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秀妍
魯迅與“魯藝”
□ 石秀妍
“魯藝”,全稱“魯迅藝術學院”,對于老一輩文藝界人士,“魯藝”如雷貫耳,而在當代青年人的耳中,恐怕就已經很陌生了。但是魯迅其人,恐怕不管哪個年齡段,都耳熟能詳。不得不說,這應歸功于語文課本,只要接受過義務教育便可說出《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祝福》、《少年閏土》、《藤野先生》、《記念劉和珍君》、《不能忘卻的記憶》等文章,這些文章深深刻進了不同時代人民的靈魂,成為了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魯迅、魯迅藝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他們有關系嗎?“魯藝”在延安,“魯美”在沈陽,而魯迅既沒到過延安也沒到過沈陽,且“魯藝”與“魯美”建立時,魯迅先生早已乘鶴遠去,要談關系,還得扒一扒故紙堆。
魯迅先生在美術界也是有一定地位的,突出成就是在木刻和版畫領域,魯迅與版畫的關系則始于1929年,這一年魯迅相繼編輯出版了《近代木刻選集》和《藝苑朝華》,此后又編輯出版了《木刻士敏土之圖》、介紹蘇聯木刻《引玉集》、《凱綏·河勒惠支版畫選集》等畫冊,為普及西方版畫藝術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31年8月,魯迅邀請日本版畫家內山嘉吉舉辦木刻講習所,自己擔任翻譯工作。1932年,資助quot;春地畫會quot;舉辦展覽、開展活動。1933年,為“木鈴木刻社”的《木鈴木刻集》撰寫序言。1934年資助木刻青年藝術家劉帆、胡一川出版《無名木刻集》,并為之作序。從1930年至1933年,魯迅親自租借場地舉辦了三次外國原刻木刻展覽會。1934年,魯迅和宋慶齡一起挑選了55幅中國木刻和繪畫帶去法國展覽,并在國外得到好評。1935年,由平津木刻研究會發起組織了第一屆全國木刻聯展,其中相當數量的展品是由魯迅推薦的。魯迅對木刻不遺余力的扶持,直至他1936年10月逝世。
1938年2月,毛澤東和周恩來領銜,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揚等人聯名發出魯迅藝術學院《創立緣起》。文中說,“藝術是宣傳、發動與組織群眾的最有力的武器,培養抗戰的藝術工作干部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因此創立魯迅藝術學院,要沿著魯迅開辟的道路前進”。
在中國,魯迅是一個絕對化的文化符號,毛澤東曾經毫不慳吝地稱贊他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對于魯迅的這種評價全中國沒有第二人。
1938年4月10日,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正式成立。
“魯藝”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藝術宣傳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在團結人民,消滅敵人的輿論傳播中起到了重大作用。當時,“魯藝”美術系在延安,大部分美術家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都放棄自己原有的專業,去從事木刻畫的創作,他們培育出的新一代美術家,也差不多都是木刻家,這些美術家的藝術圣經便是魯迅編輯出版的《木刻士敏土之圖》、《引玉集》、《凱綏·河勒惠支版畫選集》。很多現代版畫家稱魯迅為“中國木刻之母”。也正如魯迅所說:“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薄鞍娈嫷暮锰幘驮谟趶椭疲阌趥鞑?,所以有益于美術運動”。
1945年抗戰勝利后,“魯藝”遷往東北。北平解放前夕,中共搶救民主人士,魯迅遺孀許廣平來到了沈陽,歷史的巧合安排了這次邂逅,最終許廣平女士將魯迅的稿費30萬捐給了“魯藝”。魯迅先生的光輝又一次照亮了“魯藝”。1958年,在“魯藝”美術部的基礎上合并了沈陽師范藝術部,至此魯迅美術學院誕生。江澤民同志曾題詞:“弘揚魯藝傳統,培育藝術人才,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
逝者如斯夫,先人已去,精神不朽。先人將追求夢想與自由的精神刻入了國人的基因,世界再變,一以貫之。
[1]陳履生.新中國美術圖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2]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3]李曉云.解放區延安版畫的特色[J].科教文匯,2008(上旬刊).
[4]魯迅.新俄畫選小引[J].新俄畫選,1930.


(作者單位:天津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