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棟+劉志軍



摘要:目的觀察自擬益氣活血湯預防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0例65歲以上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按照隨機化分組方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治療組:入院后除手術當天外,每日服用益氣活血湯加減方,每天1劑,早晚分服,至術后第12 d。對照組:入院后除手術當天外,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4000IU,至術后第12 d。記錄患者術前1 d、術后6 d、術后12 d凝血三項以及術前1 d、術后12 d患肢動靜脈彩超檢查結果,所得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結果治療組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與對照組血栓發生率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自擬活血湯可有效預防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下肢DVT形成,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的療效相當。
關鍵詞:益氣活血湯;股骨粗隆間骨折;下肢深靜脈血栓
中圖分類號:R681.8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7)11-0050-02
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深靜脈內血液非正常凝結,屬于下肢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1]。我國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導致老年人出現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情況也逐年升高。然而,骨折圍手術期內存在很多并發癥,其中之一便是患肢的深靜脈血栓。DVT栓子脫落易引起肺栓塞(PE),若PE不能及時治療將導致患者死亡[2]。筆者采用益氣活血湯加減預防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臨床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所選病例共80例,均源自常德市第一中醫院創傷科,由2015年1月—2017年1月住院及行股骨粗隆間骨折鎖定鋼板內固定手術的患者中篩選而得。其中男37例,女43例,按照隨機分組方法將所選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其中治療組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65~89歲,平均年齡77.9歲;對照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67~85歲,平均年齡76.7歲。經統計學分析處理,治療組與對照組所選病例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骨折分型比較:2組患者按照股骨粗隆間骨折AO分型[3],經χ2檢驗,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2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治療組給予基礎治療,入院后每日煎服益氣活血湯,手術當天停止服用,每日1次,分早晚兩次服用,直至術后第12天。(藥物組成:黃芪15 g,丹參20 g,當歸尾10 g,紅花12 g,黨參10 g,赤芍10 g,羌活10 g,川芎6 g)。(益氣活血湯:由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中藥制劑室提供,統一煎制采用標準袋密封保存,每劑煎出400 mL,平均裝入兩袋)。
1.2.2對照組基礎治療,入院后每日上午予以低分子量肝素鈣1支(4000IU)皮下注射,手術當天停止注射,直至術后第12天。(低分子量肝素鈣(天津紅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0.4ml:4000IU國藥準字H20000706))。
1.2.3手術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方式,手術操作由同組醫師負責,均行髖關節外側入路粗隆鎖定鋼板內固定手術。
1.3療效觀察
1.3.1下肢深靜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于所選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分別于術前1 d、術后第12 d行患肢深靜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并記錄相關檢測結果。
1.3.2凝血3項檢測對于所選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分別于術前1 d、術后第6 d、術后第12 d行凝血三項檢測并記錄相關檢查結果: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以上檢驗及檢測均由常德市第一中醫院檢驗科及B超室專人完成,記錄DVT發生率)。
1.4統計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骨折分型比較均采用t檢驗分析處理,2組患者的DVT發生率均采用卡方檢驗分析處理,D-二聚體和凝血三項各指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分析處理,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凝血酶原時間(PT)比較2組患者術后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滿足正態分布及方差齊性。2組患者術后1 d、第6 d、第12 d血漿凝血酶原時間逐漸增高,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2組患者術后血漿凝血酶原時間變化相似。見表1。
