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魁
摘 要 本文通過有限元軟件SAP2000建立了10個12層的K型偏心支撐半剛接鋼框架模型,其中6個以耗能梁段的長度為變量、4個以梁柱節點初始轉動剛度為變量,分別對其進行了模態分析及Pushover分析,以研究其對結構動力特性及彈塑性受力性能的影響。
關鍵詞 偏心支撐 耗能梁段 彈塑性
中圖分類號:TU391 文獻標識碼:A
1偏心支撐鋼框架的工作原理
鋼框架結構是目前較常用的結構形式之一,它由梁和柱構成,具有結構簡單、布置靈活、空間跨度大等優點,具有良好的優秀的延性、剛度、耗能能力及抗震性能等結構性能。在水平荷載作用下,高層建筑結構會產生較大的側移,易超出規范規定的限值,所以在高層建筑中鋼框架結構的應用受到了限制。在結構中布置支撐能夠有效減少高層鋼框架結構的側向移動。在框架結構中,偏心支撐屬于一種常用類型。偏心支撐鋼框架是指每根支撐至少有一端與框架梁相連,并且具有一定長度的耗能梁段。耗能梁段是偏心支撐鋼框架結構中主要的耗能構件。《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關于耗能梁段的強度及寬厚比有如下規定:耗能梁段所使用鋼材的屈服強度不應大于345MPa,且板件的寬厚比與同跨內的非耗能梁段相比,應符合的限值要求。
彈性階段,偏心支撐鋼框架結構具有良好的剛度,其抗側移水平與中心支撐鋼框架接近;在彈塑性階段,偏心支撐鋼框架結構具有優秀的耗能能力,延性與純框架接近,集合了兩者的優點,是一種良好的抗震和抗側移的結構。
2等效單自由度體系的建立
本文主要用Pushover分析法進行分析,并提出以下兩點假設:
(1)結構模型的地震反應以第一振型為主;
(2)結構沿高度方向的變形在整個地震反應中保持不變。
該假設沒有嚴格的理論依據,但對于以第一振型為主的地震反應該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由上述假定可知,Pushover分析是以將多自由度結構體系等效為單自由度體系為前提條件,轉換的方法并沒有唯一的標準,但基本上都是通過結構的動力運動方程進行等效轉換。
3建模計算
本文所建立的模型是一個X方向為5跨、Y方向為3跨、高12層的K型偏心支撐半剛性連接鋼框架結構,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a=0.10g),罕遇地震下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為0.50,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場地類型為Ⅱ類,特征周期為Tg=0.35s,阻尼比為=0.05,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X、Y方向跨度各為6米,層高為3米。根據結構及構件的尺寸及柱網布置信息,建立結構模型。支撐在X、Y方向均有布置,主梁和柱的連接均采用半剛性連接(見表1)。
對以耗能梁段長度為變量的模型進行模態分析,得到結構的振型、基本自振周期及在X、Y和Z方向上的質量參與系數。此模型的前三階振型具有相同的振動規律,且皆符合《抗規》的規定,即結構的第一階及第二階振型分別是為沿著X方向和Y方向的平動,扭轉則出現在了第三階振型當中。
4結論
本模型第一階振型中,、,說明該振型中結構沿X方向的質量參與系數為76%、繞Y軸轉動質量參與系數為15%,故該振型為X方向的平動;第二階振型中,,說明該振型中結構沿Y方向的質量參與系數為75%、繞X軸轉動質量參與系數為20%,故該振型為Y方向的平動;第三陣型中,X及Y方向的質量參與系數皆為零,只有,故該振型為繞Z軸的扭轉運動。
結構的前8階振型在X和Y兩個方向的累計質量參與系數SumUX和SumUY分別為(0.90,0.90),均不小于0.90,符合規范的限值要求。
參考文獻
[1] 胡淑軍.偏心支撐鋼框架的高等分析及基于性能的塑性設計方法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4.
[2] 于安林,趙寶成,李仁達等.耗能段腹板高厚比對Y型偏心支撐鋼框架滯回性能影響的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9,29(06):143-148.
[3] OReilly G.J.&T.J.Sullivan.Direct 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Design of Eccentrically Braced Steel Frames[J].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15, 20(02):243-2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