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重要來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被多次強調,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新形勢下如何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政法工作的指導,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關系;政法工作;指導;德教;家道正;孝道;因果教育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多次強調要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我國歷史優秀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新形勢下如何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政法維穩工作的指導,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與相關理論關系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華傳統文化指中國“儒、釋、道”三家傳承下來的圣賢文化。儒釋道三家文化都體現在“以人為本”四個字上,研究人的命運與幸福。精髓是:“命自我立,福自我修。”也就在于“仁愛”二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用兩個字概括,就是“道與德”;用一個字說,就是“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歸根結底就是“孝”的文化, “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中華傳統文化,是“道與德”的文化,“道”指規律,方向,“德”指依道行駛,二者合稱“道德”。道德的本意是要人們一切活動符合自然規律,符合人道,命道,天道、地道與物道。它奉行“天人合一”,既符合天道,又符合人道;既符合自然經濟發展規律,又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華傳統文化講究以人為本,以和為貴,中華傳統文化崇尚和諧思維,核心價值觀是仁者愛人,寬容、感恩、謙讓、和諧相處。
2、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挖掘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里面既有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又有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還包括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體現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源泉。[1]
3、與“黨的建設”關系
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黨的建設規律,健全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工作機制,建設黨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形成有機融入和有效融入的體制機制,其結合具有多維度多層面的理論價值和現實價值。[2]黨的八項規定就是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黨的建設的一個體現。
4、與“中華民族精神”關系
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之中,離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民族精神就會失去生存之本,同時也會失去發展的源泉。要培養民族精神,就要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3]
2 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政法工作的指導
維護社會穩定,更好實現和維護群眾權益,不僅是社會進入穩定發展的前提,更是持續健康前行的保證。隨著世情、國情、社情、民情的不斷變化,維穩工作隨之也呈現出新的變化,新的特點。[4]新形勢下如何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政法工作的指導,略談一二。
1、德教
《群書治要》(禮記):“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意即治國安民,第一要務是推行道德教化。《群書治要》(卷九·論語)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由此,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寓。也就是說建設國家,管理公眾事務,教育為最優先、最重要的事情。即要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春秋繁露》中講:“德教為主,刑罰為輔。”就是說以德治國,德教為主。德教是指倫理,因果教育。刑罰為輔,輔是輔助的意思,指起震懾作用。德主刑輔,是萬古不變的真理。翻看歷史,會發現,從上古至清,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有一個統一的價值觀,靠的是萬古不變的教化。唯有秦始皇以法治天下,崇尚武力,不按照“建國君民,德教為先”的原則,結果十五年就亡國了。《群書治要》(卷十二·史記下):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子稱“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關于德教在《中國古代教化史》、《千秋教化》、《中國社會教化的傳統與變革》、《清前期社會教化研究》等研究資料里都有詳細記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以來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將《群書治要》治國理政的理念融入到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事業中, “德治”與“法治”相結合,以史為鑒,把握“重德必治,獨法必亡”的治國規律,在完善法律體系的同時,更加注重為政以德的現實意義。[5]大到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小到一個單位,具體到政法工作,基層基礎工作,應該按照教化第一,德教為主,刑罰為輔的原則來開展工作。面對群眾的訴求,需要調解的糾紛,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面對犯罪分子,執行刑罰的犯人都應該進行德教,在對其進行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基礎上再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給予處罰。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是讓犯錯誤的人真正從靈魂深處意識到其錯誤的思想和行為,羞于作惡,恥于作惡,不敢作惡。
2、家道正
《群書治要》(卷一,周易):彖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是說父親善盡父道,丈夫善盡夫道,妻子善盡婦道,這樣一來,家道就能端正,所有家庭都能夠端正家道,那么天下就安定了。家是一切的根,所謂正,是也,而家道正,必定沒有災禍,是一切興旺發達的根本。正家而天下定,家家戶戶都正了,社會自然也就和諧安定了。《群書治要》(尚書):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意思就是說契,現在百姓不能相親友好,在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間不能夠和睦相處,因此讓你擔任司徒,對人民進行上述的五倫教育,重在寬厚。可見在古代,君主很重視五倫的教育,五倫關系是指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從上古時代,三皇武帝,堯舜禹湯開始,一直到清末,除去不重視德教的春秋戰國,獨以法治國的秦朝,歷朝歷代都很重視五倫教育。遵守五倫關系就是安守自己家里的身份,做好自己的本分,是一切的基礎,安守本分是人道之根,每個人安分守己,社會才能井然有序而不至于陷入混亂。反之,人不安守本分,社會就會大亂。結合實際,針對政法工作中需要面對的各種社會矛盾,如何化解,如何有效避免或降低犯罪現象,那么就需要在基層基礎工作中動腦筋,將傳統文化與政法工作結合起來,對需要調解的糾紛,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違法的人,進行五倫教育,如通過對看守所在押犯人進行《弟子規》《孝經》等傳統經典的教育,使他們為自己所犯的錯誤而真正的懺悔,在接受教育或改造后回歸家庭,回歸自己的本分。我們說小到一個家庭、單位、地區,大到一個國家,統統都是由這個家,最小的細胞構成的。家家都和諧了,社會也就穩定了,國家也就安定了。endprint
3、孝道
《群書治要》(卷九·孝經):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意思是說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而去愛別的人,是和德行相悖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而去尊敬別的人,是和禮的本質相悖離的。一個人沒有孝心,就沒有樹立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君子務本”,就是從孝悌培養一個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假若一個人沒有恩義、道義、情義的處事原則,取而代之的,就會以利害之心與人交往,對己有利,就會全力以赴,對已不利,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甚至會做出違法的事情來。孝養父母,最重要的是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群書治要》(卷九·孝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事君不忠,待朋友沒有信義,對老師不恭敬,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對父母不恭敬所導致的,這是根源。我們在政法工作,基層基礎工作中,對需要調解的糾紛,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違法的人,進行孝道的教育,通過對其進行《孝經》、《弟子規》經典的學習教育,讓他們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罪行而羞愧、懺悔。《弟子規》中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教育,讓有訴求,需要進行糾紛調解的群眾,違反治安管理規定的群眾或執行刑罰的犯罪分子認識到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更要注重自己品德的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蒙受恥辱。
4、因果教育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內容很豐富,不僅僅包括了倫理教育(如“五倫教育”)、道德教育(“四維”、“八德”教育),還包括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因果教育。說起因果教育,儒、釋、道三家都有很深刻的,很精辟的因果教育內容。如,在“四書”的《大學》中講:“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意思是說,德行是根本,財富是枝葉花果。一個人的德行有多深厚,在外在的財富、身份、地位、名聲才有多繁茂。《大學》中還有一句話:“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也是在強調因果教育,你的財富是以不好的方式獲得的,也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給敗散掉,這是一定的規律。《中庸》孔子曰:“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尚書》中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易經》中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在政法工作,基層基礎工作中,通過對違反治安管理規定的群眾、違法的人進行因果教育,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造成了惡果,根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原理,必然要承受報應,甚至連累親人。從而使其悔罪認過,心生敬畏,痛改前非,有效降低甚至避免重復犯罪,再次犯罪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2][3]王秋玲.十八大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綜述[j].文教資料,2016,(21):65-66.
[4]陳松敏,付關飛.新形勢下公安維穩工作的思考[j].魅力中國,2016,(2016),9:1-3.
[5[《群書治要》的執政理念研究[j].理論觀察,2014,(11):30-33.
作者簡介
田芮凡(1981-),女,漢族,籍貫甘肅。就職于新疆伊寧墾區公安局,現就讀于新疆伊犁師范學院2016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論(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