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若克
摘 要 作為對希臘神話的重寫,奧維德借《變形記》鋪設羅馬文明譜系,以滿足羅馬帝國政治文化想象,這也是赫拉克勒斯變形的本質所在,展現出的是羅馬人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神話、宗教與民族。
關鍵詞 赫拉克勒斯 希臘英雄 羅馬神靈 變形 政治文化想象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希臘神話與英雄傳說中,赫拉克勒斯是英雄之首。《神譜》中他誅殺許德拉,殺死大鷹解救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為此,忒拜出生的赫拉克勒斯在豐產大地上的聲譽更勝以往。”《伊利亞特》里,女神狄奧涅以赫拉與哈得斯被赫拉克勒斯射傷為例嘆息:“我們這些奧林波斯的天神,為了凡人相斗,已吃了不少苦頭。”希臘聯軍中最英勇的戰士阿喀琉斯亦將赫拉克勒斯作為仿效的對象。到了《奧德賽》中,奧德修斯游歷冥府,在諸多英靈中看到了赫拉克勒斯的亡魂影像,在冥王哈得斯統帥之下,與諸多人類英靈一起無際流浪。希羅多德記載希臘人對赫拉克勒斯的崇拜:“在另一座神殿里,人們是把他當作一位死去的人間英雄來奉祀的”。
結合古希臘文學及祭祀傳統中關于赫拉克勒斯之記述,就整體而言,希臘人盛贊赫拉克勒斯的豐功偉業,崇拜他的勇力強健,將他視為希臘最偉大的英雄。與希臘神話傳說相對應,奧維德在《變形記》第九章中延續了希臘文學中對赫拉克勒斯的半人半神記述。但從赫西俄德吟誦的“美踝的阿爾克墨涅的勇敢之子赫拉克勒斯”,到奧維德筆下烈焰中“赫拉克勒斯的形象,凡能認得出的,都已不存在,他母親遺傳給他的任何痕跡都消失了”。在半人半神到人之消亡的轉變里,赫拉克勒斯走向了羅馬分支。不同于傳唱英雄事跡的希臘人,奧維德將榮光歸于羅馬的建造者與保護神,歸于敬畏神威與律法的人。赫拉克勒斯之所以被崇拜,并非因為他在希臘傳說里的十二項偉大功績,而在于他庇護著羅馬的城池、羅馬的帝王。同屬此列的還有埃涅阿斯、凱撒等,他們正直虔誠,遵從神的旨意,不為外物所動,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個人幸福,這是《變形記》所贊美的英雄人物。當荷馬以“神樣的”描述希臘英雄之際,奧維德以“虔敬的”裝飾羅馬勇士。荷馬筆下的希臘英雄爭奪財富資產,奧維德令他們化為神祇護佑羅馬民族。總而言之,吞噬了赫拉克勒斯的火焰同時也抹消了內蘊自由探索氣質的希臘英雄,不羈的希臘式英雄與自由的希臘人氣質趨向沉寂。
處于不斷變形中的赫拉克勒斯是奧維德在融合希臘文化之時,作為羅馬作家對“羅馬化”所做的嘗試。相對于歌頌個體的希臘,羅馬的赫拉克勒斯更多代表著一個民族集體,羅馬城池在他的授意下建立,羅馬土地在他的蔭佑中長存。《變形記》中第十五卷記載了木斯克路斯奉赫拉克勒斯之神令,在意大利建城克羅托那的故事。“有個人叫木斯克路斯,在他那一代人中,神最喜歡他。一天在他酣睡之際,手持粗棒的赫拉克勒斯來到他身邊,俯視著他對他說:‘起來,離開你父親的家,去找那遙遠的以巖石為河床的埃薩爾河!……他首先謝過恩神赫拉克勒斯,隨后趁著順風出伊俄尼亞海……他按神的吩咐在這塊土地上建造了一座城,用埋葬在此的英雄的名字,命名為克羅托那”。奧維德筆下的赫拉克勒斯自火焰中走出,他不再是人類英雄,而融入羅馬民族文化譜系中,代表著羅馬的城池與土地,成為民族集體的符號象征。他向不朽的提升并非如《神譜》所載的對人間業績的嘉獎,如荷馬般在史詩中吟唱的英靈勇士亦不復存在,相對于歌頌個體的希臘,羅馬的赫拉克勒斯更多代表著一個民族集體,羅馬城池在他的授意下建立,羅馬土地在他的蔭佑中長存。羅馬宗教中,赫拉克勒斯以赫丘利之名受到廣泛崇拜,藉由此種方式,羅馬人將民族源流追溯于神祇,鋪設起屬于自我的文化,“當權者借助于對神話的詮釋,覬覦所謂‘神嗣天授,博取神的惠顧。蘇拉和凱撒祈佑于維納斯,安東尼則祈佑于赫拉克勒斯,希冀靈魂在天體世界或福樂境域獲得永生,并且養尊處優,猶如生前。”后來的羅馬皇帝如康茂德和馬克西米安也常常以赫丘力后嗣自居。