2.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比較2組患者術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滿足正態分布及方差齊性。2組患者術后1天、6天、12天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逐漸增高,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2組患者術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變化相似。見表2。
2.4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結果比較治療組患者有7.5%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對照組患者有10%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但是經過統計檢驗,治療組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認為2組臨床療效相當。見表3。
3討論
歷代中醫學家對深靜脈血栓有著較早的論述,雖然未曾予其獨立的命名,但是將DVT歸屬于“脈痹”、“股腫”、“瘀血流注”等范疇[4]。從現在醫學的角度看,深靜脈血栓易發于外傷后患側肢體,主要表現為血液在深靜脈管腔里出現不正常凝結現象,進而發生靜脈血液瘀滯,最終導致血液回流受阻。而中醫學家普遍認為,外傷、骨折或手術后的機體筋脈受損,經絡受阻,氣血運行不暢,瘀滯于脈絡,不通則痛,引起肢體廣泛性腫脹、疼痛。《素問·痹論片》中對股腫的病機作了恰當的闡述,其中的“血凝而不流”說明機體受到損傷后,會傷及人體的氣血,其中氣受到損傷后表現為氣機阻滯經絡,血受到損傷后表現為瘀血凝結脈道,而且氣滯加重血凝,血凝又導致氣機運行受阻,氣道血脈皆不通暢,久之則瘀血積聚于脈道,津液停滯于肌膚,最終表現為肢體腫脹和疼痛的癥狀。而且久臥則傷氣,病人傷后的長期臥床不但會加重氣機阻滯,還會損傷機體之元氣,血瘀氣滯的窘境尚未解決,行血之動力又遭受損害,進而氣血津液運行受阻,津液無力輸布,水濕積聚,流注于下肢,最終發為股腫。綜上所述,中醫學認為氣血的瘀滯不通是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endprint
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筆者采用導師經驗方之益氣活血湯加減以預防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方中黃芪、丹參共為君藥,既能培補元氣,又能為血行提供動力,兩種藥物相互配合,共奏益氣活血、化瘀通絡之功。臣藥予當歸尾、紅花、黨參以加強君藥之功,三者相配長于活血通絡,兼能益氣養血,在活血化瘀的同時又不傷及氣血。佐藥則予川芎、酒赤芍、羌活,三藥相互配合在行氣通絡的同時又能助當歸尾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方中多數藥物都具有補氣、活血的雙重功效,而且整方又以補氣藥(黃芪、黨參)與活血藥(丹參、當歸尾、酒赤芍、紅花)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益氣則能使血行通暢,活血則有化瘀滯之功,正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機,對證處之則諸癥自除。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黨參提取液在調節血液流變學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黨參能通過降低人體血脂的相關指標來改善全血黏度,另一方面,它可利用激活人體纖維蛋白溶解酶對局部形成的血凝塊進行破壞、降解,從而預防血栓。黃芪則能擴張外周血管及部分動脈血管,降低外周及動脈血管內的血流阻力。丹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釋放,降低血漿的黏度,促進纖維蛋白的溶解而抗栓[5]。張宏宇等[6]通過動物試驗發現紅花提取物有抗血栓和降血脂的作用。因此,諸藥在抗凝抑栓的方向上作用一致,抗血栓之功效不言而喻。
在預防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這個題目中,臨床上的治療方法有很多。西醫對于該病的預防方法多局限于口服、注射藥物、醫療儀器的使用以及藥物與醫療儀器聯用。其中有些藥物對預防本病療效確切,例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但長期使用,會提高圍手術期機體的出血傾向,從而加大了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風險。醫療儀器對于預防血栓方面則主要通過物理方法對下肢進行反復的充氣加壓,通過外部力量為下肢血流提供動力,從而加快患肢的靜脈回流速度,改善瘀血在靜脈中凝滯的狀態,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相比西醫治療方式中的藥物毒副反應和昂貴的治療手段,中醫藥的優勢顯而易見。多年來中醫藥在預防此類疾病方面的應用療效確切,在使用過程中無明顯毒副反應,且經濟方便也更易于推廣,因此具有較好的臨床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周叔霖.中醫護理干預在下肢骨折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預防作用探討[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7,(4):98-99.
[2]俞斌,季英,禹寶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及治療進展[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7,(1):109-111.
[3]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183.
[4]賀超.自擬佑脈飲預防老年髖部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6,(1):42-43.
[5]陳俊杰,莊顏峰.中藥防治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6,16:104-107.
[6]張宏宇,陳沫,熊文激.紅花黃色素抗血栓和降血脂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7):1028-1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