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滌凡
[摘要] 目的 觀察益氣養陰、化痰活血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中的治療效果。 方法 將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噻托溴銨粉吸入劑18 μg/d 局部吸入,多索茶堿片0.2 g/12 h 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益氣養陰、化痰活血中藥口服,每日1劑。兩組療程均為1月。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情況及臨床總療效。 結果 治療1月后,治療組總有效率(93.48%)明顯高于對照組(73.33%)(P<0.05),并且治療組治療后的活動、癥狀、總分積分值及影響均比治療前低,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積分差值具有明顯差異(P<0.01)。 結論 益氣養陰、化痰活血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療效顯著。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益氣養陰;化痰活血;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 R256.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29-0122-04
Clinical efficacy observation on Yiqi Yangyin and Huatan Huoxue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76 case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stable stage
SHI Difan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Beijing 101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Yiqi Yangyin, Huatan Huoxue Decoction 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stable period. Methods 76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the stable perio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iotropium powder inhalant 18 μg/d local inhalation, and docosylidene tablets 0.2 g/12 h orally.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ally including Yiqi Yangyin and Huatan Huoxue Decoction based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1 dose per day. The treatment course of the two groups was 1 month.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total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1 month of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93.48%)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73.33%)(P<0.05). The activity, symptom, total integral value and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integral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1).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Yiqi Yangyin and Huatan Huoxue Decoc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stable period; Yiqi Yangyin; Huatan Huoxue; Efficacy observa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簡稱“慢阻肺”,對人類健康及生命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是一種常見病,具有較高的病死率,為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壓力。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2013年修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1]指出,慢阻肺特征為持續氣流受限,能夠被預防及治愈,氣流受限一般為進行發展,和氣道、肺組織對一系列有害顆粒及物質的慢性反應提高具有一定的關系,主要包括煙草、藥物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中通過西醫治療為長期持久的過程,目前并沒有有效的藥物能夠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的發展進行控制,國外表示目前治療并不能夠對肺功能衰減進行治療及控制。現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一般都是直接對癥治療或是對慢性氣道炎癥治療,但是并不能夠對肺功能氣道炎癥及漸進性下降進行改變,且費用高,效果不甚理想。筆者以喘咳日久“氣陰虧虛為本、痰瘀阻絡為標”的中醫理論為依托,結合中醫辨證論治,運用益氣養陰、化痰活血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76例,收效甚佳,現報道如下。endprint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呼吸科在2014年3月~2016年5月間收治的76例慢阻肺穩定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n=30)和治療組(n=46)。其中,治療組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齡(64.1±3.7)歲,平均病程(180.5±2.2)月;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63.2±3.5)歲,平均病程(185.6±2.3)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根據衛生部201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規范》[2]為標準:將患者是否吸煙等導致發病的因素、體征、臨床癥狀、肺功能檢查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并且確定,診斷條件為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如果患者吸入支氣管舒張藥之后的FEV1/FVC<70%,表示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到限制。部分患者并沒有明顯氣促、咳痰及咳嗽的癥狀,只是在肺功能檢查過程中發現FEV1/FVC<70%,排除其他疾病,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2.1.1 癥狀 咳痰,慢性咳嗽,氣短或呼吸困難,喘息,全身癥狀(包括體重下降,食欲下降,精神抑郁或者焦慮,外周肌肉功能障礙和萎縮等)。
