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朋飛
[摘要]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之后,我國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進一步加快。隨著中國與沿線國家經貿往來的日益頻繁,引起了對人民幣需求的增加。“一帶一路”所引致的雙邊貿易數額的攀升,某種程度上促進了以人民幣這一主要貨幣為結算幣種的商品和服務貿易。人民幣跨區域的流通會提高當地居民和企業對人民幣的認可程度,使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加深。“一帶一路”的實施推動了人民幣流通機制的通暢,反過來帶動“一帶一路”的順利推行。
[關鍵詞]“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
一、“一帶一路”的提出背景
一直以來,人民幣的國際化的程度與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不相匹配,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改革開放之后保持著高位運行,時至今日,我國的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綜合國力已不可同日而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我國主要流通貨幣的人民幣,其在國際上接受度卻不高,難以承擔起我國在國際上經貿往來的重任。無論是國內市場經濟中的參與者,還是國際上主要經濟體,都呼吁人民幣早日成為主流的國際貨幣。隨著我國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話語權不斷加大,都對人民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幣走出國門,在中國以外的區域正常流通,承擔正常貨幣的職能,有利于國際貿易的開展。
“一帶一路”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絕佳契機,中國與沿線國家經貿聯系程度的加深將極大增強對人民幣的需求,多邊貿易體系也讓以人民幣為計價基礎的商貿活動成為可能,“一帶一路”戰略的推行勢必會促進人民幣在沿線國家中的流通,中國企業在沿線區域內的投資和國內金融市場的日益完善,以及雙邊頻繁貿易活動,幫助人民幣能夠在“一帶一路”周邊區域的循環流通,從而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在“一帶一路”的實踐進程中,人民幣確實如理論預測的那樣,國際化程度逐漸加深。“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良性機制的形成,會讓“一帶一路”建設取得切實性成果,促進國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2009年7月份,中國六部門共同發布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辦法》,正式邁出了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實踐意義上的第一步。中國政府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付出了巨大努力,2010年6月份,《關于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出臺,把試點城市擴展到了包括北京在內的20個省市。一年以后,央行發布《關于明確跨境人民幣業務相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了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的試點辦法,接著,政府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區域擴展到全國。自此,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政策性障礙基本消除。國際主流貨幣例如美元、歐元等的份額有所下降,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有所提升。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也逐漸跟上了腳步,實現了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以及龐大的國際貿易數額,大量的中國資本流入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國際上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這都提高了人民幣的受歡迎程度,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隨之提升,可以說是成效十分顯著。2014年跨境人民幣結算額達到了6.5萬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3%。根據最新數據,人民幣在國際貿易融資中排在第二位,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大主要支付貨幣。
“一帶一路”跨越亞洲與歐洲,沿線橫跨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地理位置重要,經濟腹地廣闊,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市場潛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相對滯后,擁有者巨大的經濟增長空間,是以后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之一。“一帶一路”的提出了符合了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形勢,順應全球化的發展要求,也是與中國當前社會經濟狀況相適應的重大戰略決策。“一帶一路”的實施將極大帶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促進人民幣在沿線國家的流通,保障雙邊貿易的進行和人民幣的跨境計價機制,適應經濟發展情況,推動區域經貿合作,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消除投資、貿易障礙,擴大貿易領域,促進便利化、自由化貿易的開展,實現投資與貿易的融合,加強金融合作,依托于“一帶一路”提供的廣闊平臺,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化水平。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所使用的貨幣多是自己發行的主權貨幣,國際上的認可度不高,人民幣在中國與沿線區域經貿往來中充當的多是國際貨幣,是貿易結算的基礎貨幣。依靠對外投資和國內的金融支持,既可以幫助國內企業獲得優質的投資項目,也能解決一部分資金難題,協助區域內經濟發展滯后的經濟體打破資金帶來的約束,人民幣作為國家的主權貨幣,也在區域范圍內能夠自由流通,在東南亞、非洲和中、西歐地區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三、結論
“一帶一路”中人民幣使用范圍的延展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打下堅實的基礎,采用當地貨幣作為投資貿易的主要貨幣難免會出現一些風險,延緩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支撐著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穩步推進,政府也在努力為人民幣國際化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要使用好這些有利條件。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風險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一帶一路”中的耗費資金較大的大多是重大的事關當地長遠發展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周期較長,所需投入的資金龐大,需要資本持續性注入方能支持工程的長期建設,考驗著中資企業的耐心與應對能力。一般而言,這些大型項目需要運行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收回前期投入的成本,要想短時間內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幾乎不可能。考慮到沿線一些國家的政治局勢存在不穩定因素,經濟發展滯后,缺乏相應的經濟基礎,這就需要中國企業做好風險防控的工作。暴露在風險敞口之下,一旦有變,將承受巨大損失,危及“一帶一路”的穩步推進,也將降低國際上對人民幣的認可程度,國內的經濟建設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