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群
摘 要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不理想和效率的低下一直以來飽受各方的批評和詬病,各教學機構和主體也采取了不少的改革和措施,但情況并未改觀。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課堂語境的問題就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本文在陳述語境概念及其對語言習得的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組成課堂語境的變量、現狀和特點,由此提出幾點建議,以期幫助教師創建有效高效的課堂語境,改善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習者真正習得語言知識和語言應用能力,這也是開展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 語境 大學英語課堂語境 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語境及其對語言習得的意義
自波蘭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提出語境概念以來,人們對語境概念和內涵的研究和描述就從未停止過。語境,顧名思義就是語言使用的環境,它包括一切主客觀因素,是所有變量的集合;語境也可以說是“文本在其中展開的整個環境”;從語用學的角度出發語境是“人們在語言交際中理解和運用語言所依賴的各種表現為言辭的上下文或不表現為言辭的主觀因素”; 在公關語言學上,語境主要指語言活動賴以進行的時間、場合、地點等因素,也包括表達、領會的前言后語和上下文。目前為止,學者們對語境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類,即靜態的語境觀和動態的語境觀,前者把語境視為一種客觀存在,且先于交際而存在的、固定不變的常項,交際主體只是被動的參與者和被動地順應環境;后者其實就是認知語境,是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把語境定義為心理構建體,只有交際雙方共享的那部分才能組成表達和理解話語的語境,是參與者對世界的假設,而這些假設又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大腦中并構成參與者表達和理解話語的環境,因而語境在動態中生成又在動態中不斷發展變化。就實際交際而言,動態語境觀更符合現實,因為交際者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語境的動態特征有目的地構建一個對自己更有利的語境來達到交際的目的。與范圍廣且操作性差的靜態語境相比,動態語境更具有包容性且側重點兼顧,更為廣大學者認可和接受。
對語境的分類也是多種多樣。馬林諾夫斯基把語境分為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文化語境指說話者生活的社會文化環境,情景語境指言語交際發生時的即時情景;從范圍看,可分為廣義語境和狹義語境;從與語言的關系看可分為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語言語境就是交際時所涉及的字詞句段篇,非語言語境就是交際者的外在世界和內在心理;從與意義表達和理解的角度看分為高語境和低語境,內隱含蓄、較多非語言編碼、信息內涵化且人際關系緊密的是高語境,而外顯明了、較多語言編碼、信息外化且人際關系靈活的是低語境;據運用分為伴隨語境和模擬語境。無論是哪種分類方法,都是試圖對構成語境的繁復的要素進行分門別類的梳理,以有利于語境內涵的理解和促進語言習得的語境的分析創建。
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語境對語言習得的至關重要性。語言習得包括習得語言知識本身和習得語言知識的應用能力,即習得在具體的交際環境的制約下正確使用語言傳達所要表達意思的能力。因此,語境對語言習得的重要意義表現在三個方面:(1)語境對語言選擇的制約,主要是對句型、句子結構、節奏以及句子風格上的制約,如銷售員在推銷產品時使用廣告語體式的語言,要求精煉簡潔易懂、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而法官在宣讀判詞時則要求用語嚴謹連貫、富有邏輯。(2)語境對意義表達和理解的制約,語境決定交際的內容,也決定交際雙方理解對方話語意義的程度,可以說無語境便無明確的意義,如同一句話,不同身份的人表達的語義不同,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場合也會有不同的語義;更為重要的是語境對潛在語義的制約,語言并不會把所要表達的東西都體現在字面意義上,許多話語的真正含義單從語言結構本身是無法理解的,在特定的交際環境中,交際雙方進行的常常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交際活動,因此語境的功能就在于介入補缺,使交際者透過語言表層意義洞悉對方真正的內涵或意圖。(3)語境幫助排除歧義,不管是同形異構異義,還是同形同構異義,只要岐義句進入具體的語境(上下文)進行口語或書面交際時,岐義就得以排除,所以離開具體的語境時對某些句子意義的理解就幾乎毫無可能。
2課堂語境及現狀或特點
課堂語境,顧名思義指局限于教室里教師傳授知識時所構成的即時情景,其本質特征表現為語境各變量的有限性:(1)交際主體的限制,包括主體自身有限的對內對外的認知知識、主體之間的認知共享和差異、主體身份的單一、主體人數的穩定、主體的交際內容和目的的單純等。(2)語言輸入輸出的限制,課堂語言輸入局限于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教材教輔資料,其特點是完成教學目標、語言材料不僅量少且因脫離現實語境而缺乏真實性和趣味性,其次課堂語言輸入還包含教師的授課用語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用語,但這兩者都受到母語的干擾和影響,母語語境有時甚至占據了外語課堂的絕大部分;課堂語言輸出對大多數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不僅機會少而且質量差。總之,課堂教學依然以聽讀(輸入)為主,以說寫(輸出)為輔。(3)時間和空間的限制。(4)教育機構和教學部門對教學活動的各種規約的限制。(5)課堂外環境的限制,即校園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制約。
