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麗華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閱讀傳統文化經典,可從中領會亙古不變的真理,獲取人生的智慧。新媒體時代,讀者閱讀習慣發生了變化。就國學經典在這個時代如何實現新生等相關問題,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回答了本刊記者的提問。
出版廣角:長期以來,我們以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脈,弘揚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多個場合提出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媒體時代,您認為堅持國學經典出版的意義是什么?
顧青: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對自己的經典都應該是倍加珍惜的,應將閱讀經典作為深入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礎。經典是塑造一個民族文化性格的最基本的東西,也是這個民族之所以成為這個民族并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我們現在全面重視傳統文化,這件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百年來的“撥亂反正”。
一百多年前,晚清至民國時期,中華文明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幾乎潰不成軍,所以當時的知識分子在反省器不如人、技不如人的同時,追溯到所謂的文不如人,并且全面向西看。這個觀念甚至影響了今天的知識分子群體。所以現在一些中國知識分子覺得中國的文化不好,西方的文化才好。這也是現在一些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失去自信,對自己的文化看輕甚至蔑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一個民族如果不重視自己的文化,那么這個民族就會從文化根基上滅亡。中國現在出現的一些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自己的文化。也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重讀經典將成為我們重建文化自信的一個最基礎的工作,沒有什么工作比重讀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經典更重要。
在現在的學術界、思想界和教育界,一些人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動不動就拿中國人與外國人做比較,覺得中國人這個不好、那個也不好。可以說,這些人失去了客觀的認識,究其原因就是喪失了民族自信、喪失了文化自信。這個現象非常嚴重,是促使我們黨、國家和政府提出重建文化自信的一個根本原因。
那么,在新媒體時代,堅持經典出版的重要意義是什么呢?首先,當代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實現中國夢,面臨全世界各種不同的文化激烈碰撞、不同國家文化競爭日趨激烈的問題,中華民族的文化不可避免會與別國的文化產生競爭。因此,我們必須以自己的傳統優秀文化經典為依托,不可能拿西方經典去與西方人進行文化競爭。其次,現在很多中國人被稱為香蕉人,也就是“黃皮白心”的人。這些人長著中國人的軀殼,但是他們的思想和文化基因已經被西方文化所占據。這就好比一臺電腦,其硬件是中國制造,而軟件是西方文化,這還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嗎?所以,我們必須以中國自己的“軟件”來武裝中國人的頭腦。這個“軟件”是什么?顯然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經典。我們國家要培養屬于21世紀的、面向世界的、能實現民族振興的中國人。這樣的人,必須是依托中國文化的人。
出版廣角:新媒體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發生了變化,碎片化閱讀、淺閱讀成為普遍現象。您如何看待新時期的國學經典閱讀?您認為應該如何提升大眾的國學經典閱讀力?
顧青:在新媒體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發生了變化。對這些變化我們必須全面地看,不能失之片面。
從普通閱讀的角度來看,甚至從全民閱讀的角度來看,我們的閱讀習慣既有傳統的紙質閱讀,比如讀書、讀報紙,也有新媒體閱讀,比如手機閱讀等。盡管現在新媒體閱讀改變了一部分中國人的閱讀習慣,但它并沒有全面替代紙質閱讀,比如報刊閱讀或紙書閱讀。從我們出版業的行業現狀來看,目前紙書的銷量仍然比其他形式閱讀媒介的銷量要大得多,可見,紙質閱讀仍是我國國民閱讀的首選。
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清醒認識,手機閱讀和其他移動終端閱讀,僅僅是閱讀的方式之一,絕不是全部。所以沒必要給予新媒體閱讀過高的評價,更不能認定新媒體閱讀能取代紙質閱讀,這種論斷是不準確的。當然,這不是說不提倡新媒體閱讀,紙質閱讀和新媒體閱讀應當是齊頭并進的。我們在推動國學經典閱讀的時候,希望這些經典內容的閱讀,不但能在紙書和報刊上進行,也能在新媒體上進行。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應該是全方位推進的。
在紙書上閱讀傳統文化經典與在手機上閱讀傳統文化經典,兩者相比較,可能模式、形態、方式會有一些區別,但這無非是編輯采取的加工方式不一樣,運用的編輯技術有區別,進而可能形成不同的閱讀產品。但無論是傳統紙媒出版物還是新媒體產品,閱讀方式的改變不應該影響讀者對國學經典內容的閱讀和理解。出版界應該主動研究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相應地調整出版方向,以滿足讀者的需求。這樣,大眾的國學經典閱讀力也能得到相應提升。
出版廣角: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出版界一直努力傳承國學,讓經典新生。請問在新時期國學經典出版應該如何傳承與創新?國學經典未來的出版方向是什么?
