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潔++趙長偉


[摘要] 目的 探討無縫隙護理配合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在急診與重癥監護患者轉送中實施的效果。 方法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接收并轉運至重癥監護的患者135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A組、B組和C組,每組各45例,三組均采用常規護理及傳統轉運交接模式,在此基礎上A組采用無縫隙護理管理,B組采用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C組采用無縫隙護理配合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觀察三組患者的轉運交接效果、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及護理滿意度情況。 結果 C組患者轉運交接中各項護理效果評分、滿意度評分、整體護理效果評分及整體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A組和B組(P<0.05),且總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A、B兩組(P<0.05)。 結論 無縫隙護理配合SBAR標準化護理模式可降低急診與重癥監護患者轉送中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 患者轉送;急癥護理;重癥監護;護理標準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29-0132-04
Application of seamless care combined with SBAR model in emergency-ICU transfer
FAN Jie ZHAO Changwei
Intensive Care Unit, Jiaxing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Zhejiang Province, Jiaxing 31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eamless care combined with SBAR standardized communication mode in the transfer of emergency and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35 patients who received and transferred to intensive care unit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6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care and traditional transport mode. The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seamless care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reatment. The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SBAR standardized communication mode, and group C was given seamless care combined with SBAR standardized communication mode. The effects of transport and delivery, nursing adverse event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scores of nursing effect, satisfaction score, overall nursing effect score and overall nursing satisfaction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C than those in the group A and group B(P<0.05),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B(P<0.05). Conclusion The seamless care with SBAR standardized nursing model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emergency and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 Patient transfer; Emergency care; Intensive care; Nursing standards
急診是救治危重癥患者的第一環節,也是高新護理技術與先進搶救設備高度集中的科室,因此對護理人員的能力與綜合素質均有較高要求,但急診科病房護理工作內容復雜,任務繁重,在急診-ICU轉運交接過程中,仍存在推卸責任、護理差錯、護理糾紛等問題,進而影響患者后續治療,使其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為提高患者轉運交接效率、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本研究在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實施無縫隙護理與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無縫隙護理是一種集咨詢、決策、執行、監督為一體的護理管理模式,其以先進護理理念及管理理論為基礎,并將科學管理方法作為依據,對患者實施全方位護理干預,從而保證護理質量。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是以情景、背景、評估及建議為主要內容的交接班溝通技術,可通過該模式促進護患信息交流,對護理服務質量及患者生命安全是一種有力保障。目前無縫隙護理與SBAR模式已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一定成效[1,2],但關于兩者聯合應用的研究較少,故本研究將其聯合用于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對其效果進行深入分析,現報道如下。endprint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經急診轉運至ICU的患者135例,其中男72例,女63例,年齡20~76歲,疾病類型:創傷14例,呼吸系統疾病48例,心血管系統疾病30例,神經系統疾病18例,消化系統疾病25例。納入標準:(1)均經超聲等臨床診斷并確診為需進行急診搶救治療的患者[3]。(2)無凝血功能障礙及血液系統疾病。(3)治療及護理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4]:(1)不同意本項研究方案者。(2)不能順利完成本研究者。將所有研究對象隨機分為A組、B組和C組,每組各45例,三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護理與傳統轉運交接模式的實施 三組均采用常規護理及傳統轉運交接模式,常規護理包括評估患者病情、急救治護、日常護理及對癥護理等,常規轉運交接模式以口頭交接為主,轉運前通知急診科室準備好轉運途中所需急救設備及藥品,并帶齊病歷資料,由導診員、急診醫師、護理人員及患者家屬陪同進行轉運,到達ICU后與接收人員進行口頭交接及交接單簽字確認,交接單登記內容僅包括患者姓名、年齡、性別、診斷、時間、入院科室。
