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英 蘇州市吳中區城西中學
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科綜合的運用探討
□王勤英 蘇州市吳中區城西中學
將學科綜合起來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情操的陶冶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本文就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科綜合的運用與探討展開論述,選取文學、地理、歷史、美術四個主要方面,指出學科綜合給音樂教學帶來的影響,增加學生音樂學習的新鮮感,使音樂課程的關注度提高,從而促進音樂教學的發展。
初中音樂教學;學科綜合;運用探討
音樂學習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于音樂的理解,提高鑒賞力與藝術審美能力。音樂的發展離不開現實社會,它與許多因素息息相關,在音樂教學中,將音樂與其他學科相融合,使不同學科的魅力相互交融,使學生接觸不同的知識,學習到的東西更豐富,綜合素養更高。學生在進行音樂學習的時候,嘗試學科綜合的魅力,感受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學習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力提高了,熱情也增加了。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倡導學科綜合,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初中音樂教學中適當地運用學科綜合,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擴大學生的知識層面。下面選取文學、地理、歷史、美術四個主要方面,就初中音樂教學中如何利用學科綜合這一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運用探討。
音樂與文學的融合歷史在眾多門類中最長遠,相關的音樂作品也很多。例如,童聲獨唱歌曲《云中的城堡》,是可憐的方丁女兒珂賽特幻想自己能到夢中的城堡去過幸福、快樂生活時所唱的歌曲,取材于法國文豪雨果的同名音樂劇《悲慘世界》,珂賽特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貧苦兒童的代表。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取材于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外國人將它譯作《蝴蝶的愛情》。教師在進行欣賞教學之前,可以先講述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從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臺抗婚、哭靈控訴,一直到山伯、英臺墳前化蝶。
通過故事的導入,讓學生驚奇作曲者是如何通過音樂來詮釋這個千古傳唱的故事。通過種種問題,抽絲剝繭,最后引出《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音樂教學。通過這種方式,不但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知識面,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由此可見音樂與文學的聯系很緊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音樂與文學的關系,將同名的音樂作品在文學上與音樂上進行比較,或者是進行音樂的學習之后,再引入他的文學作品,作為新知識的增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1]。
每個音樂作品都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是依托于現實而存在的。中學的音樂學習,大多是對當時的歷史的歌頌,以當時的歷史為依托來表達思想感情,所以,歷史與音樂是密不可分的。教材中的《七子之歌——澳門》這首歌,是在澳門回歸時,由著名音樂人李海鷹作曲。《七子之歌》是聞一多先生創作的組詩。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放眼家園國家,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列強占了七塊土地……詩人悲憤地寫下了詩歌《發現》,并旋即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著名的愛國詩篇《七子之歌》,組詩分七樂章: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和大連。《澳門》是組詩為首一章。1997年,在澳門即將回歸之際,作曲家李海鷹用深情而誠摯的音調為《澳門》這首詩譜上了曲。自此,它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共同心聲響徹了神州大地。它蘊含著真摯的感情,將澳門比作一個離開母親的孩子,表達對澳門回歸的熱切期盼,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弘揚民族自豪感,經過這些鋪墊之后,再對歌曲進行學習,學生的情感就更加飽滿,在學習的同時聯想到當時的歷史背景,表達就會更符合當時的歷史,隱藏在作品背后的歷史被挖掘出來,使音樂學習更加豐富,實現音樂學習的目標[2]。

民族音樂來自于民族文化,帶有豐富的地域色彩,學生在學習這些音樂的時候,有著與流行音樂不同的韻味,產生新奇感,不同的音樂文化沖擊使音樂的美更加突出。例如教材中有許多樂器的介紹部分,其中就包括很多少數民族的樂器,如《我的金色阿勒泰》是用哈薩克族的樂器冬不拉演奏的,冬不拉的演奏技巧,形象地表現出一個游牧民族的特點,在群山下的草原牧場策馬奔騰,歌頌著阿勒泰的自然風光。無盡的大草原好似就在眼前。《無錫景》是一首江蘇民歌,旋律曲折婉轉、清麗流暢、優美動聽,與《茉莉花》一樣,都屬于典型的江南小調。歌詞描繪了無錫的歷史名勝和風土人情,呈現出一幅幅濃郁的江南水鄉風情畫卷。吳儂軟語的方言,親切柔和,耐人尋味。交響詩《沃爾塔瓦河》描繪了沃爾塔瓦河兩岸美麗的景色以及當地人民的風土人情。有人評價:這部巨作簡直就是一部用聲音描繪的壯麗畫卷。
所以,音樂與地理的結合,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了解到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文化信仰,了解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文化特征,豐富了學生的人文知識,拓展了音樂視野,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融合各方面的文化知識,使文化積淀更加豐厚,提高綜合素質,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使學生在課堂中就感受到了外邊的世界的魅力,提升藝術美感,增加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成績,提升音樂學習的高度,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3]。
音樂與美術是緊密相關的,它們都強調了一種節奏、一種變化。教材中的許多歌曲都與美術有著聯系,如在《彩色的中國》一首歌中,歌詞中這樣描繪:輕輕打開地圖冊,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彩色的中國,碧綠的是平原,金黃的是沙漠……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山水風光的照片,或者是選取一些相關的視頻提供給學生觀看,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學習音樂的同時仿佛置身其中。《伏爾加船夫曲》是一首流傳很廣的俄羅斯民歌,形象地描繪了纖夫們拖著沉重的貨船、邁著艱辛的步伐由遠而來,復又遠去,直到最后消逝在遠方的情景。世界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的代表作,畫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長荒蕪的沙灘上,一群衣衫襤褸的纖夫拖著貨船,步履沉重地前進著。一曲低沉的號子在炎夏的悶熱中與河水的悲吟交織在一起。我們在欣賞樂曲時就可以音樂與畫面相結合,真實地呈現在封建勢力和資本家的剝削下,俄羅斯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記錄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通過歌曲與美術的交融,內心產生共鳴。
音樂教學與歷史、地理、美術、文學等的綜合,使音樂散發出不一樣的色彩,也使音樂課堂不再像以前一樣單調枯燥,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學習基本的音樂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地實現音樂學習的目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學科綜合法的魅力所在,給音樂教學帶來的不小的影響,同時教師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專業素質,使音樂教學更有新鮮感,也更富有創新性,為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與素質提供堅實的保障,促進音樂教學的發展。
[1] [美]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 董麗.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多元文化理念.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04).
[3] 譚桂琴.在音樂學習中學習舞蹈.中國音樂教育,2006,(05).
王勤英,女,1977年生,本科畢業,中小學一級教師,現從事初中音樂教學工作。曾獲蘇州市吳中區音樂評優課、說課比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