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讓措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與創新
□ 才讓措


新一輪課改的宗旨是“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體現了現代教育對人性本質的尊重,遵循人類個性發展的自然規律。延續300多年的課堂教學,仍然是目前學校教學的一種最基本形式。小學作為義務教育的初始階段,課堂教學的優化與創新對其尤為重要,因為它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掌握學習語文的技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轉變教師角色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央就曾提出:“創新是民族的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部也把“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列為《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振興計劃》的主要目標。教育目標升級了,教師的教學觀念也自然而然要更新,與時俱進。中國教育自古以來都是“親其師,信其道”。小學語文正是小學生剛剛接受規范化、系統化母語教學的起跑線,塑造自身個性的開端。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角色扮演得好不好,關系到中華民族下一代文化素養的質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教師角色勢在必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不僅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特點,也為語文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展示了應有的途徑。
教學手段多樣化的教學目標決定了教學活動的方向,決定了教學內容、方法、途徑的選擇,決定了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教學手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措施。
目前,課堂教學方法異彩紛呈,整個課堂中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的極少。大家都知道,語文學科集工具性和人文性為一體,教材的選文文本幾乎都用漢語言文字寫成,據研究,漢語中的虛詞除外,實詞中的每個漢字一般至少有三種含義。正是語言文字的模糊性,造就了每位讀者對文本的不同解讀,形成了“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閱讀結果。單一的教學方法無法滿足語文學科的這種特殊性。在現代的課堂上,我們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體輔助教學,它是由文本、圖形、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集成在一起,經過加工和處理所形成的教學系統。多媒體圖文聲像并茂,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教授《坐井觀天》課文時,筆者在課前制作了生動有趣的課件,把文本轉化成卡通片,小鳥與青蛙之間的對話,無論是城市的孩子還是農村的孩子,都很少見過真正的水井、青蛙。筆者到實地拍攝了一口水井,借助多媒體,讓學生了解古代的水井與現代的自來水塔有什么區別,體會到井底之蛙的內涵。同時,進一步延伸,切換一個畫面,假如把青蛙放在高聳的巨大無比的水塔里,讓學生思考“青蛙的想法會發生變化嗎?”等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烏鴉喝水》也是一篇傳統教材選文,主要表現小小的烏鴉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多元思維,是否還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多媒體展示兩個畫面進行對比閱讀,一個是文本里的烏鴉銜著一塊塊小石頭,投放到瓶子里,水慢慢地往上漲,烏鴉最終喝到水了。另一畫面則是烏鴉拿來了一個長長的吸管,伸到瓶底,借助先進工具,也可以喝到水了!多媒體的多功能性,可以引發學生的無限聯想,但是畢竟小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期,對每種新鮮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且他們大多感性思維多于理性思維,看問題和做事情都比較天真和幼稚。這些都需要教師正確引導,把握分寸,點到為止。
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謂教學結構,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由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這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學活動的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創建一個有活力、高效化的課堂教學結構,都離不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是否相適應;課堂信息反饋是否暢通與及時;課堂的教學時間安排是否合理有效等,這些因素都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優化和創新語文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教師與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兩個主體,在新課程教學理念指導下,轉換教師角色,優化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結構,留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間,還給學生一片藍天,才能更好地構建理想與有效性兼容的新課堂。
(作者單位:青海省同德縣城關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