
近年來,隨著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改變。根據對西部十省各省政府統計公報和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計算得出西部十省2006-2015年三次產業值以及各省各產業部門增長率(表1)。

表1 西部十省2006-2015年各產業增長率
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
由表1可以看出,從2006—2015年我國西部十省的GDP和各產業部門的生產總值基本上呈現上升趨勢,其中GDP增速最大的是貴州,增速達到3.49,其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增速也是最快的,第二產業部門中四川省增速最快,達到4.58;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二產業部門增長率為負增長。
2.2 西部十省產業結構分析
本文以整個西部地區整體的三次產業的地區生產總值作為參照,對西部十省近十年產業結構進行偏離-份額分析。將相關經濟數據代入偏離份額分析法的數學模型公式(1)~(13),經計算得到結果(表2)。

表2 2006-2015年西部十省GDP偏離份額分析
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
由表2可以看出,從Nij看,我國西部十省的地區生產總值主要是由第二、三產業貢獻,其中內蒙古、陜西、寧夏和新疆第二產業貢獻率最大,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甘肅的第三產業貢獻最最大。從Pij看,我國西部十省中,除廣西外,其余九省各產業部門貢獻率均呈現三、二、一的順序,廣西省第三產業貢獻率最大,第一產業次之,最后是第二產業,說明第三產業在十個省份中處于產業結構優勢的地位,除廣西之外的九省地區經濟主要是由第二、三產業拉動,廣西的地區經濟主要由一、三產業拉動。從Dij看,內蒙古、重慶、四川、貴州、陜西的競爭力偏離分量合計為正值,為正值的五個省份在區域競爭能力方面表現良好。
3.針對西部十省的產業結構優化建議
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核心也是基礎,關系到區域經濟 增長的質量和速度,正確認識和評價產業結構的改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僅有助于理解區域產業經濟的增長情況,也有助于區域之間的經濟競爭與合作。
3.1 突出特色農業,加快第一產業的發展
根據上述分析,近十年除甘肅和貴州外,其余省份第一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在下降,其中內蒙古、廣西、四川的第一產業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為負值,說明在區域競爭能力方面表現不樂觀。因此,未來我國西部十省在農業發展方面,第一,應突出特色農業發展,如新疆的吐魯番葡萄、哈密瓜,庫爾的勒香梨、庫車杏,蘭州百合,寧夏中寧縣枸杞,陜西蘋果,云南烤煙和茶葉,貴州辣椒和白酒,四川白酒和生豬,廣西的糖,內蒙古乳制品和羊絨等;第二,加快推進科技興農,注重農業人才的培養,實現生產機械化與農業科技化;第三,政府應積極引導,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提高第一產業的經濟增長率。
3.2 提升第二產業的區域競爭能力,注重環境與經濟的協同發展
第二產業的發展在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數據分析得到的結果可知,2005—2016年在我國西部十省中,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陜西的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為正值,這與近幾年來西部地區借助“一帶一路”等優勢成為“新常態”的經濟增長點不無關系,其中工業經濟增長態勢明顯,成為支撐該地區的主要力量,但工業產值的增長帶來的環境問題也必須重視,尤其是水資源的稀缺。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應在環境規制中將生產中的水資源成本考慮在內,如利用許可證等規制方法或排污收費等經濟手段來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3.3 向最佳產業結構靠攏,加快第三產業發展
在我國西部十省中,以各產業部門增長率來看,符合“三二一”模式的有:廣西、重慶、陜西;更多的是“三一二”模式:貴州、云南、甘肅、寧夏、新疆;剩下的內蒙古和四川屬于“二三一”模式。要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首先應加快西部地區城鎮化速度,增加人民收入,拉動西部地區第三產業發展;其次,應大力發展西部地區優質第三產業,我國西部地區地廣人稀使其擁有獨特的旅游資源,包括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這些旅游資源的優勢也是其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力點之一,開發旅游資源,帶動其他產業協同發展,最終轉化為經濟效益。最后,西部地區須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將服務業的市場向國外拓展,從而加快第三產業發展。
(蘭州交通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