1.2.1.2 體征 一般情況:患者皮膚或者黏膜,嚴重時為前傾坐位,頸靜脈怒張或者充盈,球結膜水腫。呼吸系統:呼吸較淺且快,在呼吸過程中輔助呼吸機參與,嚴重時為胸腹矛盾呼吸;雙側語顫減弱;桶狀胸、肋間隙變寬、胸廊前后頸變大;兩肺的呼吸音降低、呼氣相延長、有時出現濕性啰音或者干性啰音;肺肝界下移,肺叩診具有過清音。心臟:心音遙遠,劍突部心音清亮,具有肺心病或者肺動脈時候的P2>A2,三尖瓣區域具有收縮期雜音。腹部:右心功能不全時候出現肝頸反流癥陽性,有腹水移動性濁音陽性,肝界下移。其他:右心衰竭或者高碳酸血癥患者具有雙下肢凹性水腫,長期低氧患者具有仵狀指。
1.2.2 中醫辨證標準 依據中華醫學會在2008年發布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診療指南》2011版[3]。(中醫辨證參考)主癥:喘息、氣短,動則尤甚,咳嗽,咳而無力,咳痰質黏,量多或少,難以咯出,胸部憋悶;次癥:自汗或盜汗,易感冒,咽干、口干、神疲、乏力、心悸、面色萎黃或晦暗、唇甲紫紺、納差、寐差。舌脈:舌淡暗或有瘀斑,舌下絡脈迂曲,苔剝或少或根部厚膩,脈沉細或細澀或弦細。
1.3納入標準
①年齡40歲以上,75歲以下;②屬于COPD穩定期患者,且符合西醫2011年衛生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規范》[4](納入標準)COPD嚴重程度分級屬Ⅱ~Ⅲ級者,符合中醫診斷辨證存在氣陰虧虛、痰瘀阻絡者;③患者知情,并且簽訂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根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規范》[4]對患者進行排除:①不滿足以上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患者;②急性或暴發性患者、活動性肺結核、腫瘤及晚期危重患者;③妊娠或脯乳期婦女;④3個月以內接受其他藥物試驗,對本次研究產生影響的患者;⑤已知對本藥組成過敏者;⑥懷疑患者具有藥物或者酒精濫用史,或存在降低研究可能性的其他病史, 如由于工作時常變動,導致失去訪問情況,或者患者具有較差的依從性,不按照相關規定用藥[5]。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通過常規西醫治療,以《中華醫學呼吸病協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6],為患者給予噻托溴銨粉吸入劑18 μg/d(德國勃林格,H20140954)局部吸入,多索茶堿片0.2 g/12 h(黑龍江福合華星,國藥準字H20000011)口服。
治療組:采用西醫基礎治療加配伍中藥,處方如下:太子參15 g、麥冬9 g、五味子6 g、炙黃芪18 g、陳皮12 g、半夏9 g、茯苓9 g、生姜3 g、炙甘草6 g、當歸9 g、熟地12 g、赤芍9 g、丹參15 g、砂仁3 g、枳殼6 g。
服法:顆粒劑,水沖服,每日一劑,分為每日早晚二次服用。加減:痰盛者,加蘇子、萊菔子、浙貝母;痰黏而黃稠者,加黃芩、桑白皮;納差、便溏者,加黨參、炒白術、炒山藥;口干舌燥、痰粘而少者,加北沙參、天花粉等。
療程:觀察療程1個月,之后進行隨訪1個月。
1.6 療效判定標準
1.6.1 生存質量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COPD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7]制作調查問卷,比較兩組患者各階段圣喬治醫院呼吸調查問卷評分,使患者根據要求在25 min內獨立完成圣喬治呼吸問卷。如果患者存在疑問,要對患者進行耐心的解釋,但不能對患者提示或暗示、提醒,在調查結束后對患者分值進行統計,并要求患者簽字。
在治療之后的評分降低4%以上,表示有效;治療之后的評分降低≤4%,表示穩定;治療之后的評分無變化或者增加>4%,表示惡化。
1.6.2 中醫癥狀改善標準 中醫癥狀改善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的單項癥狀療效評定標準,將臨床癥狀分為四級計分:無,0分;患者癥狀有時能夠感受到,不明顯,1分;患者癥狀對日常生活造成了影響,明顯,2分;患者癥狀對生活造成了影響,并需要藥物治療,3分。
1.6.3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中醫癥狀標準使用的原則講癥狀分為四級計分,療效評定為四級標準,分別為臨床控制、顯效、好轉及無效。患者改善率=(治療前分數-治療后分數)/治療前分數×100%,對患者的癥狀療效及癥狀療效進行判斷。臨床控制:患者改善率≥95%;顯效:70%≤患者改善率<95%;有效;30%≤患者改善率<70%;無效:患者改善率<30%。
1.7 統計學方法
本文的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以四分位數表示不符合正態分布。通過t對進行檢驗,通過秩和對非正態計量資料進行檢驗,使用Ridit對等級資料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endprint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存質量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之前的活動、癥狀、總分積分及影響的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后(治療1個月)的活動、癥狀、總分積分及影響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在治療之后的活動、癥狀、總分積分及影響比治療之前有所降低,各指標在治療前后的積分制和對照組相比具有明顯差異(P<0.01)。見表1。
2.2 治療前后兩組臨床癥狀體征積分值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的臨床癥狀體征積分無明顯差異(P>0.05),每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癥狀療效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兩組患者的咳嗽、喘息及咳痰等癥狀均有明顯的改善;兩組治療之后的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比對照組優。見表2。