1.2.2 無縫隙護理干預措施實施 A組采取無縫隙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建立并確定無縫隙護理方案。構建以主管醫師為該方案主要負責人,急診護士為方案執行者的一體化護理管理框架,落實責任范圍,使所有護理人員均能全面掌握工作內容。(2)完善轉運交接流程。由主管醫師對轉運交接中存在的風險進行系統評估,并與參與該方案的醫護人員共同商議轉運交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轉運交接所需醫護人員數量及制定突發狀況應急措施等。(3)規范轉運交接內容。根據轉運交接內容制定詳細的轉運交接單,如患者一般資料、各種影像學檢查資料、急救前各項檢查工作和檢查結果等,轉運交接工作中各環節責任人需將自身所負責的工作內容進行準備記錄并簽署姓名,以供備案和查詢;定期核查轉運車及急救用品,保證急救用品齊全、無缺損;轉運人員需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良好的綜合素質,一旦遇到突發情況能夠及時采取合理對策,最大限度避免意外事件發生。(4)確保轉運交接工作無縫隙。交接時要求護理人員將患者轉運至目的,并仔細核實交接內容,確保其內容準確無誤后由轉運及接收人員在交接單上簽字,轉運人員方可離開。
1.2.3 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的建立與實施 B組患者采用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對急診-ICU患者進行轉運交接,詳細內容如下:(1)建立SBAR標準化溝通方案,并對患者轉運交接單進行設計。根據SBAR標準溝通方式,與急診科工作特點相結合,經質量控制小組集體討論后,共同制定急診科SBAR標準化交接方案,保證交接時患者信息資料的完成性,做到有效溝通,SBAR標準化溝通方案內容:S(現狀):簡述患者姓名、年齡等基本信息。B(背景):說明患者目前病情、治療狀況、診斷情況及入院時間,同時還包括當前監測指標、異常情況、檢驗指標。A(評估):評估患者的用氧情況、皮膚情況、管道情況等。R(建議):了解患者已實施的護理措施,并對后續治療及護理方向進行有效溝通。在SBA標準化溝通模式基礎上設計患者轉運交接單。(2)對參與SBAR溝通模式的醫護人員進行培訓。由急診室組長及護士長組成培訓小組,對急診科護士進行全員培訓,通過評估患者病情及模擬演練交接溝通情景,使每名護士都能夠全面掌握并熟練運用SBAR溝通方式。(3)交接流程分3步:電話溝通、填寫相關表格、現場交接。急診醫師下達患者收入住院情況后,急診護士通過電話向病房護理人員說明科室及交接人員身份,告知患者的姓名、年齡、診斷情況等一般信息及對方需要準備的儀器設備;由交接人員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對交接單進行填寫與簽名;護士陪同患者轉入病房后,與接收護士進行面對面溝通,按照交接單內容陳述,待接收護士核實信息無誤后,在交接單上簽字確認。
1.2.4 聯合應用無縫隙護理與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 C組采用無縫隙護理配合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無縫隙護理干預同A組,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同B組。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三組患者的轉運交接效果、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及護理滿意度情況。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對轉運交接效果及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分,轉運交接內容包括:電話咨詢、轉運設備、生命體征、貴重物品、污染衣物,護理滿意度情況有交接內容全面性、語言表達、書寫規范、時間長度、管道管理、病情重點,由患者家屬在專人指導下對各項目進行評分,兩種問卷評分范圍均為1~5分,計算各項平均值,并以百分滿分制進行整體效果及整體滿意度評分,得數越高代表轉運交接效果越好、護理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轉運交接效果
C組患者轉運交接中各項護理效果評分及整體護理效果評分均高于A組和B組患者(P<0.05)。見表2。
2.2 三組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C組患者總不良事件發生率為6.67%,明顯低于A組的17.78%和B組的22.22%(P<0.05),見表3。
2.3 三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
C組患者對轉運交接中各項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及整體滿意度均高于A、B組(P<0.05),見表4。
3 討論
危重癥患者經急診科緊急搶救后,需第一時間轉入ICU實施后續重癥監護治療,才能使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所保障,但急診-ICU患者通常病情危重,在急診-ICU轉運交接時易發生血壓、脈搏、脈率等指標大幅度波動,加上傳統交接中,以口頭交接為主的方式及因節奏緊湊而無法按流程實施的現象,往往是造成不良事故及護理糾紛頻發的根源[5]。因此實施更加科學、規范的轉運交接護理管理措施是保障急診-ICU患者轉運安全性、提高護理效果的關鍵[6]。無縫隙護理管理作為一種現代化護理管理模式,實施過程中,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以落實明確清晰的責任范圍、規范轉運交接細節、提高醫護人員責任意識為核心和主旨,根據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護理級別,為患者提供全程無縫隙專業化護理服務[7]。endprint
無縫隙護理管理實施后,首先需要對急診-ICU患者進行轉運風險評估,并給予預防性干預措施,最大限度保障患者轉運安全,并對突發情況采取及時有效的緊急處理,當患者安全轉運至ICU后,急診科護士與ICU護士對接收患者進行檢查和評估,充分交代病情并交接物品后才可簽字并結束交接,通過規范且完善的交接,大大促進交接的順利和穩定,同時也使ICU醫護人員能夠盡快掌握患者病情,為實施后續臨床救治做充足準備[8]。有研究[9,10]指出,急診-ICU患者口頭交接時,其信息傳遞準確與否與護士業務水平及責任心有直接關系,重點內容不明確、信息傳遞不準確、重要病情數據遺漏等一系列交接不清問題的出現,會直接影響轉運交接后的護理質量,并增加護理差錯發生率,引發醫療糾紛和矛盾。因此,僅有完整的護理流程是不夠的,轉運交接過程中保障信息傳遞準確性、客觀性及完整性也至關重要[11]。
