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寒
【摘要】財務風險貫穿于企業的各項財務活動中,客觀存在且能有效避免,代表著一種不確定性。大型國有企業的財務風險暴露與其所依存的制度特征密切相關,其法律地位、存在意義與價值等也都和財務風險敞口相關。本文結合國內外學者在財務風險與管理方面的文獻材料,從財務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思考角度出發,分析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的潛在影響因素,通過對財務風險識別、評估方面進行歸納與分析,提出相應的財務風險應對策略。
【關鍵詞】財務風險;國有企業;風險識別;
風險應對
【中圖分類號】F276
一、引言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實現自身資產的安全與保值增值是其首要職責。2017年是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關鍵一年,大型國有上市企業的股權結構從“一股獨大”開始向多元持股轉變,公司治理結構與體系有所完善。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國有企業不單要注重形式上的改革與完善,更要注重內在職責與實質上的使命,國有企業應當緊密地聯系實際,客觀地識別、評估與應對金融浪潮跌宕下潛在或存在的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是與時俱進的,不因國有企業的改革與完善而湮滅,反而會因科技技術、環境的改變與發展而變得更加復雜。在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針對國民經濟支柱的國有企業在財務風險識別、評估與應對策略方面進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從國有企業財務風險導向下的內部審計角度出發,將國有企業財務風險與公司治理、自身制度特征、企業戰略、監管政策等聯系在一起進行綜合研究與分析,以期在國有企業財務風險識別、評估與應對策略方面對學術界有所參考。
二、文獻綜述與總評
就國外學者而言,Tamer Mohamed Shahwan(2015)從實證的角度出發,分析了企業公司治理實踐的質量對企業績效和財務困境的影響,從披露和透明度、董事會組成、股東權利投資者關系以及所有權和控制結構這四個維度來衡量企業公司治理程度,并用托賓Q理論評估企業績效,將Altman Z得分用作財務困境指標,最終實證表明企業特定的特征可以作為確定企業績效和財務困境的標準,且公司治理也與企業的財務問題有一定的相關聯系。Mahdi Salehi等(2016)認為對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評估與預測是企業各利益相關者的重大關切,其比較分析了如人工神經網絡等四種設計與分析方法用來衡量企業的財務風險。
國內學者方面,王倩(2017)認為在國有資本運營方面存在的財務問題是企業在管理中所面臨的核心問題,財務問題制約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其提出財務問題與內部控制、績效考核、監督體制、管理水平有關,并提出了應對策略。張繼德,鄭麗娜(2012)認為大型企業集團的發展以及不斷擴大的組織規模與層級,存在的財務風險的傳導性與危害性也變得更加顯著起來。其提出要通過綜合治理,優化企業集團的財務風險管理流程、構建財務風險管理系統。林喬青(2017)指出國有企業財務造假案例的頻頻出現根本原因在于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缺失,國有企業風險識別與分析的能力不足。
從國內外有關財務風險的文獻上來看,國外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在財務風險的識別與評估上,且在財務風險的識別上有一套成熟的衡量指標,在財務風險評估方面,國外學者建立并構造了一系列的評估框架體系亦或是財務風險指標。
三、財務風險的概念、內涵及影響因素
財務風險是企業在各項財務活動中由于不確定性而產生的,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最終實際財務成果與預期財務成果所發生的偏差,這種偏差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生產經營活動等造成影響,這種影響的范圍是廣泛且深度的。
根據表1所描述的由風險來源劃分而成的各類財務風險,能夠幫助對財務風險的識別以及對影響財務風險的因素進行分析。
結合國有企業自身的性質與特征來看,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因素主要有:
(一)制度特征
由于國有企業主營業務、核心競爭力的差異,不同的國有企業有著不同的愿景、使命以及責任。早期,由于國家經濟發展以及出于現實考慮、社會穩定的需要,國有企業的設立與發展是必要的。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對于各行各業的國有性質的企業來說,治理結構較為僵化以及工作行政化等現象日益突出,這種僵化的治理結構和制度體系可能會使得國有企業管理層凌駕于控制之上,引起財務舞弊或不符合規范的財務運作。此外,國家制度環境約束下的國有企業一般都是以集團形式存在的,其下有諸多分支機構與子公司,不斷多叉支鏈式結構的擴大與增長,即組織結構的復雜會引起國有企業因為其制度特征的存在暴露財務風險敞口。
