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連香 謝愛榮 李曉紅

[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急性腦血栓患者早期康復的效果。 方法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診斷及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組給予常規護理及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肢體運動功能。 結果 兩組干預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顯著改善,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肢體運動功能評分顯著改善,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顯著下降,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患者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效果。
[關鍵詞]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急性腦梗死;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29-0139-03
Effect evaluation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XIA Lianxiang XIE Airong LI Xiaoho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Ji'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 Ji'an 34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evaluation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60 case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ll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and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degree of neurologic impairment,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limb moto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ADL of two groups was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ADL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limb motor function scores of two groups were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After intervention, limb motor function scor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After intervention, neurologic impairment scores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After intervention, neurologic impairment scor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endprint
[Key words]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急性腦梗死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因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缺血、缺氧,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者軟化,占全部腦卒中的60%~80%,包括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腔隙性梗死,其中腦血栓形成是最常見的一種,患者可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及體征,出現偏癱、失語等[1]。腦卒中后患者大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而早期康復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的預后。本研究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診斷及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急性腦梗死,經MRI證實;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編撰的《中國急性腦缺血行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中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均伴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神志清醒、認知能力正常;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患者神志不清,認知能力異常;合并腦出血;有精神病史;既往有腦卒中史;不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將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30例。干預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64.8±10.3)歲;發病至入院時間平均(9.3±3.1)h;梗死灶直徑1.4~4.2 cm,平均(3.3±1.0)cm;病灶位置:額葉5例,顳葉6例,頂葉9例,基底節10例;患者肌力:0級2例,1級5例,2級10例,3級7例,4級6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65.1±9.7)歲;發病至入院時間平均(9.5±3.0)h;梗死灶直徑1.3~4.5cm,平均(3.4±1.1)cm;病灶位置:額葉6例,顳葉6例,頂葉10例,基底節8例;患者肌力:0級1例,1級4例,2級11例,3級6例,4級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瞳孔變化,觀察有無飲水嗆咳、吞咽困難、咀嚼無力,有無失語;有無肢體活動障礙或者感覺缺失;觀察特殊用藥反應等。護理措施包括一般護理、用藥護理、癥狀護理、心理護理。一般護理包括休息與臥位護理、安全護理、保持患者呼吸通暢、飲食護理、生活護理、口腔護理、皮膚護理、預防壓瘡、大小便護理;用藥護理:嚴格把握用藥劑量,監測凝血時間,觀察有無出血傾向;使用血管擴張藥物者監測血壓,控制輸液速度,觀察有無血壓下降、顏面發紅等不良癥狀。癥狀護理:偏癱患者早期進行被動活動按摩,病情穩定后,鼓勵患者進行主動鍛煉;鼓勵失語患者進行語言功能鍛煉;吞咽困難患者注意嗆咳。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并進行疏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包括心理指導、飲食指導、日常生活指導、預防復發。患者病情穩定后給予康復指導。
1.2.2 干預組 干預組在給予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根據患者情況在入院48 h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康復護理干預內容包括肢體運動功能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由護理人員指導、協助患者進行相關訓練,指導患者擺放兩肢體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內容包括大小便、飲食、梳洗、刷牙、擰毛巾、穿衣等能力訓練,每次30 min,每天2次。訓練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逐漸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時也要重視患者移動能力訓練,指導患者如何有效利用殘存的功能,增強患者轉移能力。在護理過程中,注意患者的心理情緒,及時疏導,增強患者的康復信心。告知患者康復護理干預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康復訓練依從性。
1.3評價指標
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后3個月對患者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價。
