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西娥
【摘 要】 伴隨著工匠精神在我國再次發掘,技校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方面存在巨大缺失,本文結合工匠精神內涵,從分析技校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尋求培養技校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內涵、措施;職業素養
技工院校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肩負著把每個學生培養成為出彩中國人的重任,同樣肩負著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提供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任。肩負著我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重任。這就要求我們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擺在首位,不僅要培養學生內心篤定、精于細節的習慣,更要讓學生在文化的傳承中獲得技能之外的職業素養和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
敬業。敬業是從業者基于對職業的敬畏和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認認真真、盡職盡責的職業精神狀態。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于職守”的傳統,敬業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之一。
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從業者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目標追求,它以產品為牽引,培養一種專注精神,讓人用心用腦、專心專注,努力把品質做到完美的精神。
專注。專注就是內心篤定而著眼于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大國工匠”所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也就是必須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不急功近利、不貪圖名利、甘于為一項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奉獻畢生才智和精力的精神。
創新。工匠精神強調執著、堅持、專注甚至是陶醉、癡迷,但絕不等同于因循守舊、拘泥一格的“匠氣”,其中包括著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內蘊。這意味著,工匠必須把“匠心”融入生產的每個環節,既要對職業有敬畏、對質量夠精準,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活力,也彰顯工匠精神的時代氣息。
二、培育技校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是中國行業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需要。目前,中國雖然已是制造業大國,但產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基礎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依然突出。中國制造業最突出的問題是處于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中低端,制成品不少都為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價格低的“三低”產品,在國際經濟貿易利益分配中處于劣勢。從產品競爭力看,國內市場急需的部分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術裝備和產品則長期依賴進口。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歷程中,需要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的勞動者不懈努力,而全國每年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人數超過600萬人,是我國成為制造業強國的生力軍,所以培育技校生的工匠精神是讓中國制造變成中國“智造”非常重要的舉措。
二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說到工匠精神,我們總會想到瑞士的手表、德國的機械、日本的管理。正是由于對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堅守,才造就了這些國家名企輩出、品牌輩出。企業強大的秘訣是不斷傳承寶貴的工匠精神。而在我國雖然具有“庖丁解牛”、魯班等歷史悠久、膾炙人口的“工匠”式傳奇,但如今卻常常被“差不多”文化所取代,在這樣的文化氛圍里,是生產不出精品和提供完美服務的。更令人擔憂的是,企業自身的這種職業態度還會對技工院校的辦學理念和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產生負面影響,這些受負面影響的學生到企業工作后又負面地影響到企業產出好品質的產品,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受到極大的影響。
三是技校自身發展和學生未來成長成才的需要。目前職業教育存在不少問題,原因很多,從自身看一個重要內因就是目前培養出的學生無法滿足市場需要。重視涵養學生工匠精神,讓其成為職業教育的新方向和新的育人原則,著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市場培養技能過硬、素養較高的各類技工,是職校發展的根本出路。同時,用工匠精神涵養學生,也是學生成人成才的需要。
四是社會文化的健康發展的需要。各國綜合實力的競爭,從根本上說是文化軟實力的競爭。現在經濟領域有不少大家詬病的問題,“像坑蒙拐騙、假冒偽劣”等市場經濟出現的違規違法和不道德現象,歸根結底是文化問題。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不失為一劑“文化良方”。我們必須以一種做人做事敬天畏人的態度,消解勁吹多年的浮躁之風。職業教育中如果涵養好學生的工匠精神,待他們一旦走進工廠、社會,便會釋放更多正能量,起到良好的輻射、帶動作用。這對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三、培養技校學生工匠精神的措施
1.營造精神環境。精神環境的營造在學生工匠精神培養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潛移默化作用。這種精神環境包括3個方面:一是辦學理念。辦學理念就是學校辦學的出發點,包括學校辦學宗旨、辦學目標以及辦學策略等,具體體現在校訓、校風、校規、學風等方面。技工院校以培養技能人才為己任,理應幫助學生樹立“技能”的信仰,堅定技能就業與技能成才的信念。二是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文化觀念以及有所規范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征、行為特征和方式,包括環境文化、制度文化等。技工院校普遍重視以技能為主體的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在技工院校學生工匠精神中發揮著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三是師德氛圍。盡管技工院校不存在傳統的以人身依附為主導的師徒關系,但師生關系仍然是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因素。為此,技工院校教師理應成為工匠精神的現實載體,以身說法,向學生展示“技能成才”、“技能成功”良好形象,激勵學生刻苦學習技術技能,獻身技能事業,使工匠精神由抽象轉變為現實,推動工匠精神的“心傳”過程。
2.熔煉育人機制。技能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學生學業的成敗不再是以分數高低以及升學與否為評價標準,而是以是否達到學校學業標準、市場就業標準、國家技能標準為評價標準。培養技工學校學生的工匠精神必須改變“以考試為指揮棒”的評價方式,營造以“技能”為主體的評價方式,使學生在達到技能要求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從而達到工匠精神培養的目的。具體方式可以采取“改造學習方式”、“廣泛開展技能競賽”和“開展以工匠精神為主體的就業與職業指導”等。其中改造學習方式系從為學生創造成功機會與幫助學生實現學習技能的目的出發,引進企業真實工作任務并教會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方法,在不斷完成一個又一個工作任務過程中實現工匠精神的培養。目前,技工院校普遍采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工學一體化課程教學模式以及頂崗實習制度,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推動了教師所教、學生所學、就業所用的“三所對接”。
3.推動創新教育。技工院校開展創新教育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盡管技工院校以培養服務生產一線的技能人才為根本任務,不以科學研究與技術研發為主要任務,但并不能否認技工院校開展創新教育的能力。由于技能教育的優勢,反而有利于技工院校開展以技能為基礎的創新活動。從工作實踐來看,技工院校的創新教育主要有3大陣地:一是課堂教學;二是第二課堂,如學生自主建設的學生創新社團、學生與系部教師充分結合的技能俱樂部、校園創新活動周、科普與專業前沿講座、四新實物與知識展、以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為主的手工藝制作競賽等;三是創新創業基地,以服務學生創新與創業活動為宗旨,選取具有市場價值的真實創新與創業項目,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各類創新活動,實現了學生創新創業與市場的高度對接,在幫助學生實現創新價值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陳磊,西南大學,中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及其途徑分析.
[2]《中國教育報》讓“工匠精神”在職校生根發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