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包頭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包頭多元的文化,地處草原、大漠和中原的交界地帶,在經過山西商人的走西口后人們生活注入新的力量使得生活變的更加豐富多彩,這里曾經是水旱碼頭、商旅必經之地。多種文化交織的環境下,包頭漢族的普通居民們的生活雖然沒有其他民族們的信仰傳統習俗,在這樣的環境中也保留下來具有祈求吉祥的習俗活動,但是越來越便捷的現代生活也影響著當地的年味。
關鍵詞:傳統;年俗;現代化;交融;年味
黃河流經包頭的地段是原始人類較早活動過的地方,游牧民族在這里棲息、生長、戰斗、在這里雕刻圖騰、細數繁星、然后經商、聚集。秦設九原郡,北魏修懷遠鎮,遼有云內州,清朝乾隆年間設包頭鎮。在這千年的歲月里,包頭的各種習俗也被打磨的獨具特色。尤其是那些被歷史挑選出來的至今還活躍在人們生活中的傳統習俗,在這些傳統習俗中,當數過年的傳統更加有趣,更加能夠體現當地的文化風采。
在這一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千帆來了又走的景象里包頭城卻一直矗立。不同的文化,信仰匯聚于此,兼容并包也是亞洲城市少有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教徒在一座城池里禱告;昔日北梁,蒙、漢、回、滿族人們在一起生活、學習;普通話、山西話、東北腔、蒙語在街上起伏;包頭老燒酒和馬奶酒也能出雙入對。在 這樣多元的環境中也保留下來具有豐富內涵的年俗活動也是最值得了解的,在家鄉過了這么多年,第一次這么細致的思考關于這些傳統習俗的由來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傳統習俗就像一把衡量幸福生活的尺子,有了這些習俗的約定也就讓我們現在的生活變的有滋有味,不然在這極度方便的現代社會也會使人們的生活變的過于簡化,少了許多原本的樂趣。人人都說年味越來越淡了,在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社會,越來越便捷生活中人們都在尋找的年味在哪里呢?
1 包頭傳統年俗簡介
包頭傳統年俗的時間和準備年貨的順序和大部分北方城市是相同的。人們大部分進入臘月就開始籌備過年的年貨應該準備哪些,隨著家家戶戶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過年的年貨也不僅僅的局限于原來的那幾樣。每年都會準備些具有新鮮感的年貨,尤其在吃的方面。不過,在人們心中具有“年”的象征的傳統食物也是必備,也只有在過年的時候大家圍坐在一起,這些食物和意義也能得以更好的體現這些食物的寓意和年味。
臘月中最重要的日子大概就是臘八節和小年了。當然一年的最后一天年三十也是重要,只不過到那天人們就都收拾好了一切,為迎來新的一年已經是翹首以待。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初八 ,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有做臘八粥的講究,要在天亮之前摸著黑,將二十多種的食材放入鍋中在半夜用微火燉制,這樣用心做出來的粥中包含著父母對家庭成員的愛。
祭灶節 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祭灶之期。想傳是日灶王升天奏事,晚間杞以糖稀,使其粘口。 為的是讓灶王爺不要在天上告狀,祈求能順利開啟新的一年。這一天家里的長輩會制作或者買一些麻糖,給家里人吃,麻糖粘牙寓意著這一天開始就要真正的為新年準備了,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人們也互相開開玩笑,過年的氣氛在人們的盼望和期待中不斷濃烈。