2.3治療后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肺部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慢性咳嗽、咯痰、喘息、胸悶等,從臨床癥狀和體征分析,主要相當于中醫內科學的“咳嗽”、“哮病”、“喘證”“肺脹”等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并發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肺主氣,朝百脈,對全身氣機進行治理和調節,是通過脈血液及津液運行輸布的主要動力。肺臟為多氣多血的臟器,其密布脈絡,肺絡為氣血的匯聚之處,并且兩者相互影響,互結為病。肺臟久病通過氣血形成病絡,導致絡氣受損,無法促進血液正常運行,以此導致肺絡阻塞,氣道結構重塑,氣道受阻。以此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基礎為淤血、痰濁,其亦是疾病演變過程中的主要因素。因此從疾病的病理演變來講,本文認為本病與中醫“肺脹”病最為接近。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患反復發作,遷延不愈, 導致痰瘀阻結,氣道不暢,肺氣壅滯,兇膺脹滿,不能斂降而出現的病證, 時輕時重, 反復發作、病程纏綿。肺脹最早記載見于《內經》,如《靈樞·脹論》曰: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靈樞·經脈》曰:“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諸病源候論·咳逆短氣候》曰:“肺虛為微寒所傷則咳嗽,嗽則氣還于肺間則肺脹,肺脹則氣逆,而肺本虛,氣為不足,復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暢,故咳逆短乏氣也”,闡述了肺脹的病機為久病肺虛的一面。《丹溪心法·咳嗽》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歷機制表現為痰瘀阻礙肺氣。“肺主氣”,可以調節全身氣機,推動血液運行,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瘀;“肺朝百脈”,是血液等陰津物質運行的動力,肺虛推動失職,痰濕凝聚,耗傷陰液,終致氣陰虧虛、痰瘀阻滯肺絡。蘇惠萍等[5]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醫中的病理機制不斷變化的時候,正虛主要是從輕到重變化,但是瘀、痰從始至終存在。氣陰虧虛為本,痰阻、血瘀為標。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外邪并未入侵,但是痰、瘀、虛三者的相互結合對其產生了影響,從而成為慢阻塞穩定期的病機。一些學者表示,大凡絡虛,要以通補,所以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就要聯用補氣血藥物、通絡藥物及化痰活血藥物,從而能能夠治標治本,通補兼施。綜上所述,本文認為肺脹穩定期的病機關鍵是“久病肺虛,痰瘀互結,肺絡阻滯,肺失肅降”,故以“益氣養陰、化痰活血”為治療原則培本治標[9-13]。
本治療組方以生脈散合金水六君煎加用活血藥物而成。方中重用炙黃芪補益肺氣,太子參益氣健脾、生津潤肺,麥冬甘寒養陰清熱、潤肺生津,炙黃芪、太子參、麥冬合用,則益氣養陰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溫,斂肺、益氣、生津,與太子參、麥冬合用,一補一潤一斂,益氣養陰,斂肺止咳,令氣陰兩復,肺潤津生。金水六君煎出自《景岳全書》,藥用當歸、熟地滋肺腎陰血以治本,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健脾化痰以治標,取其補脾以斷其生痰之源、補肺以清其貯痰之器、補腎以使氣有根本之意。合用赤芍、丹參活血化瘀,枳殼、砂仁理氣醒脾,以期行氣活血、健脾助運之功。全方合用,共湊益氣養陰、化痰活血之效,使氣行血運、脾氣健運、濕痰不生、肺腎復元,則咳喘自止[14,15]。
綜上,使用益氣養陰、化痰活血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較西藥效果顯著,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值得臨床使用并推廣。
參考文獻
[1] 佚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C].東北地區呼吸疾病學術會議暨2014黑龍江省呼吸病學分會年會,2014.
[2] 衛生部醫政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規范(一)[J].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2(10):840.
[3] 李建生,李素云,余學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診療指南(2011版)[J].中醫雜志,2012,58(1):80-84.
[4] 鄭曉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78-385.
[5] 蘇惠萍,武維屏,馮淬靈.益氣活血化痰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中TGF2β1及IL28表達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1):48-51.
[6] 劉獻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量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遼寧:中國醫科大學,2008.
[7] 張念志,陳煒,李國琳,等. 益氣活血化痰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臨床研究[J]. 中醫藥臨床雜志,2014,27(2):151-152.
[8] 何錦生. 益氣養陰化痰通絡劑治療慢阻肺合并肺間質纖維化75例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 22(22):76.
[9] 王瑋. 益氣化痰祛瘀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臨床療效觀察[D]. 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10] 李竹英,田春燕,劉文波. 益氣健脾化痰方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臨床療效觀察[J]. 中醫藥學報,2013,41(6):119-120.
[11] 吳建軍,秦陽,郝改梅,等. 基于組蛋白脫乙酰酶研究益氣養陰活血化痰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激素抵抗的干預作用[C].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中醫肺系病學術交流會暨青年委員會成立大會. 2014.
[12] 吳建軍,李欣. 基于聚類分析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用藥規律探討[J]. 中醫藥導報,2015,21(4):11-13.
[13] 李倩男. 保肺康顆粒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間質纖維化臨床療效評價[D]. 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6.
[14] 趙晶晶,董強,山曉茵,等. 無創輔助通氣聯合益氣活血化痰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療效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31):3468-3470.
[15] 漆冬梅. 溫腎補肺化痰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160例臨床觀察[J]. 中醫臨床研究,2014,25(23):44-45.
(收稿日期:2017-08-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