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貞艷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異同
□ 李貞艷

▲《湖村》 張大千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都是獨特的藝術題材,兩種繪畫形式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本文針對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進行思考,分析兩種繪畫的異同并提出自身的觀點,雖然兩種繪畫在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在目的和根源上是有一定共融性的。
在全球一體化的思潮下,當代的藝術家也在不斷地反思自身,雖然中西繪畫在理念與風格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但是在繪畫的本質上卻有著一致性。那么兩者之間會不會產生一定的共融,中國畫能否融入油畫的技法,油畫創作中能否添加山水畫元素,成為現當代藝術家思考的重點。20世紀初,老一輩藝術家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等人,他們在藝術創作上便是采用油畫的技法與效果融入中國傳統元素的山水創作,在風格中加入山水畫的元素。但本質的油畫特點沒有失去,我們依然可以叫作油畫創作,只是這種油畫具有很強的本土氣息。中國畫的幾位藝術家如趙無極、朱德群、蘇天賜、吳冠中等人。他們在創作中以山水畫為基礎,加入西方油彩、色彩理念、形式構圖等特點,使得山水畫在創作中既保留傳統的一面又具有現代繪畫的概念,對藝術家表現自身的感悟與自我感情的表達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
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形式,以宣紙上繪畫為主強調創作中的意境表達。
油畫是由西方早期傳入中國的畫種,油畫注重油彩在亞麻布上產生的肌理效果,油畫的風格包括寫實、抽象、現代、印象等眾多流派。對于山水畫與油畫風景來說都是追求繪畫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我們拋開地域與民族情感來說,那么這兩種藝術形式都是人類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藝術價值,也都是藝術的真實表現,是沒有高低之分的。所不同的只是繪畫理念不同、繪畫風格技巧的不同,但隨著多文化的世界交流的開啟,藝術的形式也將會受到沖擊,文化與藝術的融合便是當前時期本文所要思考的問題。所以無論怎樣學習西方,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可能全盤西化,在逐漸以中國藝術為主體重新構建繪畫形式語言的過程中逐漸顯露出中國特色。
繪畫藝術的形成產生于對不同歷史文化的展現,中西兩種不同的繪畫風格都跟國家歷史文化有著直接的關系,由于中國古代崇尚道家文化,西方國家也是深受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的影響,所以不同的歷史文化對繪畫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山水畫在歷史文化上強調文人墨客的思想:在繪畫效果上以達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為最高思想;在德行素養上強調藝術家的個人修養和品德素質;在創作表達中以創作者的思想和畫面意境為情感體現。“道”的存在狀態和顯現方式決定了山水畫的審美趨向,道家哲學的樸拙與恬淡是構成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山水畫中的“熟后生”、“巧后拙”影響至深,因此要想畫好山水畫就需要藝術家在繪畫中把山水畫的氣韻表達出來。早期的西方繪畫都是受宗教的影響,宗教也是繪畫的起源之地,伊斯蘭教、基督教都是要求油畫風景中以描繪真實的神話人物為主,把繪畫藝術作為宗教傳播思想的工具,所以在宗教文化的影響下,西方的繪畫更多地強調真實性、宗教性。希臘哲學家希庇阿斯認為:“美就是視覺、聽覺產生的快感”。西方風景畫受基督教和希臘文化的影響,在繪畫中要多去聽、去看,強調主宰自然,貼近現實,繪畫的風格上開始追求真實的寫實的效果,他們認為:真實的效果可以使畫面具有豐富的生活氣息。所以繪畫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歷史文化、宗教文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這點在中西方繪畫中都是有直接的體現的。
