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修樹
摘 要 主要就微格教學產生的歷史局限和理論依據的局限進行了分析,擴展了網絡環境下微格教學的基本涵義,統一了網絡環境下對微格教學認識上存在的一些爭議。
關鍵詞 網絡環境 微格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微格教學是在職教師、師范類專業的學生掌握、提高教學技能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培訓方法。它萌芽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經過近半個世紀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科學、嚴謹、實用性強的學科結構和理論體系。但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微格教學在其基本原理包括微格教學的基本概念、教學技能分類法、教學設計的框架結構與流程、某一特定學科的教案編寫、教學評價等諸方面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有些理論出現了偏頗、片面性甚至缺乏科學性等方面的缺憾,這種情況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解決網絡化環境下微格教學理論上、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是決定其能否在新的應用環境中發揮其基本職能的關鍵所在。因篇幅有限,本文僅對其基本原理部分進行矯正研究。
1微格教學基本原理的局限分析
1.1微格教學產生的歷史局限和思潮
眾所周知,微格教學源于七十年代美國掀起的改善教師教學技能的運動。當時,美國教育界普遍認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尤其是一直延續的課堂教學教師主導,實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基于此,微格教學于1963年在美國應運而生。自其問世以來,引起了教育界有關學者和教育專家的高度重視并很快傳遍全球同時得到了迅速推廣。可以說,微格教學契合了當時的歷史和教育背景,在教師和師范生教學技能培訓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微格教學系統理論的產生與應用已過去50多年,當今的教育現狀與七十年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特別是隨著電子技術及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原先業已形成的微格教學的部分理論也隨著時代的進步有重新認識,重新定義的必要。尊重時代的變遷和演變,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律,賦予微格教學新的生命力,才能使微格教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學界有人認為既然微格教學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科學、有效的系統理論和方法,在教師技能的培訓實踐活動中取得了相對滿意的效果,完全可以說明原先的理論體系和操作方法有它的實效性和合理性,根本沒有改進、糾正的必要,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微格教學有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特定的應用環境,作為一種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理應對其理論體系和實踐環節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判斷,保留其合理的、科學的成分,探索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需要改進的部分,這才是正確的態度。對微格教學系統理論進行科學的分析與矯正,并不意味著以其在系統理論和實際應用中的局限和不完善為借口,完全否定原先已經存在的理論體系和相對科學的操作方法與規程,這同樣是不可取的。所以,正視微格教學產生的局限性,在其原先的理論基礎上,結合歷史發展的本源、網絡發展的大背景及現代教育發展的現狀,克服其產生、發展過程中因歷史局限帶來的不合理、不全面等因素,探討其理論依據的科學性,完善其理論體系,構建更加合理的微格教學操作規程、實驗方法及評價手段是當務之急。
1.2微格教學理論基礎的局限
認知學習理論、信息傳播理論、系統控制理論和行為科學理論是微格教學產生和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其中對微格教學系統理論產生了直接影響且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班杜拉的認知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應該在活動的現場”“把模仿活動的密碼變成活動意向的觀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他強調觀察與示范應該由活動的“主導者”根據活動的目的,安排固定的活動內容,同時要求觀察者必須在活動現場進行“活生生”的學習。微格教學系統早期的操作過程中,觀察示范作為微格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完全按照班杜拉的認知學習理論進行,由組織微格教學培訓活動的教師主導,現場安排觀看有教學經驗的教師的課堂教學錄像的方式進行的。這一點雖然是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的生動應用,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僅就觀看示范這一環節,如果仍然延續組織學生在微格教學課堂觀看教學法示范者的講解或實際課堂教學錄像素材的辦法,就會讓被培訓者感到教條和呆板,從而帶來示范性差的負面影響。當今,很多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微格教學培訓指導者會合理利用網絡帶來的便利條件,在培訓之前,安排被培訓者通過互聯網或者教育教學網站,有目的性地選擇、瀏覽教學名師或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的課堂教學“示范性”素材,有的放矢的觀摩他們的示范“表演”;有的鼓勵被培訓者根據他們自己的意愿,通過網絡選取有指導意義、帶有示范性的課堂教學資料,引導學生有效模仿。這兩種方法既避免了指導教師在素材選材上的主觀性,也可以激發學生選擇“模仿”素材的主動性、積極性。所以,基于網絡環境的微格教學,既要注重理論基礎的沿襲性,也要隨著時代的變遷進行適當的補充和更新,既要遵循時代發展的要求,也要尊重其產生、發展的歷史延續性,缺一不可。
2微格教學涵義的擴展說明