年三十,每家都張燈結彩掛起大紅燈籠,貼起書寫有各種吉祥話語的紅對聯貼于門上。全家換好新衣服,要開始祭神拜年。壘旺火,是包頭市特有的風俗習慣,有“旺火燒起來,財源滾滾來''之說。燒旺火,主要是在除夕夜時。除夕夜,伴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包頭市大街小巷驟然鞭炮齊鳴,一個個塔型火堆全部吐出長長的火舌頭,人們左三圈右三圈的轉旺火,祈求第二年順順利利紅紅火火。大年初一,早上一定要來上一頓餃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一團和氣。吃過飯,大家就要各自去拜年了,見面也會道句“恭喜發財”,取個吉利。之后的半個月中,有幾天要特別注意,要守規矩。初二迎財神,嫁出去的女兒在這一天要早早的回娘家與娘家人團圓。初五送窮,在早上將垃圾污穢裝好,“送”到 垃圾站中,回來還要在焚一柱香,就算是把“窮”送走了。初六這一天要熱熱鬧鬧的接喜神。初八這一天,要按照自己的生辰查今年是哪個星宿看守,進行祭拜以罩這一年的平安順利。初十這一為老鼠娶親,意為和鼠爺搞好關系,在農業時代的人們,為了能夠使收獲的糧食更好的保存,祈求能夠少鼠患。這一天還要吃一種內蒙的特產,莜面,勁道可口,也是出遠門的人們會時常惦記的美食。
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是過年這些天中最為熱鬧的一天。人們都走出家門,來到大街上集體歡騰,有各種各樣的表演,使得過年的氣氛到達頂點。在表演的傳統節目中有兩種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第一個是跑圈子秧歌---踢股子,早在乾隆年間包頭人就會踢股子了。踢股子又被稱為“跑圈子秧歌”,融合了蒙古族查木舞以及晉劇、秧歌等舞蹈動作,踢股子就稱為包頭“非物資文化遺產”。第二個是具有300歷史的踩高蹺,是北方人慶祝節日、表達喜悅的一種特殊方式,一般是在舞蹈者的腳上綁有長木蹺 。 高蹺表演大大的加大了節日的喜慶,使人們感受到強烈的節日氣氛,迎來紅紅火火新的一年。在經歷白天的“紅火”和晚上大型燈展的活動之后,人們也要投入工作中,真正的開始新的一年。
2 現代科技對傳統年味的影響
現代社會的便捷是每一個現代人都深有體會的,并且我們已經形成了我們自己新的生活方式,各種各樣的新式事物涌進我們的生活。現代化充斥的時代,減化了許多看似繁雜的行為習俗,沒有了這些“講究”傳統的年味也就離我們而去。還有更多新式的過年方式,讓人們有更多的選擇,使傳統的“年”也變的更加個性化,新潮了許多。
不可不說的就是手機的普及化,和新式軟件的出現,慢慢改變著人們的社交,通訊的便捷讓人與人的聯系不再局限于面對面的聯系。實現真的“天涯若比鄰”的現狀,雖然方便了遠在他鄉思念故土的人與家人的聯系,但同樣疏遠了鄰里之間和同一地方的親戚之間關系,便捷的通訊使得我們的雙腿變的懶惰,不再因為一點吃的東西,就互相串門兒,互相聯絡,一個電話或是現在一條微信的傳發就省去了串門兒的心境,感情通過光釬的傳送,似乎也變淡了許多。微信最近幾年的普及度幾乎和手機的比率一樣,微信紅包的走紅更是在過年的時候添加了許多科技感,每個人都在搶紅包中得到了一種新的過年體驗。在過年期間,紅包的出現都是比較密集的,大家都在某一時刻發紅包,有時候忙的手忙腳亂的,還要拼拼運氣才能才能搶到手氣最佳。發紅包的人為了給自己添些貴氣,搶紅包的人們為了喜氣,都沉浸在這個活動中。 我們享受著科技帶來的新鮮感,即使是傳統的節日也因為現代習慣的普遍變的不再像之前的節日。
3 小結
發達的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科技改變著我們日常的生活。從愛迪生發明了電燈之后,生活早也不是過去“日出而出,日落而歸”了。經歷了工業革命之后,工廠變成一個通宵達旦最忙碌的地方,工廠的節奏也就成為了城市居民的節奏,大家脫離了農耕生活進入逐漸現代化的城市生活。我們中國人也經過這樣的轉變后,“年”味也就難以再回到最初的樣子。我們跟著生活方式的變化,也不斷為年加入新的習慣。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是丟不了的,漢族人們還是將年視為一年中最為重要的節日,雖然生活的節奏變的越來越快,市場也不容許我們為了歡騰等留太久。但我們心中任然有一個“中國年”,有一份濃濃的鄉愁,在外游子最為想念家鄉的日子,也就在最熱鬧的那幾天。
參考文獻
[1]張貴《包頭史記》 [M] .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2]張文諾. [D]. 論春節文化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及其發展態勢 .蘭州大學 2006
作者簡介
王琳(1993-),女,內蒙古,碩士,研究方向:文化人類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