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翊弛
[摘要]現階段我國社會正處于城鄉二元轉型時期,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農民工群體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農民工工傷事故頻發,勞資矛盾嚴重,工傷保險問題更是面臨困境。本文就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問題從法律、制度、企業等方面出發,分析其問題背后成因,并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問題;對策
農民工一個特殊而又龐大的群體,一直是我國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依靠力量,關于這個群體的各種問題一直被社會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隨著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農民工對自身權益關注的不斷增加,工傷保險成為他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然而農民工工傷事故率頻發,工傷保險制度保障措施推進緩慢、不盡如人意卻是不容否定的問題。
一、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農民工群體最基本的工作狀態是數量眾多,職業危害性大。據國家統計局的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農民工數量已達到28171萬人,比2015年增加424萬人,增長1.5%,增長速度比上年加快了0.2個百分點,創下歷史新高。從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幾個行業看,第二產業仍是農民工從業做多的產業,占比達52.9%。其中,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比重為30.5%,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比重為19.7%。這些行業都屬于勞動密集型和高風險行業,較易發生工傷。然而在這些高危行業中農民工參保率卻不容樂觀,特別是與其現實利益密切相關的工傷保險,據統計,僅有28.2%的農民工參加了工傷保險。
在法律方面,盡管我國在勞動者權益保障方面一直不懈努力,但在勞動者待遇等問題上一直未跳脫城鎮農村二元化的體制區別對待。例如現行的《工傷保險條例》,其主要圍繞城鎮職工,沒有針對農民工工傷問題的具體規定,更在法律條文上回避了這一群體的工傷賠償問題。加之工傷待遇申請認定程序復雜繁瑣,農民工要獲得工傷保險的待遇,一般要經過申請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工傷保險待遇索賠等多個階段,耗時耗力,陷入“馬拉松”式的程序漩渦中,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農民工工傷保險待遇辦理的難度。
二、農民工工傷保險問題存在的原因
(一)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亟待完善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到《工傷保險條例》,無疑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在日益完善,但嚴格來說我國在工傷保險這一方面只有《工傷保險條例》這一部規章制度,并沒有法律的強制約束力,更多具體條文都是通過《通知》等層次較低的規范性文件,有時甚至出現重復或相互矛盾,導致在執行中不同的部門相互推諉,效果不理想。同時這些制度在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主要針對的是城鎮職工,人為的將農民工群體割裂開來導致工傷辦理和索賠過程的難度增加。
另外《工傷保險條例》主要適用對象是用人單位,而我國的勞動關系復雜,單純以用人單位為標準確定工傷保險法律制度的適用范圍并不適當,工傷保險制度應有選擇的適用不同的勞動者,而不是簡單籠統地適用所有勞動者。農民工工期短、流動度高,需要更為靈活和強制力的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與之配套,才能切實保障農民工群體享受工傷保險的待遇。
(二)政府管理疏漏,監管機制缺失
目前我國政府對社會保險采取統一管理,統一處理的原則,但從實踐上看更多程度上側重的是城鎮職工的需要,各級工傷保險部門和勞動監察機構囿于制度框架的限制和自身隊伍建設的不配套,還無法把所有企業和農民工群體納入工傷保險的管控范圍內,造成不少企業雇傭農民工發生工傷后,無法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政策法規的規定辦理、理賠,既損害了農民工工傷職工的權益,也給企業生產經營造成了極大的風險。
此外地方勞動監察部門對工傷保險制度監管缺失,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只要企業能為地方財政提供財源,對于企業是否執行了勞動法律法規,地方政府并不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對違法的處罰監督懲治嚴重不足,使得企業對農民工的勞動安全極為漠視。
(三)企業負擔過重,推卸責任
我國很多地區采取的是“五險合一”的社會保險模式,即要求所有企業職工必須同時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五種社會保險險種,不能只選擇參加部分險種。雖然工傷保險費率較低,作用較大,但是這種捆綁式的保險方式使得企業負擔過重,不愿為農民工參保。
但更多的情況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為推卸責任、節省開支雇傭廉價的農民工勞動力,因農民工要求低、不懂法,就明目張膽的不與其簽訂勞動合同,偷保漏保。有調查表明,2016年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比重為35.1%,比2015年還下降了1.1個百分點。這就導致在發生工傷事故后企業常常以沒有勞動關系為理由拒絕承擔責任,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農民工工傷維權的難度。
(四)農民工缺乏維權意識,法律素質不高
農民工群體由于本身條件限制,總體的文化素質不高,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農民工中文盲占1%,小學文化程度占13.2%,初中文化程度占59.4%,高中文化程度占17%,大專及以上占9.4%。大部分農民工對法律的認知有限,對工傷保險的認識程度少,而能運用法律有效維護自己權益的更是鳳毛麟角。
其次農民工本身的高流動性也導致他們在工作過程中更多的考慮眼前的工資,對于長遠和潛在的工傷危險考慮不足,以至于真正遇到工傷時,不知如何維權、去哪維權。因而在實際中,工傷事故層出不窮,而農民工能維護到自身合法權益的成功案例卻少之又少,更多的人選擇了“私了”。
三、農民工工傷保險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建立健全具有強制性的工傷保險法
透過農民工工傷保險的現狀及原因,當務之急就是要建立健全具有強制性的工傷保險法,明確規定有關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問題、工傷保險待遇問題、法律救濟問題、工傷事故責任的懲罰問題等,全方位在法律層面上保障農民工的工傷保險權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完善“預防-補償-康復”機制
工傷預防、工傷補償和工傷康復是工傷保險制度的三個重要方面。而目前在我國有關工傷保險的法規條款還多限于工傷發生后的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以及各項待遇標準的給付上,而對工傷預防和康復的內容則涉及的不多。解決農民工工傷保險問題需要各方主體共同努力,各司其職,全力配合,建立全國性的工傷保險機構,從預防-補償-康復三個階段各個擊破。
(三)合理調整費率,加強對企業的監督
不同的企業、行業在操作過程具有不同的危險程度,有些風險大,如建筑、煤礦等行業,有些中等風的,有些則風險程度較小,與此相應,有些企業、行業的工傷發生率頻繁,職業病嚴重,有些則相對安全,不易發生職業病。因此,對不同行業的工傷保險費也應當采取不同比例的征收辦法。對于工傷風險大,工傷事故、職業病易發生的多征收,對風險小的、工傷事故少、職業病少的少征收,科學合理地調整工傷保險費率,對于高危行業的傷殘農民工工傷待遇的賠償方面,也會更加公平、合理。
針對企業違法成本低,鉆法律孔子的情況,除了在立法加大對違法單位的懲罰力度外,更應加強對工傷保險制度實施與執行力度的監督,規范用工,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
(四)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提高農民工維權意識
近些年農民工工傷事故層出不窮,一些企業迫于輿論的壓力對農民工進行了賠償,可是更多的事故被隱瞞被忽略。農民工群體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這是個不爭的事實,這就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做出必要的普及型措施。例如,提供高技術含量的專業技能培訓,幫助農民工脫離廉價勞動力的標簽:走進企業普法宣傳工傷保險維權等問題,提供免費高效的法律援助:充分利用網絡、報刊、電視等媒體的作用,提高農民工的維權意識。
四、結語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生過程中,應該在吸收前人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處理好勞資雙方的關系,尤其是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如何把握平衡的發展狀態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和難題。而作為與勞動者權益最密切相關的工傷保險,我們應該認識到,工傷保險制度不是國家或政府權力的恩賜,而是勞動者當然享有的社會權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