關于微格教學的基本涵義,在不同的學術著作中存在不同的描述。歸納一下,大體可以表述為:一個有控制的、采用視聽設備及電子計算機等教育技術手段,訓練在職教師和師范類學生的教學技能的一種實習系統。隨著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微格教學系統理論中涉及的許多因素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比如涵義中提到的“視聽設備”在微格教學形成之初曾經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在記錄被培訓者“教學”實況、組織被培訓者回看、評議等環節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如今,在基于網絡的實際培訓活動中,微格教學中的各實踐環節已經基本脫離了對傳統攝像機、錄像機、電視機的完全依賴,傳統意義上的“視聽”硬件設施已經被微型攝錄一體機、單反照相機甚至手機所取代;另一方面,整個系統操作過程中的反饋、評議環節也不再按照原先的模式有指導教師進行定時、定點的錄像回放及集體班級式評議,參與培訓活動的學生和教師,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上傳錄制的培訓視頻,下載評議表,網上互評、打分,然后由事先設計的計分程序生成評議分數。由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滲透,使得原先復雜的評議程序變得簡單且便捷。諸如此類的變化,在微格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所體現,所以對于微格教學的基本涵義學界有了如下表述:一個有控制的、基于網絡環境廣泛應用的、利用現代先進的電子設備或視聽設備及電子計算機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訓練在職教師和師范類學生的教學技能的一種開放的實習系統。endprint
3網絡環境下關于微格教學認識上存在的爭議
3.1網絡環境下的微格教學過程是否可以化繁為簡
縱觀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微格教學在其涵義、反饋和評價等環節與傳統的微格教學理論存在許多不同之處,但就整個整個過程的操作和實施步驟來說,變化并不大。最早的微格教學的活動組織者要根據其具體要求,設計一個有“教師”和“學生”角色的模擬的、有音頻、視頻記錄設備并能適時反饋并形成評價的“微型”課堂教學“現場”。現如今,網絡環境下的微格教學仍然是課堂教學的“微化”,是課堂教學技能專項訓練的分解,微格教學的整個活動過程和步驟并沒有因為網絡技術的應用而減少某些步驟和環節。確切地說,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微格教學只是建立在一個更加開放的平臺,系統過程中因為互聯網及相關“附屬產品”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開發和利用,使得整個系統的運行更合理,更流暢,更科學而已,那種因為互聯網應用而主觀認為可以簡化微格教學過程和步驟的認識是錯誤的。網絡技術應用于微格教學既不會讓其步驟繁復也不會使之簡化。
3.2網絡環境下的微格教學示范是否典型
微格教學中,典型示范在培訓者獲得某項教學技能的提高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它作為“榜樣”可以幫助被培訓者集中精力觀察,獲取有效的信息從而取代一般的模仿。培訓者在被培訓某項技能之前,只有事先觀看該項技能的示范,才會增加獲得該項技能習得的可能性。只有觀看典型示范的演示或者表演,學習者才能真正了解該項培訓技能所要達到的目的和要求。基于網絡環境的微格教學的典型示范,已經完全脫離了教師在教學技能培訓現場進行觀摩的陳舊模式,被培訓者可以尋找適合自己學習特點或易于學習和接受的示范素材進行觀察和模仿。表面看來,這種方式脫離了指導教師安排的示范教學,被培訓者觀摩的素材可能存在隨意性和主觀性,但每一項教學技能都受許多因素的制約,即便指導教師選擇的所謂典型示范也會存在某些問題和缺憾。微格教學作為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應該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發揮學生(被培訓者)學習者的主導作用,即使學生選擇的典型示范存在一些問題,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反面”示范。微格教學實際操作中,有經驗的指導教師會在典型示范這個環節采取教師篩選和學生通過網絡選擇相結合的方式,這樣即強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也充分調動了學生觀摩、學習、模仿的主動性,學界稱之為“雞尾酒”式典型示范。示范是否典型,與網絡的應用無關,關鍵是被培訓者能從示范中獲得觀察的經驗并學會模仿。
3.3網絡環境下的微格教學反饋是否合理
微格教學中的反饋包括及時反饋和短時反饋兩種形式。一般情況下,微格教學的反饋都是在微格教學的現場進行的面對面的直接反饋,即及時反饋。這種形式的反饋最能引起被培訓者的行為變化。行為科學作為微格教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它強調就某一特定的教學行為提供足夠的、及時的反饋可以引起學習者行為的應激反應,從而產生積極的變化。沒有反饋就沒有微格教學。但網絡環境下的微格教學的反饋環節出現了新的特點。首先為了得到多渠道、大范圍的反饋信息,往往采取通過網絡上傳微格教學課堂培訓實況錄像,然后相關參與評價的人員在線收看錄像,最后形成評價式反饋,即短時反饋。短時反饋的缺陷很明顯,它把微格教學推崇的及時反饋方式變成了短時反饋方式,這大大延長了反饋時間。但即便如此,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在線反饋仍然值得推廣。原因一:網絡在線反饋,避免了指導者與被培訓者面對面的交流,減少了消極的反饋信息對被培訓者情緒的“打擊”,同時不論是文字的、語音的在線反饋信息,被培訓者可以加以整理,歸納、總結,并且能反復瀏覽并形成多次反饋;原因二:在線反饋加大了參與微格教學反饋活動人員的基數,使得反饋的信息更具有說服力。可見,因為網絡技術的應用而衍生的在線反饋是合理的、可行的。一般情況下基于網絡環境的微格教學的反饋采用及時的、當面的反饋和網絡在線短時反饋相結合的形式,更加合理的作法是指導教師和現場觀看微格教學實況的學生參與直接反饋,并給予高于網絡延時反饋更高的權重,這樣得出的評價更合理、更科學。
4結語
微格教學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培訓在職教師和師范類學生教學基本技能的方法已經得到了業界和許多從事教師職業的專業人員的肯定,這是無容置疑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任何理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我們今天討論的關于微格教學的基本理論和實踐過程以及認識上存在的問題,也許仍然存在片面性。
參考文獻
[1] (美)德瓦艾特·艾倫.微格教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02-201.
[2] 李利.旨向深度學習的翻轉課堂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7(04):67-69.
[3] 于志剛.北京高校輪滑教學現狀與對策[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01):39-43.
[4] 孟憲愷.微格教學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01):39-43.
[5] 袁昌寰.中學英語微格教學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01):21-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