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采用中國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3]評價,包括意識、水平凝視功能、面肌、語言、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分數越高缺損程度也越嚴重。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Berthel指數評價[4],包括日常活動項目進食、洗澡、修飾、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上廁所、床椅轉移、平地行走45 m、上下樓梯,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分數越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5]評價,上肢運動功能評定總分66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定總分34分,最高總積分100分,最低0分,分數越高功能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兩組干預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顯著改善,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干預前后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后肢體運動功能評分顯著改善,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干預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顯著下降,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endprint
3討論
腦梗死是因供應腦部血液的顱內或者顱外動脈發生閉塞,側支循環供血尚未形成而導致缺血局部腦組織缺血性壞死、軟化。其中腦血栓形成是主要病因,因腦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腔逐漸狹窄乃至完全閉塞所導致,根據閉塞部位與范圍的不同,癥狀也不同,患者大多伴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大多在安靜狀態下發病,發病時患者意識清醒,少數患者有不同程度意識障礙[6]。初期可有肢體麻木、無力、頭暈、頭痛等,2~3 d內可出現偏癱、失語、偏身感覺障礙、意識障礙等,嚴重者可造成死亡。
臨床護理首先根據患者的現病史、既往史、過敏史以及家族史給予護理評估,包括飲食、休息、睡眠、排泄、自理情況、保健措施、嗜好、精神狀態、心理狀態、對疾病的認知、性格及交往能力、家庭關系、經濟狀況、生命體征、身高、體重、一般狀況、肺功能、心功能等。患者軀體移動障礙與腦缺血缺氧導致運動功能受損有關,護理上包括生活護理,協助翻身拍背,按摩關節、骨隆突部位等,每天溫水擦拭全身,保持肢體血液循環,促進睡眠,注意口腔衛生,保持口腔清潔,增進患者舒適感,滿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防止患者跌倒,確保安全,走廊廁所增加扶手,方便患者行動,地面保持平整,防濕防滑[7-8]。吞咽困難與意識障礙后延髓麻痹有關,語言溝通障礙與腦缺血導致語言功能障礙有關,焦慮與腦部病變導致偏癱、失語或者缺少社會支持有關,失用綜合征危險與意識障礙、偏癱導致長期臥床有關,皮膚完整性受損風險與意識障礙、偏癱導致長期臥床有關[9-10]。
康復護理對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具有促進作用,護理干預的目標包括患者軀體活動能力恢復到最佳狀態,患者吞咽功能逐漸恢復正常,患者語言表達能力逐漸恢復或達最佳狀況[11]。其他還有緩解患者焦慮、降低廢用綜合征風險、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高危因素、調節飲食、適度體育活動、康復治療知識宣教、自我護理方法[12]。早期康復干預對患者的預后有積極的意義[13]。一般認為,急性腦梗死患者只要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在不妨礙治療的基礎上,可進行早期康復干預。
本文干預組在入院第1天就開始了康復護理干預,該護理干預遵循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依據原則,循序漸進的。在患者入院后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制定干預護理計劃,逐步實施,最終達到護理目的。早期康復護理介入,能夠有效改善神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廢用性綜合征的發生率[14]。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域功能上有較強的可塑性與重組能力,早期的康復訓練能有效促進腦組織殘余細胞功能恢復,有利于肢體運動功能恢復[15]。在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時,患者家屬也要積極配合,以便患者出院后也能夠進行康復訓練,最大程度降低致殘率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對護理結果進行評價,結果顯示干預組在干預后3個月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更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更佳,肢體運動功能更好。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肢體運動功能。
[參考文獻]
[1] 滕秀君,付春紅. 系統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與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研究[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4,20(5):733-735.
[2] 劉鳴,張蘇明,饒明俐,等. 中國急性腦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 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6-152.
[3] 南登昆. 康復醫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2,152.
[4] Hsueh IP,Hsu MJ,Sheu CF,et al. Psychometric comparisons of 2 versions of the Fugl-Meyer Motor Scale and 2 versions of the Stroke Rehabilitation Assessment of Movement[J]. Neurorehabil Neural Rapair,2008,22(6):737-744.
[5]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 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序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6] 徐秀,呂堅. 循證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康復和血壓調控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2):206-207.
[7] 何利,李雪蓮. 優質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空腸輸注腸內營養支持及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 西部中醫藥,2015,28(10):122-124.
[8] 張秋玲,王維花. 優質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急診中的應用研究[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6):4-6.
[9] 郭春玲,劉繼霞,段嶺煥. 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34):4164-4166.
[10] 趙文霞. 早期護理干預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應用價值分析[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5):202-203.
[11] 張艷芳. 早期護理干預對腦梗死伴偏癱患者并發癥的預防效果分析[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22):3376-3378.
[12] 牛玉秋. 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康復的影響[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3):141-142.
[13] 邵衛東. 觀察卒中單元超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J]. 吉林醫學,2015,36(6):1215-1216.
[14] 譚高小,盧雪云,陳汝專. 急性腦梗死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2):193-194.
[15] 汪瑜菡,王珩. 早期康復訓練對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緒影響的臨床觀察[J]. 光明中醫,2014,29(11):2287-2289.
(收稿日期:2017-08-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