創作理念是繪畫的精神構架,也是繪畫具有豐富的內容和不同的個性的根本,創作中正是因為在思想、認識、概念上的不同,才形成了世界藝術流派的豐富多彩,也正是中西方繪畫理念的不同,才造就在繪畫上的差別。
西方風景畫里有一個重要的理念,便是強調創作中的真實性,也叫寫實繪畫,又叫寫實主義,強調風景油畫中所描繪的場景必須是客觀事物中的真實場景,繪畫中以還原真實場景為首要因素。繪畫上強調一種還原性,這種還原性是通過繪畫來表達真實的客觀環境,把繪畫當成一種表達場景的方式。文藝復興時期寫實派以達芬奇為代表,創作中強調寫實主義的重要性,他還有一個著名的理論便是鏡子理論:“要求畫家在創作中應該像鏡子一樣去表達”,創作中把真實的場景用色彩與素描的形式記錄下來,這種表現形式最大的特點就是還原了真實的客觀場景。可以說寫實主義一直是西方繪畫創作中的學院派代表。山水畫也講求“師法自然”,但不是以求真的態度去模仿對象,而是摹狀對象之形去傳達繪畫的內在精神,“傳神寫意”便是山水畫創作中的重要理念。山水畫追求藝術的“真實”上主要表現在感情之真。在藝術形式上要求在“似與不似之間”,寫意水墨畫最合中國藝術之精神。“應物象形”、“觀物取象”的藝術原則規定了藝術的人文關懷,甚至為情為意而變形,抽象自然對象。在山水畫的“形”與“神”之間,“神”是精神內涵是創作源泉,“形”僅是傳神的符號載體。因此,創作理念上的差異便是直接導致中西繪畫風格上的最大問題所在,這是由不同的歷史文化而演變出的繪畫概念上的差異。
表現方法就是畫家在繪畫創作中所表達畫面效果時所使用的不同的繪畫技巧,以此形成了不同的繪畫表現方法,繪畫類型與風格的不同也形成不一樣的表現方法。山水畫在創作中以宣紙為底,水、墨為顏料,毛筆為工具,創作中通過毛筆沾水墨在宣紙上創作。風景油畫創作則是以亞麻布為畫面,油畫顏料、油漆、都可以作為繪畫顏料,油畫的創作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可以反復修改,而山水畫則不能多次修改。山水畫在表現技法上主要是以線條為主,搭配上墨色進行渲染,繪畫的核心是“線”的表達,強調繪畫中線條的流動性、快慢、舒緩等相關的特點。有時候在繪畫中并非一定按照現實中的環境去創作,可以對繪畫的景物進行改變,例如在沒有水的地方添加上瀑布、空間布局可以進行隨意的搭配,以此強調畫面的意境表達。荷蘭的藝術家倫勃朗是油畫中強調光感的藝術家之一,他的創作主要是光和影組成畫面的精神支柱,他所創作的畫面形象就如同從光和影里雕刻出來的。山水畫追求的是“線”的藝術表達,創作中:“光不要了,影也不要了”。北宋郭熙提出了“三遠”的觀點,三遠法強調的是山水畫的二維空間的構成特點。西方的達芬奇強調繪畫其實便是一面鏡子,在空間的表達上主要以真實的二維空間中去創作出三維空間的效果來。因此來說,在繪畫的表現技法上中西繪畫存在著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技法,所表現出來的繪畫效果自然也就是不同。但方法、技法雖有不同,繪畫的核心本質卻是一致的,也就造就了中西繪畫上可以相互借鑒的契機。
對中國畫、西方畫兩種不同的繪畫形式,創作與創新是肯定的,也是必須的。這就需要我們的藝術家不斷地去思考、不斷地去創作,不斷地把藝術與價值觀念進行比較,以此來找到適合我們自己的繪畫出路,有人說中國畫在現在已經沒落了,其實不然,這不能說是傳統藝術的沒落,而是一種蟄伏,這種蟄伏我們可以去理解成為是一個種子,在新的土壤中正在發芽、正在發育、也正在成長,這種成長也代表了藝術在不斷發展中并非都是一帆風順的,如逆水行舟是迎難而上的,更是需要我們一代代人不斷地去努力、去學習、去創新、去付出所換來的新的藝術成就。
[1]譚靜琪.對中外山水風景畫發展的幾點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6(02).
[2]邵大箴.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同和異——兼論兩者交融的歷史、現狀與前景[J].文藝研究,1999(04).
[3]高飛.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審美語境的差異[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4).
[4]馬媛媛.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比較[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0(05).
[5]倪巖.中國傳統文化在山水畫創作境界中的凝練[J].美術大觀,2010(09).
[6]陳國勇.我自為我自有我在——我的山水畫創作感悟[J].美術觀察,2009(10).
(作者單位: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