從希臘神話到羅馬文學,從英雄到神靈,《變形記》中赫拉克勒斯的變形是對羅馬起源的尋視,羅馬保護神的樹立以及羅馬民族自我認知、精神的強調。在對希臘文化的模仿中,相對英勇自由、熱愛享受的希臘英雄,羅馬人建立起屬于本民族務實、愛國、虔誠的文化精神。在赫拉克勒斯的變形之中,恣意奔放的希臘氣質逐漸落實為虔敬服從的羅馬精神。這是羅馬人注視他者之時,對本我的內審深拓。奧維德將先祖追溯于赫拉克勒斯、埃涅阿斯等,并將他們與后來偉大的統治者如凱撒等上升為本國的神。這種對神靈與祖先的交融崇拜滿足了羅馬人對自己國家的政治與文化的想象投射。他們敬畏神靈,崇拜祖先,維護傳統,遵紀守法。他們的宗教崇拜,尤其是對祖先神靈的崇拜令羅馬人將自己對家庭、民族、國家的責任提高到神圣委托的地步,宗教情感與公民義務交相融合,敬神與愛國彼此輝映,“民眾往往感情多變,充滿著放縱的欲望、無理智的沖動與暴烈的憤怒,他們就必須用敬畏神明這種精神力量加以箝制……正是因為他們信守對神明的誓言,因而始終忠于職守。”
奧維德藉由赫拉克勒斯的變形強調克制與服從,重視自我約束。與拒絕在他們的神祗面前低聲下氣的希臘人相比,奧維德將羅馬帝國的偉大視作諸神對羅馬民族虔誠的獎賞。服從諸神、服從律法,一切為了國家與民族的榮耀是他所強調的羅馬精神的核心。這種服從精神貫穿于整個羅馬民族之中,是羅馬征戰歷史之應然構成的精神的折射。希臘文學從不贊美絕對的服從,也不贊美趨步他人的言行和思想。希臘需要的是獨立思考的公民;羅馬不容忍與他們意見相左的人,他們需要逆來順受的臣民”。
參考文獻
[1] Philips,F.C.Heracles[J].in The Classical World,71(07):431-440.
[2] Papadimitropoulos,L.Heracles as Tragic Hero[J].in The Classical World,101(02):131-138.
[3] Silk,M.S.Heracles and Greek Tragedy[J].in Greece&Rome,32(01):1-22.
[4] 奧維德.變形記[M].楊周翰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5] 荷馬.伊利亞特[M].羅念生,王煥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6] 荷馬.奧德賽[M].王煥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7] 拉爾夫等.世界文明史[M].趙豐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8] 王曉朝.羅馬帝國文化轉型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9] 希羅多德.歷史[M].王以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0] 伊迪斯·漢密爾頓.希臘精神[M].葛海濱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11] 伊迪斯·漢密爾頓.羅馬精神[M].王昆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12] 伊迪絲·漢密爾頓.希臘的回聲[M].曹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13] 托卡列夫等編.世界各民族神話大觀[M].魏慶征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
[14] 弗格森.古希臘-羅馬文明:社會、思想和文化[M].李麗書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15] 赫西俄德.神譜[M].張竹明,蔣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