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是一種以狀態(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評估(assessment)、建議(recommendation)4方面內容為指導的標準化溝通交接技術,通過對患者臨床狀況、治療有關的個人及家庭病史、預防危機狀況等方面的有效溝通,減少交接過程中的安全隱患,提高交接效率,保證醫療服務質量[12,13]。同時考慮到急診科與ICU急危重癥患者集中,患者轉運途中病情變化快、監測治療設備限制及人員不足等情況,本研究根據SBA標準化溝通模式,結合具體情況,重新設計標準化轉運交接單,以彌補傳統原有交接單中信息量太少、交接內容遺漏、無法正確反映患者目前狀況等缺陷,以提高轉運交接質量,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丙組患者轉運交接中各項護理效果評分及整體護理效果評分均高于A組和B組患者,且總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A、B兩組,說明將無縫隙護理與SBAR標準化護理模式應用于急診與重癥監護患者轉送中,可顯著提高其護理效果,并能有效減少不良事件發生。趙改麗等[16]在重癥監護室轉出交接中應用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的結果顯示,SBAR標準化護理模式對護理質量及護理效果的提高有顯著促進作用,同時對控制不良事件發生方面效果顯著。而于舒等[17]對急診-ICU患者承接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的結果表明,無縫隙護理管理可提升轉運設備、貴重物品、污染衣物等方面的護理效果,使輸液外滲、管道滑脫、供氧中斷、設備故障等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得到有效控制[18],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相研究表明[19,20],無縫隙護理與SBAR標準化護理模式可提高患者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融洽護患關系,有效避免護理糾紛發生。本研究通過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發現,C組患者對各項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及整體滿意度顯著高于A組和B組,進一步證實無縫隙護理配合SBAR標準化護理模式,通過規范轉運交接流程和內容,完善溝通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滿意度,增強服務時效,促進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工作的順利進行,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無縫隙護理配合SBAR標準化護理模式可降低急診與重癥監護患者轉送中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韓淑鵬.急診危重患者院內交接轉運的風險管理[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4):100-102.
[2] Kar A,Datta A,Ahmed A. Early transfer of cases from emergency(ER)to ICU(≤1 hour)-does it really make a big difference in outcome an analysis[J].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xperimental,2015,3(1):1.
[3] 王濤寧,袁亞迎,祝文,等.急危重癥中床旁超聲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7,19(1):37-38.
[4] 吳崇.急危重癥的量化識別[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b12):285-287.
[5] 賈會學,任軍紅,賈建俠,等. 綜合目標評估對ICU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效果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1):2611-2613.
[6] 趙輝,范志紅,嚴芳琴.標準化溝通交接表在急診科與ICU患者交接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5,22(10):8-11.
[7] Dahn CM,Manasco AT,Breaud AH,et al. A critical analysis of unplanned ICU transfer within 48 hours from ED admission as a quality measure[J].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6,34(8):1505-1510.
[8] 顧琴,張紅,黃華,等.無縫隙護理管理在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4):109-110.
[9] 張躍輝.加強細節管理提高急診救治成功率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5):685-686.
[10] 孫麗麗,鄧仁麗,沈麗娟,等. SBAR-PDCA模式對急診科護士交接班能力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2):36-38.
[11] 陶怡,蔣小平,程曉紅,等.SBAR溝通模式在兒科急診患者院內交接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9):1035-1038.
[12] 江敏,黃素芳,鄒燈秀,等.清單式交接在急診危重患者轉運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臨床護理,2014,6(6):522-524.
[13] 費杏珍,孫麗麗,鄧仁麗,等.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急診患者轉運交接單的設計和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3):229-232.
[14] 王海燕,沙玲,馬濟芬.MEWS評分聯合SBAR溝通方式在急診科患者院內安全轉運交接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6,11(10):124-126.
[15] 蔣國娥,范志紅,趙輝,等.自制SBAR式交接表用于急診患者轉運[J].護理學雜志,2015,30(5):53-55.
[16] 趙改麗,華宇婕,姚悅,等. 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在重癥監護室轉出交接中的應用[J]. 上海護理,2016,16(1):9-11.
[17] 于舒, 楊紅云. 急診-ICU承接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的評價研究[J]. 吉林醫學,2016,37(3):705-707.
[18] Aneman A,Frost SA,Parr MJ,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admitted to ICU following activation of the medical emergency team:Impact of introducing a two-tier response system[J]. Crit Care Med,2015,43(4):765-773.
[19] 王琴,鄭燕娜.細節管理在急診-重癥監護病房患者轉運交接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實用醫學,2015,27(12):1642-1643.
[20] 練貴香, 曲艷玲. 標準化護患溝通模式在急診非外傷性腹痛患者中的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3):94-96.
(收稿日期:2017-07-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