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以2014年第七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錄中入選的27種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該類期刊“兩微一網”數字出版平臺的建設情況。數據表明,大多數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已開通了一個或者多個數字出版平臺,但在平臺建設及內容生產和運營上還有待加強。文章認為,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發展的重點應該放在數字出版采編隊伍建設、平臺融合和平臺品牌化運營三個方面。
【關 鍵 詞】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兩微一網;數字平臺;運營
【作者單位】羅銀生,贛南師范大學科技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7.5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4.3%,其中,手機網民占總量的96.3%,移動互聯網絡的主導型位置正在進一步強化[1]。
在互聯網技術迅速普及的同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兩會期間提出了“互聯網+”計劃,從國家層面強調互聯網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2]。在政策和技術的支持下,各傳統產業開始與互聯網融合,探尋產業發展的新路徑。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出版就是“互聯網+傳統期刊”的產物。
實際上,早在1995年,《神州學人》就開通了電子版,成為第一家接觸互聯網的媒體。2015年7月發布的《2014—2015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收入接近3400億元,比2013年增長了33.36%[3]。數字出版的興起和發展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但相關研究尤其是對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多集中在科技期刊。筆者以新聞傳播、期刊、數字出版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搜索,沒有找到一篇相關文獻。基于此,本文以2014年第七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錄中收錄的新聞傳播學類期刊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這些期刊“兩微一網”(微博、微信、網站)三個數字化平臺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以期對新聞傳播學類學術期刊在數字出版領域的發展提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一、樣本及研究內容說明
2014年第七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錄共收錄27家新聞傳播學類學術期刊,其中文化理論/新聞事業類13家,廣播、電視事業類2家,出版事業類12家,與第六版相比,只有1家期刊有變動,這說明入選期刊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影響力,研究這些期刊的數字出版現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學者羅秉雪認為,從廣義上講,數字出版是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立足于內容層面的復合出版活動”[4],不僅包括內容生產和技工層面的數字化,還包括在信息發布環節運用多種平臺實現數字內容的發布和傳播?;诖耍疚倪x擇目前新媒體市場中運用最多的微博、微信和網站作為分析平臺,分析內容包括新媒體平臺發布內容、投稿和審稿系統、期刊訂閱系統、其他多媒體信息服務四個方面。
二、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現狀
1.微博建設現狀
基于很多平臺不再推出或者研發微博功能,本文對微博現狀的分析主要基于新浪微博平臺,利用微博PC端的搜索功能,以期刊名稱為搜索關鍵詞來查找各期刊微博建設的情況。
第一,微博開通率不高。根據數據統計,27家期刊中,已經開通微博平臺的只有7家,約占總數的1/4。微博開通率不高是新聞傳播學類學術期刊面臨的首要問題。筆者認為,究其原因在于期刊較長的出版周期和微博以秒為單位的傳播速度之間存在矛盾。27家學術期刊多數為月刊,有的是雙月刊,與其費盡心思去思考如何填補期刊生產周期過長造成的空白,倒不如放棄這一平臺,這也是三種傳播平臺中微博開通率最低的原因。