顧青:從出版的角度來說,國學經典的出版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首先,傳統文化經典多以文言文的方式來創作,有的艱深晦澀,難以理解。所以要出版傳統文化經典,要先對傳統的經典和古籍進行整理。其次,出版社要根據現在讀者的閱讀習慣,對經典和古籍進行各種各樣的編輯加工,比如標注標點、注釋和翻譯等。
具體來說,有的中國古代經典深奧難懂,原典中的很多意思現在的讀者不一定能完全讀懂,那么,如何讓我國的傳統文化經典在新的形勢下被讀者接受,就需要編輯對原典進行整理和加工,為讀者闡釋、解讀、分析原典,幫助讀者理解原典。這是中國出版界,尤其是古籍整理界,這么多年以來孜孜不倦努力攻克的難題。
新媒體時代,大眾閱讀方式發生改變,不僅有彌漫書香氣息的紙質閱讀,還出現了豐富多樣的新媒體閱讀。有些新媒體閱讀方式甚至不一定稱為閱讀,比如聽書和視頻節目,以及通過VR、AR等新技術獲取知識的方式。在這樣的閱讀環境中,出版界進行創新勢在必行。出版社應對傳統文化經典進一步包裝和設計,創新出版模式,以全新的、適應當代閱讀發展趨勢的方式讓讀者獲取傳統文化經典的知識精華和內容。要達到這個目標,出版界可能要花費更大的力氣和更多的時間。endprint
事實上,現在出版界一直在提倡媒體融合。或者從出版物的角度出發,我們提倡全媒體出版。全媒體出版包括紙書、電子書、聽書等各種各樣的媒體出版方式,就這個領域而言,我們可以不斷創新和融合。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創新融合都限于閱讀形式,只是傳播形式的改變,內容是不變的,而且內容一定要準確。內容為王,這才是出版的實質。
出版廣角:誦讀國學經典,可啟迪人生智慧。國學經典教育是素質教育。新媒體時代,如何讓國學經典出版物親近兒童,融入青少年的生活?國學經典出版應如何在新時代的國學教育領域發力?
顧青:國學經典必須進入教育領域,這是毫無疑義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2016年,為了實現中國教育夢,中央決定在全國中小學推廣國學經典教育。可見,傳統文化經典教育進入課堂,融入現在的教育體系,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原來我們做得不夠,現在“補課”。
青年學子必須把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對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經典,中國幾千年來有非常好的經驗和教育理念可供借鑒。比如背誦經典或反復吟誦經典,學生在背誦和反復吟誦的過程中,可以逐步體會國學經典的內涵和深義。青少年在記憶力最好、求知欲最旺盛的時候學習國學經典,可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中華書局致力于在教育領域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開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教材,在全國很多省區市推廣使用并引入課堂。各地的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教材來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得很好的效果。我認為,推進國學經典教育,必須教育界、出版界,甚至全民一起來做。
推進國學經典教育,可以說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但是現實中存在的困難還有很多。比如學校尤其是中小學,能夠專門教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老師仍非常欠缺。同時,國學經典教材開發和國學經典教學體系建設方面,仍存在不少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現在不光教育界,出版界比如中華書局等出版機構也致力于推進這方面的工作。
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通過教育界、出版界的共同努力,一定會形成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良好氛圍,尤其是國學經典的閱讀,會在教育界成為一種時尚。
出版廣角: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節目帶動國學熱升溫。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是否應該讓國學經典通俗化、數字化、大眾化?國學經典怎樣才能更好地走近大眾生活?
顧青:這些文化節目帶動了傳統文化經典的普及,用大眾喜歡的方式來傳播國學經典非常好。但是,我們還是希望讀者去閱讀傳統文化經典的原始文本,這是真正深入了解原典及其釋義的最佳途徑。其實沒必要把原始文本的閱讀看得那么難。比如《論語》《孟子》和唐宋詩詞等,這是大部分人都能夠讀懂的。仔細研讀原典與看別人轉化的文化經典內容,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我認為,兩者都是必要的。
讓國學經典通俗化、數字化、大眾化的工作,確實是出版機構應該做的。出版界應該努力適應讀者的多方面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貼近大眾生活。
出版廣角:弘揚國學經典,推動國學經典發展,從來不是孤軍奮戰之事。新媒體時代,您認為哪些機構和社會力量可以引導、推動國學經典發展,聯手傳播傳統文化?
顧青: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國學經典是全社會的事情,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組織和領導這項工作,對工程進行合理規劃,要求國家財政部門和各級機構全力支持這項工程。所以它不是任何一個機構的事,它是我們黨和國家、各級黨委和政府、教育界、出版界、文化界,甚至各種民間力量全面參與的盛事。大家都來做,才能把它做好。
出版廣角:中華書局一直堅持守正出新,讓國學經典走向大眾。未來,中華書局在國學經典領域將如何進行數字化出版布局?
顧青:中華書局在傳統古籍出版和傳統文化經典的數字出版方面,已擁有十幾年的實踐經驗。我們的基本規劃包含以下兩方面內容。一方面,面向學術界,把中國傳統古籍進行數字化轉化,讓學術界能夠接收和使用數據準確、內容海量的數據庫。比如我們現在在做的中華經典古籍庫,受到了學術界和很多高校的歡迎。另一方面,針對普通學生開發數字化產品。中華書局開發的面向學生的數字化產品,包括數據庫和數字出版相關的平臺等。對于這些數字產品,中華書局進行了全方位的新媒體推廣,比如在微信公共號、APP、電子書、有聲書上推廣等。可以說,中華書局對傳統文化經典的推廣,采取的是全方位推進的策略。未來,中華書局仍會堅持開展傳統文化經典的全媒體出版工作,不但面向學術界、教育界,而且面向普通的社會大眾來推廣傳統文化經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