(二)企業戰略
企業戰略是與風險管理緊密相關的,因此國有企業的財務風險也與企業戰略密不可分。一般意義上企業戰略是企業的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的規劃,是企業未來改變與發展的重要領航標志。一個良好且完善的企業戰略會使得企業的財務狀況、現金流量、經營成果處于一個適當的程度,而一個盲目、盲從、不經考量和推敲的企業戰略會使得國有企業出現財務風險的可能大大增加。例如大型鋼鐵國有企業在前幾年的生產經營過程中,盲目擴大產能,擴大基礎裝備設施建設,沒有考慮到裝備性能及環保指標等要求,導致產能過剩、環境績效低下,沒有履行好企業的社會責任,自身也因此使得財務風險敞口暴露。
(三)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
一個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參與性的、協商一致的、負責任的、透明的,意味著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是互相制衡、溝通協商的,以此保障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不受侵害,這種侵害即是由壞的公司治理產生而導致的舞弊、造假、貪污、欺詐等財務風險。這種財務風險是建立在違反法治的情況下的,因此良好的公司治理也應是遵循法治的,在這種狀態下,在整個國有企業組織中公正執行公司規則將是確保良好治理的標志。少數人的利益應該得到保護。毋庸置疑的是,一個良好的公司治理也需要有內部控制的保障,內部控制的完備能夠有效地預防與控制國有企業的財務風險。endprint
四、財務風險的識別、評估與應對
(一)財務風險的識別與評估
上述對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的概念、內涵與影響因素作出了闡釋,有助于理解與加深對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的識別與評估。對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的識別應當要站在各個層面上來觀察。本文在國有企業財務風險與評估的論述上主要以審計的思維進行。
表2是國有企業財務風險識別層面以及財務風險評估程度的闡述與歸納。以一汽轎車為例,2016年一汽轎車較為激進的戰略目標使得其偏離主業,盲目發展,對財務狀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一汽轎車通過甩賣紅旗系列資產的交易與事項來“輕裝上陣”,但這種賤賣資產的行為可能會對其財務未來增長與質量造成影響。就一汽轎車經營層面而言,其所屬工業行業所需的原材料、零配件、能源等物資供應的充足性、穩定性和價格的變化帶來的財務風險不容小覷,需要結合宏觀環境與行業環境謹慎評估。而一汽轎車的合規層面與報告層面的財務風險主要與審計導向下的重大錯報風險相關,所采取的評估手段可以從審計的方法出發。概括的說,戰略層面和經營層面的財務風險主要是由于知識限制、能力限制、環境限制等較為客觀的因素影響下產生的,是非故意性行為。而合規層面和報告層面更多的是由于國有企業主觀性質上產生的財務風險,舞弊三角形理論可以充分的說明這個問題,由于國有企業壓力、動機、借口的不可避免的存在,以及內部控制體系的不完善,很可能會發生盈余管理甚至是利潤操縱。比如一汽轎車以投資過多、效益短期不顯著、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為由,賤賣紅旗資產給一汽集團,以美化其財務報表,掩蓋其存在的財務風險,但這一行為引起了深交所詢問。
對于財務風險的評估來說,不能僅僅限于普通的觀察、檢查等手段,還應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完善的國有企業財務風險評估框架體系,一個良好的國有企業財務風險評估框架體系可以有效的幫助企業預防、理解、分析、控制其財務風險。尤其是在金融科技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國有企業有很強的機會主義行為去跟風投資,但投資管理能力卻跟不上發展,導致一系列的財務風險反應。財務風險的預防、理解、識別、分析、評估與控制需要管理層與財務人員、內部審計人員各司其職并協調溝通。國有企業要通過董事會下的審計委員會進行財務風險方面的專項內部審計,以評估國有企業潛在及現存的財務風險,財務人員要通過自身的專業素質能力對報表進行一系列的財務指標分析,如財務比率分析中的Z指數,財務比率分析中的Z指數分析法又稱“Z記分法”,他是一種通過多變模式來預測公司財務危機的分析方法。此外,還可以通過橫向對比相同或相近性質的國有企業相關數據,評估自身企業的財務情況,了解財務風險的相對程度;通過縱向對比國有企業自身不同時期的報表數據,分析出國有企業自身財務狀況,評估財務風險的可能性與程度性。對于管理層來說,構建一個適合國有企業自身特色的、良好的公司治理體系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良好的公司治理體系能夠有助于控制管理層之間的分歧,對財務風險進行妥善的評估并做出優化的決策,以降低決策可能產生的財務風險。