由此可見,課堂絕不是師生可以為達到外語習得目的而完全自由發揮的地方。與廣闊的社會文化環境相比,課堂語境更像是一個抽象化的模擬語境,其存在諸多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了——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接觸的語言材料少而枯燥乏味、學習主體間很少有互動和協同、學習者學了但卻不能用或不會用。最終的結果就是有外語知識卻無外語應用能力的“高分低能”兒。
3創建高效率的課堂語境的建議
如前文所述,語境是習得語言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那么改善和創建高效的課堂語境則是教師目前當務之急要進行的任務。根據課堂的有限性特點,創建高效的課堂語境要遵循這樣的原則——精簡課堂的同時延伸課堂,以學習者的需求為出發點,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切實開展以學生為中心、以使用為過程和目的的教學活動,促進語言能力的習得。endprint
首先,教學用語言材料要保質保量。相當量的輸入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只有接觸到盡量多的不同情境下的語言構式才能內化為學習者自身的知識和能力;教師要在可選擇的范圍內提供輔助教學的語言材料,在選材時認真考察材料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需求,把材料的真實性、豐富性和趣味性作為選材的基本標準。目前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他們所學的知識與社會現實脫節,學了不適用,其原因就是教學內容過時、課堂模擬語境畢竟與社會現實語境有較大的差距,而縮小差距的辦法之一就是確保教學材料的真實性,即教學材料必須產生于真實的交際需求和交際情景;材料的豐富性指材料內容的多樣化和呈現形式的多樣化;材料的趣味性指材料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動力。
其次,培養學生英語語言文化的素養。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通過語言傳承和表達,任何脫離文化的語言都是空洞乏味且毫無意義的,語義理解的程度取決于對文化的理解程度。因此,目的語文化和思維方式的教學及其與母語文化的比較教學更應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教師也可以嘗試開展系列課堂講座,專門系統地介紹英語文化的核心部分,盡快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再次,調動學生的課堂互動和協同。互動對語言學習重要是因為無互動便無語境效應,無語境便無明確的意義,無意義便無法驅動外語學習。可見,互動使語言結構與語境結合,增加語言結構學了能用幾率的粘合劑,可以說外語學習植根于互動,需在動態的語境中進行。另外,在對話中,說話者有重復對方用過的詞語或語言構式的傾向,如A說cook, B也傾向于說cook,這是協同;但只有強勢協同可以較大的促進外語學習,即當雙方共享內容的吸引力、信念和情感類似、語言知識和能力勢均力敵的時候的協同才是強勢的,這有別于傳統幫助式的弱勢協同。互動與協同的關系是互動中有協同,互動強則協同強,互動弱則協同弱。在以母語為主的大語境之下,課堂是學習者輸入輸出外語的主要陣地之一,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組成強強結合的學習小組,既有利于開展交互式學習任務的教學,活躍課堂氣氛,也有利于學習者課堂之外的互助促學。
還有,注重師生的課堂交流。外語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如何保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也是教師要考慮的問題之一。課堂教學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提供了教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和場所,因而教師對于學生的表現在語言或非語言上的肯定和鼓勵都有助于維持學生較強的心理動力,從而創建一個積極向上的心理環境。
最后,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輔助設備延伸課堂。隨著科技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不同種類的多媒體教學輔助設備走進課堂和生活,也出現了大量網絡共享英語課程,學生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學習外語,克服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高效率的課堂語境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更依賴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整體提高。
4結語
語境是影響外語語言知識和能力習得的重要變量之一,既制約著語言使用者對語言構式的選擇,也制約著交際雙方對語言意義的理解和對歧義的排除。課堂語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效果,但因其各變量的有限性,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的尷尬局面。通過精選教學用語言材料、培養學生英語語言文化的素養、調動學生的課堂互動和協同、調節學生的心理環境并利用多媒體教學輔助設備延伸課堂,可以極大地創建高效的課堂語境,改善提高大學外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廣琴.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交互活動中教師的中介作用[J].外語教學,2005(05).
[2] 王初明.論外語學習的語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03).
[3] 王初明.學相伴用相隨——外語學習的學伴用隨原則[J].中國外語,2009(09).
[4] 楊雪燕.外語教師課堂教學策略研究:狀況與意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