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玉芹
戲里的鄉情
文_張玉芹
最近,給7歲的妞買了一套明天出版社出版的《老童謠》。昨天晚上,她拿出其中一本,看著看著,便饒有興致地大聲朗讀起來:“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接閨女,請女婿,小外孫子也要去;今搭棚,明掛彩,羊肉包子往上擺,不吃不吃吃二百……”熟悉的童謠,一腳跨過歲月的溪流,直通通地奔向我,將我拽回兒時的記憶中。

一
看戲,是兒時最讓人興奮的事情,沒有之一。
我的家鄉在豫東,是豫劇之母——祥符調發源、盛行的一方熱土。小時候,每逢年節,都會有村莊邀請豫劇團來唱幾天戲,今年是這個村子,明年是那個村子,幾乎年年有戲看。被請來的豫劇團有時是本市的、縣里的,有時是洛陽的、周口的、商丘的,甚至臨近的山東省東明縣豫劇團也被請來過。請劇團的錢,都是鄉親們湊份子兌出來的,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糧食,小麥、稻子、大豆,什么都有。一般會請劇團來唱三天,劇團再友情贈送一天,四天大戲,讓三里五村愛看戲的鄉親們過足了戲癮,也讓孩子們湊足了熱鬧,得了幾天好口福。
一聽說村里要唱戲,鄉親們就會迅速告知外村的親戚,邀請他們到時候前來觀看。印象中,爺爺奶奶常被兩個姑姑請去看戲,我也不止一次跟著他們去過。看戲,成為除了過年過節以及婚喪嫁娶之外,親戚之間走動的一個重要因由,也是出嫁的姑娘得以與父母團聚的好機會。經常被閨女接去看戲的老人,回到村里都會成為被羨慕的對象。
位于我家東北方向100米處的一個打麥場,就曾經搭過戲臺。1990年前后,我們村與鄰村之間的主干道上要成立集會,以滿足附近村莊老百姓購買蔬菜、衣物、日用品的需求。為了慶祝集會成立并廣而告之,兩個村子聯合請了豫劇團,戲臺就設在離我家特別近的那個打麥場上,緊臨兩村之間的主干道。坐在我家院子里,就能清清楚楚地聽見唱戲聲。當然,那時七八歲的我,是不可能老老實實待在家里聽戲的,一放學就跟著小伙伴在戲臺前面湊熱鬧。除了關心戲臺上武戲里的演員打得熱鬧不熱鬧、唱旦角的女子好看不好看,就是在賣小吃、小玩意兒的小販兒那里瞧新鮮,用從長輩那里央求來的一兩角錢,買零嘴兒吃。麻團、花米團、泡泡糖、小糖豆,都是小伙伴兒們的心頭好,燒餅、糖人、糖葫蘆則是比較奢侈的零食了,家里長輩看戲看得高興了才給買一回。
記得打麥場邊緣處有一個高高的地磅臺子,地磅臺子旁邊還有一間管理地磅的人休息的小平房。看戲的時候,由于地磅上視野好,擠滿了觀眾,大都是我們村的,近水樓臺先得月,搶占了有利地形,小平房頂上也坐滿了身手矯健的年輕人。

二
聽父親說,爺爺年輕的時候,不是坐在戲臺下看戲的人,而是臺上唱戲的角兒。
1951年前后,我們鄉幾乎每個村都成立了劇團,以豫劇團居多,也有曲劇團。我們村,還有東邊的杜良村、西邊的小崗村,都是豫劇團,南邊的三里寨村和東南的欒莊村,則是曲劇團。我們村的劇團在村民中間有個大氣的名稱,叫“王莊豫劇團”,官方稱謂則是王莊宣傳隊,其他村也是這種情形。說是劇團,其實就是戲班兒的規模,總共二十來個人,表演水準可能還趕不上一般的草臺班子。演員以及鼓、鑼、弦等伴奏,都是自己村里的鄉親,村里專門從外地請來了老師教大家學唱戲。有意思的是,劇團里的成員清一色的全是男人,唱旦角的是村西頭一位姓門的瘦削的漢子。那時候,村里的女子還未從傳統思想里解放出來,不愿拋頭露面。
在沒有電,也沒有電視、電影,更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唱戲、看戲,是老百姓最重要的一種娛樂活動。正因為如此,豫劇在我們那里,有著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人人都能唱上幾段,如同現在每個人都能唱幾首流行歌曲。
村里的劇團都是在晚上演出,農閑時節,每隔半個月演一回,一回連唱三天。每逢唱戲時,劇團都會提前給周邊的村子發戲帖,知會大家來看戲。“王莊豫劇團”的戲臺搭在村子西南角的關公廟里,所謂戲臺,其實就是在廟里臨時用八九輛四輪太平車并在一起,上面鋪上木板,形成一個平整的大臺子。照明用的是汽燈,戲臺前面兩側的臺柱上各掛一盞,后臺掛一盞,供演員化妝、打扮用。這種汽燈亮度特別高,抵得上現在100瓦的白熾燈,將戲臺附近照得通明,唯一的不美之處是,隔一段時間就不怎么亮了,得往里面打打氣才行。
劇團的戲,一般從晚飯后天黑透時開始,一直唱到深夜十一二點。散場后,附近村子來看戲的人,兩人一伙,三五一群,結伴趕夜路走回家。趁著看戲的興奮勁兒,小孩子們也不怕黑了。
爺爺就是“王莊豫劇團”的演員,唱的是紅臉。《打金枝》里的唐王、《南陽關》里的韓擒虎、《大登殿》里的王爺,都是他唱過的角色。父親說,爺爺自幼習武,雖然身量不高,但在戲臺上自帶威嚴,很有范兒。可惜,我生的晚,從未見過爺爺登臺唱戲,只記得小時候每天還沒起床,就聽到爺爺在院子里練武、打洪拳,手掌和腳底拍得啪啪響,關節則是咯喳喳響。偶爾閑來無事,爺爺也會坐在院子里的歪脖棗樹下,唱上一段戲,但我卻聽不懂他唱的是啥。
三
五一時跟好友一家結伴去山里玩。路上閑聊時,提到小時候看戲,好友興起,隨口唱了起來:“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閑……”我也跟著和了一段:“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雖然不如長輩們那么愛聽豫劇,也不大會欣賞,但因從小耳濡目染,豫劇已經融入我們的精神和血脈,在不知不覺中,感染著我們,影響著我們。
就比如,朋友唱的《花木蘭》選段,絕對是小時候激勵我努力學習的動力之一。因為,我是家里的獨女,小時候的我一直要求自己不能不如兒男。
還比如,每逢聽到豫劇,我總是想起我的家鄉,和我健在的、不在的親人。
(作者單位:省公司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