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麗娜
摘 要:對外漢語教學是一種語言教學,任何一種語言行為都離不開民俗這種特殊文化形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在導入民俗文化時不能盲目,而是要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循序漸進原則、規范性原則、實用性原則和拓展性原則。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民俗文化;導入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導入應該遵循的原則
民俗是指由某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具有文化特質的關于生產和生活等各種現象的總和。作為一種語言教學,對外漢語教學是針對外國人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語言教學行為,其宗旨在于以漢語語言為教學平臺,在世界范圍內有效地傳播中華文化,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在教學中不可以將二者分割。不可否認,很多留學生學習漢語是基于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向往,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針對具體的詞語、語境,將民俗和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是激發留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弘揚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針對國情,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導入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循序漸進原則。依據人的認知規律,學生對漢語的習得是一個由淺及深、由簡到繁的過程,階段性明顯。而依附于語言這一媒介的民俗教學就應該根據對應的初、中、高級階段學生的知識水平進行內容設計和方法選擇,因人而異,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
(二)規范性原則。中華文化浩如煙海,各地民風民俗各具特色又千差萬別,為了避免在民俗導入過程中出現混雜和盲目,以及為了避免學生在接觸各色民俗的過程中出現茫然無措、認識偏差,教師在民俗導入中要向學生傳播那些普遍被中華民族認可、通用的民俗文化,而不是為了獵奇或宣傳一些地域民俗,即采用規范性原則。這樣,既符合教育規律,又能使留學生通過民俗學習了解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文化精髓。在節日民俗中,“春節”是炎黃子孫共同的節日,在過春節的過程中合家團聚,人們穿新衣,吃年夜飯,燃鞭炮,貼春聯和窗花,互相走親訪友,這些民俗世相都是多少年來沿襲下來的古老風俗,身處各地的中華兒女能夠從中獲得一種民族認同感。教師通過向學生介紹這樣的風俗,能夠讓學生了解春節有關的習俗背后的文化意蘊,理解中國人崇尚的“和”的歷史和現實。
(三)實用性原則。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民俗知識時,不僅要注重它的使用價值,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人際交往中的實際問題,還要兼顧它是否能夠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的社會功能。在教學中,學生接觸的民俗知識有的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如接人待物的禮儀、生活中的禁忌等;也有的遠離他們的生活,如中國人對“龍”圖騰的崇拜,喪葬習俗的繁瑣……。因此,盡管文化浸潤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不能單純地以實用性來衡量,但是對學生而言,把那些跟他們學習、生活聯系最為密切,能夠解決他們實際問題的民俗知識第一時間告知他們,勢必對提升他們的交際能力有積極的影響。例如,中國人在宴請客人時,即使菜肴很豐盛,也會習慣性地說一些“沒有什么好菜,您就將就將就”之類的客套話;受人稱贊,會說“哪里,哪里”之類的禮貌用語,這些常常會引起學生的誤解,讓學生誤以為這是對自己的不尊重。而當學生了解了這些人際交往的禮儀民俗之后,再處理類似問題就會游刃有余了。
(四)拓展性原則。民俗是處在不斷的運動中,如行風一般,所以,古人又形象地稱其為“風俗”。教師在教學中實施拓展性原則,一是根據民俗的發展變化,賦予民俗世相時代意義;二是讓學生通過實踐,親身經歷民俗世相來學習和掌握民俗的相關知識,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國人的婚禮習俗,一方面我們可以告訴學生中國古代婚禮需經六道程序: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即“六禮”,它對我國歷代婚禮的演變始終起著主導作用,對當前婚俗儀式也有影響。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觀看影片或親自參加中國人的結婚典禮,感受婚禮背后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意義。
二、結語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導入民俗文化,不僅能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歷史文明,還可以減弱不同文明背景所帶來的心理差異與隔閡。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參考文獻:
[1]費爾迪南·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