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偉
[摘要]社會整體利益關系到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一旦社會整體利益受到了侵犯,則會使每個社會成員的利益受損。法律的存在將能夠使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多了一層“保護傘”,其中的經濟法主要能夠確保經濟方面社會的穩定。本文將對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理論基礎、邏輯思路、維護措施等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經濟法;社會整體利益;維護
我國的經濟法已經誕生多年,出現了不同的理論流派,每個流派對經濟法的說法不一,但經濟法設置的初衷就是為社會服務。在經濟法中利用多種經濟方式和法律方式對社會財物的分配進行規范,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現如今,研究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仍然是時代的熱點話題。
一、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理論基礎
當代社會中階級種類復雜,在不同的社會階級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利益聯系,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要想使得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都得到有效的緩和,使其能夠在社會中實現和諧發展,則不得不發揮出經濟法的重要作用。人類只有在穩定運行并且具有一定發展勢頭的社會中才能夠使大家的整體社會利益得到保障。因此,經濟法的重要作用就是維護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在共同的社會中和平相處。
二、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邏輯思路
(一)市場失靈造成社會整體利益受損
市場經濟中的內在邏輯決定市場只有在不斷的競爭過程中才能夠實現自身的發展,市場壟斷的方式只會使市場失去活力,制約了市場的發展。而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市場早晚會形成壟斷的局面,造成市場失靈現象的發生,這樣的壟斷情況將會抑制市場競爭中的創新發展,致使資源不能夠進行合理配置,最終造成社會整體利益受損。市場失靈的狀況主要體現在公共商品供應困難、商品的價格與供求關系不符、無法進行經濟結構優化等等,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社會倒退。
(二)加強國家對市場失靈的干預力度
市場失靈將會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因此要想避免市場失靈的狀況發生,則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應對和解決,其中加強國家對市場失靈的干預力度不乏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國家可以利用強制性的力量,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形式進行市場監管,阻礙壟斷企業的形成,并且在發現市場活力下降時,及時的注入新鮮力量。此外,國家還可以采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產業政策等方式有效的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
(三)國家干預以經濟法為法律依據
在社會中發生市場失靈的現象時,加強國家干預力度的確是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是國家的干預行動還是需要以法律法規為依據進行,這時,經濟法給了國家有力的法律依據,使國家可以按照經濟法中的內容進行市場經濟的干預。經濟法具有雙面性,一方面國家和政府能夠利用經濟法對市場中的失靈現象進行干預和解決,另一方面,又能夠有效的防止政府的過度干預,防止政府缺位情況的產生。
(四)經濟法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根本
經濟法設立的目的是為社會服務,其主要作用就是維護社會的平穩運行,如同眾多法律部門一樣,經濟法也承擔著維護國家和社會整體利益的職責。在維護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利益沖突,則經濟法永遠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先,因此經濟法是一個完全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根本的法律。
三、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特殊性
(一)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方式多種多樣
經濟法對于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形式,這將對維護人的權利提出新的要求。在經濟法學界中,對于經濟法到底是屬于私法領域、公法領域,亦或者是第三法律領域看法始終不一,但是能夠統一的是經濟法能夠同時使用私法調整手段和公法調整手段。在經濟法中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錯綜復雜,難免不會產生一些矛盾,這將使得經濟法不能夠像私法調整一般只注重對權利的保護,而是更加注重對行使私權利的維護。同樣也不能夠像公法調整中重視對權利的制衡,防止因權利使用不當而產生權利損害,而是更加重視二者之間的協調與平衡。因此,在經濟法中能夠利用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
(二)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路徑獨特
經濟法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路徑中具有獨特的應用路徑,在經濟法中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并不是其存在的唯一目標,但是其他的法律目標中也是以其為基礎,只是在應用路徑方面不盡相同。經濟法理性假設: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對社會中整體成員都是有利的,因此是在維護社會整理利益的同時,也維護社會中每個成員的個人利益。由此可見,經濟法對于社會整體的維護路徑是從整體到個人,這與其進行的私法和公法方面的維護路徑是不同的,它們看起來只是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形式上比較相似,私法、公法是從個人利益到整體利益,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是從整體利益到個人利益,因此在維護路徑的實現方式上面有所區別。
四、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維護的措施
(一)將經濟法融入到立法條款當中
經濟法的設立是以維護社會整體為根本,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在《反壟斷法》中,對社會利益的維護與社會公共利益的調節當面都有所規定,而在其他的法律法規中,雖然沒有正面的提到有關“社會整體利益”的字眼,但是都間接的強調了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要求。因此,應加強對經濟法的重視程度,將經濟法融人到立法條款當中。在當前千變萬化的市場條件中,國家和政府需要及時對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和增減,以此來保證法律的實效性。同時,應根據經濟法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方面的重大作用,確保經濟法在法律中的強勢地位。
(二)加強經濟法政府基準的宣傳
經濟法中對市場調節和引導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來看與政府在各項政策中的目的具有一致性。根據不同的法律法規規定,存在裁判規則與政策基準兩方面區別。所謂的政策基準就是政府將維護社會利益進行法律化的形式,以此來表明國家的法律立場。而裁判規則則是對所受理案件的約束。加強對經濟法政府基準的宣傳,能夠充分的體現出經濟法與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的關聯。
(三)重視經濟法的權義結構
在經濟法權義結構中經濟主體所享受的權利與義務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因此,在當前的法律范圍內,構建經濟法良好的權義結構,有利于法律價值目標的實現。此外,由于在權義結構中存在差別,因此在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方面也存在較大的互補性。第一,加強國家對市場的干預,充分發揮出國家對于解決市場失靈現象的作用,在國家機關授予相關單位這項職責時,也在法律方面達成了共識。將經濟職權劃分為市場監管和宏觀調控兩個方面,這樣做是為了最大程度的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將國家的利益轉變為法律的權力。第二,由于在具體的市場競爭中,一些私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息息相關,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應積極將私人利益轉變為公共權利,例如消費者權、行業競爭權等等。這些權利能夠有效的維護公共利益,保證社會的穩定秩序,同時又直觀形象的表達出了決策的目標權利形態。此外,要想實現更多的公共政策的目標,需要重視經濟法的權義結構,在經濟法中體現市場主體義務,并且使公共政策目標能夠在其權義結構和權義安排方面得以充分的體現。
(四)將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在經濟法責任中充分體現
經濟法結構中也是權力和義務相對應的,這將對社會整體利益的規范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經濟法需要履行在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方面的義務,最大限度的維護社會穩定。另一方面,在基本法律責任的范圍以外,積極創新維護新的利益的方式,將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在經濟法責任中充分體現。例如在《食品安全法》中新增添的懲罰性賠償一項內容,就是在以往原有法律責任范圍之外進一步增添的內容。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經濟法在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方面具有較大的作用和價值,能夠對社會的和諧穩定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通過經濟法的利用,能夠為國家進行市場干預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有效的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同時,也能夠在相關法律法規的輔助下,實現資源的優化和合理配置,實現對社會整體利益的有效維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