(二)財務風險的應對策略
財務風險的應對策略與財務管理概念有所差異,財務風險管理主要側重于財務風險發生前進行管理與控制,而財務風險的應對策略對潛在及存在的財務風險進行針對性應對。就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的應對策略來說,可以說制度、管理、方法、專業勝任能力上作出相應的改善和創新。
1.就制度來說,國有企業現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夠釋放國有企業的經濟潛力與能動性,弱化行政體制,在多元化的股權結構上能夠提高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的識別、評估、應對能力。但是在制度上國有企業更需注重的是摒棄舊化的思維,塑造一個適應國家政策、宏微觀經濟環境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制度氛圍。因此對于國有企業財務風險的應對策略來說,首先需要的是改善國有企業的制度環境,讓國有企業更有活力地參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借鑒其他優秀企業的財務風險識別、評估、應對經驗,完善自身。
2.就管理來說,國有企業應當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出發,著手于內部控制,對與財務風險有關的項目、流程等進行梳理、分析,優化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公司治理雖然是一個很簡短的名字,但其中涉及的內容非常復雜。什么樣的公司治理體系適合國有企業 什么樣的公司治理體系能夠釋放企業的活力與潛力?什么樣的公司治理體系能夠及時識別、評估與應對國有企業的財務風險?這些都是需要去細致思考的,但歸根結底,一個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其管理層不受干擾地進行自己的職責,以最誠實、道德以及專業的方式行事。以國有企業董事會下設立的審計委員會來說,審計委員會應當保持獨立,內部審計直接對董事會負責,通過加強內部審計質量、涉及財務風險的業務流程控制,來盡可能地防范財務風險。國有企業還應加強內部控制,對于內部控制有缺失的區域進行完善。因此,國有企業還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
3.就方法來說,國有企業在財務風險的識別、評估、應對策略上要用不同程度的方法,首先就是要結合國有企業自身生產經營活動的業務流程、性質等設計科學、規范、合理、中立的方法,然后運用這些方法有效的預防與控制國有企業財務風險。不可置否的是,現如今已經有大量國內外的文獻涉及到了企業財務困境、財務風險方面的指標研究,國有企業應當組織專業人才系統性地吸收、歸納這些先進的學者理念。除此之外,國有企業應當通過內部審計手段有針對性地應對財務風險。如通過觀察、檢查、詢問、重新執行、分析等手段,防止、糾正或發現由于國有企業內部員工錯誤或舞弊造成的財務風險。
4.就專業勝任能力來說,國有企業不僅要依靠制度環境、公司治理結構、先進的財務風險理念等來應對財務風險,還應具有應對財務風險的專業勝任能力。專業勝任能力與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相匹配適應,國有企業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加強業務學習能力,財務人員要加強職業道德水平,管理人員加強財務風險應對水平,在財務風險發生時通過專業能力化解。通過專業勝任能力的提升與加強,使得應對財務風險的能力提高;通過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水平的提升,來約束機會主義行為以及不正當行為。
主要參考文獻:
[1]林喬青.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會計研究,2017(5):25-29.
[2]張繼德,鄭麗娜.集團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框架探討[J]會計研究,2012(12):50-54.
[3]王倩.混合所有制下國有資本運營財務問題探討[J]財會學習,2017(8):18-19.
[4]湯晟.制度約束與道德規范視角下公司治理相關問題研究[J]統計與管理,2017(7):160-161.
[5]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distress: evidence from Egypt[J]. Tamer Mohamed Shahwan. Corporate Governance. 2015(5).
[6]Predicting corporate financial distress using data mining techniques[J]. Mahdi Salehi,Mahmoud M o u s a v i S h i r i , M o h a m m a d B o l a n d r a f t a r Pasikhan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Management. 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