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新
【摘 要】新聞價值是選擇和衡量新聞事實的客觀標準,即事實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特殊素質的總和。新聞價值判斷準確與否關系到新聞傳播的成敗。對編采人員來說,準確地判斷每一個事實的價值含量的大小,是最基本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素質和能力。正因如此,本文從三個不同方面展開了新聞編輯怎樣才能增強對新聞價值的判斷力的論述。
【關鍵詞】新聞價值 大局中判斷 觀察中判斷 現象中判斷
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媒體的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當前,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需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眾所周知,新聞價值判斷能力在新聞工作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編采人員不僅要在理論上、筆頭上、口才上歷練成為本職工作的行家里手,還要在新聞價值判斷能力上有過硬的本領,否則就難以勝任新聞輿論工作崗位。那么,怎樣才能科學準確地判斷新聞價值呢?
─、掌握時代主題在大局中判斷新聞價值
在全球信息化時代,要學會在網絡海量信息中篩選出精華信息,從中把握時代發展的脈絡。首先,編采人員要緊扣時代脈搏,及時了解國內外的最新動態,這既是我們制作新聞的前提和條件,又是我們衡量新聞價值的根本依據。為此,要做到從大局著眼,關心學習時事,把握時代脈搏。要具有從全國格局分析本部門本地區問題的能力,從而獲得判斷新聞價值大小的政治、經濟背景。清代陳澹然的《寤言·遷都建藩議》中說:“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要增強大局意識,必須樹立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把新聞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擺布,做到正確認識大局、自覺服從大局、堅決維護大局。那種脫離大局環境,就新聞論新聞的報道是沒有傳播力的,更沒有新聞價值可言。要在大局中判斷新聞價值的大小輕重。因此,編采人員要拿捏掌握好火候,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20世紀60年代初,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困難的時期,三年自然災害更使我國農村經濟雪上加霜。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是那個時代的主題。此時,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的焦裕祿所表現出來的“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具有典型的示范意義。新華社記者穆青發現這個典型的宣傳價值后,深入蘭考縣采訪,寫出了著名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這篇通訊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其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也符合黨和政府號召黨員干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發展大局的需要。
二、留心身邊事件在觀察中判斷新聞價值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學習中,一定要多觀察,多思考,善于找出“新視點”,找準“閃亮點”,這樣,編采出來的內容就一定能奪人眼球,產生良好的新聞效應。我們的生活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生活中,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細心觀察,勤于思考。正所謂,處處留心,事事留意,處處有學問。處處留心就是做有心人,要善于觀察,就是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兒,從觀察中比較出有價值的新聞事件。新聞工作者需要有一雙慧眼,有的記者能在平淡的事情中抓住獨家新聞,而有的記者有新聞也抓不住,這就是觀察能力和水平的問題。常言說得好:“人生感悟就是一本書。”觀察感悟越深、感悟越多說明思考越多,學問也就越多。與此同時,要善于動筆,好記憶不如爛筆頭,要把每天遇到的新鮮事都記錄下來,有時間可靜下心來進行歸納和整理,這樣日積月累,就是一筆精神財富,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增長了學問,有學問的人都有動筆的好習慣。偉人毛澤東就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沒有筆功就沒有深思考。在日新月異快速發展的社會里,觀察與實踐顯得更為重要,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應該像優秀的作家一樣成為一個優秀的觀察家。著名的美國記者斯諾說:“從來未親眼目睹的事情我是不愿意寫的。”1936 年斯諾歷盡千難萬險,冒著生命危險到解放區,成為具有史詩般的不朽的實地采訪,寫成了《紅星照耀下的中國》新聞佳作。中國著名記者范長江,1935 年自費到中國西北地區徒步考察,途經四川、陜西、甘肅等地,途中經歷10個月,寫成70 余篇通訊,最后匯集成巨著——《中國的西北角》。這樣的觀察,就比一般的場面觀察高出一籌。因此,有經驗的記者進行觀察時,能憑借銳利的“新聞眼”,突破全面,抓住特點。
三、調查鉆研問題在現象中判斷新聞價值
“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學問越多、調查鉆研得越深,眼界就越開闊,思想就越深刻,境界就越高遠。調查研究是馬克思主義者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在要求,是我們黨新聞宣傳工作的優良傳統。編采人員是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應從自身功能定位和事業發展出發,深刻把握調查研究的基礎性作用在反映時代主題、判斷新聞價值中的戰略性意義。及時、準確地捕捉和反映方針、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各種信息,促使各級黨組織、政府及時修正偏差,使改革少走彎路,更加健康地發展。
對新聞媒體而言,調查研究是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提高履職能力的實踐基礎。新聞媒體要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就必須培養和提高新聞敏感,善于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對紛繁復雜的客觀事物反復研究,從大量客觀事物的現象中認清其本質,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而挖掘出深刻的主題和新穎的材料來。只有這樣,新聞報道才有傳播價值和說服力。這就要求我們編采人員不是一般地深入生活、觀察生活,而是要時時刻刻做一個“有心人”。要在編采制作新聞報道過程中,善于研究群眾最為關切的普遍問題,捕捉和挖掘那些社會現象中帶有共性的事件。實踐使我體會到,在編采過程中,如果我們留心各種各樣的事情,多加思索,就可以發現新的有價值的報道線索。如,面對普遍存在的城市交通嚴重擁堵問題,我專門組織記者深入交通一線搞好調查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結果在我們的建議推動下,市政府順乎民意,分單位調整了早晚上下班時間。為此我們制作的《今晚會見——錯時上下班制度的實施》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稱贊。該節目于2011年4月獲遼寧新聞獎作品一等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