第二,從微博運營現狀上看,開通微博的7家期刊中,只有3家期刊的微博在正常運營,其他4家期刊的微博長期處于停滯狀態,其中1家期刊2011年開通,最近更新的時間在2013年年底。即便是正常運營的3家期刊,其微博的運營現狀也不容樂觀。以《新聞記者》雜志為例,該期刊于2011年9月開通微博,截至2017年9月,共推送微博內容4539條,平均每天推送2條信息;其中,2017年7月27日推送5條信息,4月25日推送6條信息,中間兩個月沒有任何信息更新,這種信息更新的頻率并不符合微博的傳播規律。
第三,粉絲數量少,轉發量低,微博平臺缺乏影響力。根據清博指數推出的計算公式,微博傳播指數主要取決于發博數、轉發量、評論量、點贊量4個方面。《新聞記者》雜志的粉絲量接近2萬,是7家期刊中粉絲量最多、信息更新最頻繁的媒體,但是該期刊推出的微博大多數點贊量和轉發量還停留在個位數。因此,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微博平臺的傳播影響力還有待加強。
2.微信公眾平臺運營現狀
騰訊于2012年推出微信公眾平臺服務以來,其發展勢頭超過了微博,很多媒體轉戰微信公眾號,以搶占移動互聯網絡發展先機。這一點同樣體現在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在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和管理上。無論是平臺的開通率還是內容管理,微信公眾號都優于微博。
第一,在開通率上,相關數據顯示,27家期刊中已經開通微信公眾平臺的有16家,約占總量的60%。開通時間最早的是2012年12月,最晚的是今年8月。但是與微博相比,微信公眾平臺的認證率不高,7家有微博賬號的期刊全部進行了微博認證,但是16家開通微信公眾號的期刊,進行認證的只有9家。根據騰訊的規定,經過認證的訂閱號除可以通過自定義菜單設置外部鏈接、開通多客服等服務外,還可以申請微信支付功能,這更有利于開發期刊訂閱服務。
第二,在內容推送上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相關調查顯示,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推送內容大概分為以下幾種。一是當期目錄、雜志文章,這是推送數量最多的兩類內容。二是業界動態,尤其是出版類期刊的微信公眾號。如《中國科技期刊研究》《中國編輯》《科技與出版》等會推出一些業界最新資訊或者活動公告。三是專業技能類文章,這類信息主要來自一些實踐性較強的期刊。如《新聞與寫作》雜志會不定期推送一些關于新聞寫作技巧的內容,以提高用戶寫作或新聞編輯的能力。endprint
第三,公眾號服務仍以信息告知為主,少數期刊開始嘗試多元化服務。16家已開通公眾號的期刊中,只有4家沒有設置菜單,其余12家媒體均設置了3個一級菜單,提供的主要服務有期刊導航、投稿訂閱。在服務內容上,《新聞與寫作》雜志有投稿和薦稿平臺,用戶可以通過公眾號投遞或者推薦稿件,其余期刊投稿菜單中連接的均為文字信息,著明投稿郵箱。《青年記者》《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和《現代出版》3家雜志公眾號提供稿件查詢功能,用戶點擊菜單或者后臺回復作者姓名和文章名就可以進入系統查詢稿件審查情況。在訂閱服務上,主要的訂閱服務有3種——郵局訂閱、銀行訂閱和網上訂閱?!秶H新聞界》在菜單中鏈接了期刊微店,用戶可以通過微店訂閱期刊;《新聞與寫作》和《新聞記者》在菜單中開通了微信訂閱的服務。此外,一些期刊開始利用公眾平臺提供個性化服務。如《出版科學》雜志為用戶提供文獻傳輸服務,但用戶需要通過電子郵件提交檢索,同時通過郵箱來接收需要的文章。
第四,少數期刊開始注重與用戶互動。從筆者研究的16家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情況來看,只有《新聞與寫作》開通了寫作微信群,方便用戶日常交流,增強彼此的聯系,用戶如有問題可以加“新聞與寫作小助手”為好友,隨時咨詢新聞寫作中遇到的問題。
3.網站運營現狀
27家學術期刊網站開通情況介于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之間,共有15家媒體開通了官方網站,約占總量的56%。在網站內容建設上,除一般的業界資訊、期刊文章精選外,多數期刊在網站上還設有投稿查詢系統和采編系統,如《國際新聞界》《新聞界》采用網上投稿系統。此外,一些期刊還在網站中提供全文下載服務,如《科技與出版》官網允許用戶下載當期所有文章。作為最早出現的一種新媒體形式,網站的發展已過了黃金期,尤其在移動互聯網絡發展的沖擊下,更多網民轉向手機平臺。因此,一些期刊雖然開通了官網,但對其重視度不夠,除傳播紙質期刊的內容外,沒有形成特色的欄目,運營效果反而不如微信、微博等移動網絡平臺。
綜合考察以上三種平臺的運營現狀,筆者發現,有4家媒體沒有開通新媒體平臺,除知網、維普網等學術期刊網站收錄期刊文章外,這4家期刊沒有自主開發任何一個數字出版平臺。與商業期刊和新聞媒體不同,由于高校教師評職稱的需要,學術期刊尤其是中文核心期刊不愁生計,但是從期刊未來的發展看,數字出版是學術期刊的發展趨勢,及早建立數字出版平臺更有利于學術期刊的長遠發展。
三、發展建議
通過對27家新聞傳播學類學術期刊“兩微一網”平臺建設和運營情況的分析可看出,多數媒體已經擁有一個或者多個數字出版平臺,如何在發揮各平臺優勢的基礎上加強平臺間的聯系,構建統一的數字出版平臺是當下學術期刊需要重視的問題。盡管一些期刊已經開通了微博、微信、網站三個數字平臺,但仍以紙質期刊出版為主,平臺推送的幾乎都是紙質期刊的內容,缺乏自己的特點。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1.加強學術期刊新媒體采編隊伍建設
加強學術期刊新媒體采編隊伍建設是一個老生常談卻又無法回避的問題。平臺運營和建設的問題從根本上講就是采編隊伍建設和管理的問題,不同于傳統學術期刊的采編隊伍,數字出版的采編團隊不僅要具有專業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新媒體操作技能,了解網民的閱讀習慣和愛好,能針對網民的特點量身打造數字出版內容;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營銷和傳播能力,了解不同平臺的傳播規律和特點, 才能適應新媒體時代對期刊出版提出的要求。學術期刊可以根據各自內容特色打造不同的平臺運營團隊,而不是多個平臺一把抓。
2.加強平臺間的融合,實現1+1+1>3的傳播效果
目前,開通數字出版平臺的學術期刊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將不同的平臺打造成以紙質出版為核心、向四周輻射的新媒體平臺,無論是微信、微博還是網站,不管是全文閱讀還是摘編,紙質期刊內容都是必備。這樣的做法雖然能夠提高期刊文章的閱讀量,但傳統平臺和數字平臺不是主要和次要的關系, 而是地位平等與相互融合的關系,數字平臺的作用不是僅僅用來提高傳統期刊的傳播量,而是應該發揮其特點,與傳統出版形成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的關系。
微博的特點是“短平快”,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提供有關期刊的各種信息,微博的話題功能是學術期刊應該重視的互動方式之一。學術期刊可以定期組織一些話題鼓勵用戶參與,這樣不僅可以加強與用戶的聯系,還可以彌補傳統期刊出版周期較長、缺少信息內容的缺陷。
微信公眾號除定期推送內容外,還可將微信群、微社區等功能引入公眾號建設中,為用戶提供實時溝通的平臺。
網站的特點是信息量大、沒有空間限制,期刊可以將一些日常工作, 如投稿和采編、期刊訂閱、文獻傳輸等放在網站上,給用戶提供多元化服務。
3.加強品牌意識,打造數字精品
可以說,能夠連續入選北大核心期刊目錄說明期刊本身就是一個品牌,但就紙質平臺的影響力和權威性而言,27 家學術期刊中沒有一家具有有影響力的數字出版平臺。同一期刊不同數字出版平臺的內容雷同,不同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的建設也存在同質化的現象。筆者所調查的16家開通微信公眾號的期刊中,公眾號菜單都有期刊文章、往期目錄、投稿查詢、好書推薦等設置,大同小異。
對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移動平臺來說,垂直化運營是其主要特點, 期刊需要考慮如何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將數字平臺做專、做精。我們看到一些期刊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如《新聞與寫作》雜志推出有關寫作技巧的文章,增加了“新聞與寫作小助手”的設置,并開設了“新聞寫作公開課”等;《編輯學刊》推出特色欄目“編輯課堂”,分享有用、有趣的編輯知識,這些都是積極有益的努力,但是新聞傳播學類學術期刊打造數字出版品牌之路依然漫長。
|參考文獻|
[1] 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 cnnic. net. 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170803_69444. htm.
[2] 中國日報網. 李克強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計劃行動[EB/OL] ,http://tech. china. com/news/net/156/20150310/19365177. html.
[3]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 2014—2015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 [EB/OL],http://www. gapp. gov. cn/news/1656/256063. shtml.
[4] 羅秉雪. 數字傳播:新語境下的概念演變與界定[J] . 出版發行研究,20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