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紋青+都紅玉
【摘 要】筆者通過對天津濱海新區于家堡CBD的現場調查、以及對于家堡的規劃設計文件進行梳理后,發現于家堡的地上街道空間存在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同樣是目前國內許多大型CBD高密度街道設計共同面臨的挑戰。本文通過分析,提出了以天津市于家堡為例的高密度街道近人空間界面設計研究的實踐與理論意義。
【關鍵詞】于家堡;街道界面;近人空間尺度;街道近人空間界面
1.于家堡項目背景
1.1區位
于家堡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海河北岸,東西南三面臨海河,北到新港路,規劃用地面積3.44平方公里,是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商業區的核心地區。于家堡金融區是集中展示濱海新區國際大都市形象的標志區,規劃突出濱水、人文、生態特點,形成集金融辦公、商業服務、配套公寓、文化娛樂、休閑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家級金融商務中心,以京津城際鐵路引入于家堡金融區為契機,實現與天津中心城區、北京協調互動發展的格局。
1.2規劃
于家堡金融區的規劃是理念先行,在眾多國內外頂級規劃團隊的全力配合下,世界一流金融區——于家堡的版圖己經初現輪廓。
于家堡金融區的規劃有三大特點:
第一,它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金融商務區,占地面積386萬平方米。于家堡金融區規劃了120個地塊,也就是120個項目。總建筑面積950萬平方米,其中,500萬平米是寫字樓,200萬平米是商業商住,250萬平米是學校、醫院、商店等公共設施。
第二,結合國內外金融CBD設計和實際運營中的經驗,根據立體架構、復合功能的規劃要求,在于家堡金融區規劃了其他金融區沒有的豐富的立體架構地下空間。所有地下3層的空間都與周邊建筑連通,實現地鐵、地下商業和停車場全線貫通。單體建筑群,將實現統一裙房設計,一層、二層聯合地下一層、地下二層構成主題商業空間。復合功能包括:市場會展、傳統金融、現代金融、教育培訓等。
第三,為高級商務人士提供人文親和、生態宜居的低碳城市。在于家堡金融區386萬平方米的占地面積中,有100萬平米被規劃為綠化帶, 包括沿河景觀帶、中央大道景觀帶、城市道路景觀帶以及多處超過2萬平米的公園。沿河景觀帶設有4處游艇碼頭,多處親水平臺和休閑娛樂區。
金融區在建設上采用整體規劃,分區建設的形式,起步區的12個樓宇現已基本竣工,同時其他各期的建設工作也會同步展開。另外如響鑼灣商務區等區域的建設也在逐步成熟。
2.問題的提出
于家堡借鑒國際上較為先進的規劃理念與實踐案例,將地上空間劃分為100M*100M為一個單元的120塊BLOCK街區,每一個單元內建造一棟帶裙房的高層建筑,功能高層以金融商務辦公為主,裙房主要提供相應配套服務以及提供商業活動空間。同時,規劃中充分開發地下空間,所有地下空間將每一棟周邊建筑、地鐵、地下商業和停車場連接,實現地下復合空間的綜合利用。目前起步區建筑已基本建成,高鐵站以及與起步區連接的地下商業街,即全球購也已全面對外開放。本人在于家堡相關負責人帶領下參觀后發現,地下商業街的環境基本成熟,商業氛圍已形成,物理環境方面也很難感受到所處地下空間所帶來的壓抑感。總體來說,于家堡地下空間無論從規劃、還是空間設計,都可稱之較為成功的案例。但與地下空間光潔明亮溫馨舒適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于家堡地上的街道空間。通過觀察,發現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2.1街道空間缺乏生氣 簡.雅各布(Jane Jacobs)在《美國大城市的消亡與生長》中曾說:“當我們想到一個城市時,首先出現在腦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氣,城市也就有生氣;街道沉悶,城市也就沉悶。”
2.2街道界面單一 街道界面分為底界面與側界面,目前界面上的要素過于單一。
2.3街道空間尺度不適宜 目前,街道空間的尺度完全由建筑單體及其裙房側立面所限定,產生很強的壓迫感。
2.4人性化設計不足 對于地上空間、建筑外環境的人的使用需求方面缺乏考慮,既沒有提供人性化設施,也沒有一些可供人們停留、交流的空間。
除了以上幾點,還有因本人冬天考察的原因,在地上高層建筑旁感受到了強烈的北風,同時,目測街道空間綠植的種植情況,預估地上街道在夏天可能會因日照過強、溫度過高而很難使人停留,難以創造活力。
3.概念的提出
3.1近人空間尺度的提出
參考天津大學博士論文《基于近人空間尺度適宜性的城市設計研究》,文中提出近人空間視角,以此對城市街道空間尺度的量化展開探索。研究表明,影響人對街道感知的尺度影響因子中,影響力最大的是街道絕對尺度,街道貼線率和街道界面面寬的影響力次之,路徑連接密度對空間感知基本沒有影響。同時,還存在一些其它的影響因子,諸如街道的連續性、街道的中心感、街道空間的圍合性等,但這些因子感知較為復雜。作者推導出一個公式,根據影響因子的共同作用,從而得出適宜的街道尺度。將街道絕對尺度與相對尺度運用于城市設計導則中,提出以街區為單元和以近人空間為單元的主要參數指標,最后提出了在城市設計中保證近人空間尺度適宜性的設計策略。
3.2街道界面的提出
首先提出街道界面的相關概念,闡述街道的本源和街道基本概念,搭建理論框架。歸納街道界面特性、功能與本質。提出街道是城市豐富多樣的生活的載體,也是包容和串聯城市商業、居住等各種功能的重要城市構件。對國內外在街道界面控制方面的成果進行分析,根據分析得出其缺點與不足。詳細地介紹街道界面構成五要素的制約條件以及設計對策,提出若干針對街道界面限定條件作出的設計建議,對最終結論性的成果以簡明性建議條例進行書寫,既有彈性操作的策略,又有一定條例性需要遵守的手法。
4.研究的實際意義和理論意義
4.1研究的實際意義
作為天津濱海新區金融區,于家堡的定位是“與中國北方經濟中心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和金融改革創新基地”,擬建成迄今為止全球規模最大的國家級金融區,同時也是全球首個低碳示范金融中心。目前,起步區已基本建成,但現有街道界面過于生硬而缺乏生氣,街道與高層建筑單體之間沒有過渡空間,使得街道近人空間的適宜性較差。因而通過分析研究,提出于家堡街道近人空間界面設計策略,旨在創造富有吸引力、活力的街道空間,與于家堡的定位保持一致,與生氣勃勃的地下商業空間呼應,這正是研究的實際意義。
4.2研究的理論意義
通過研究提出的街道近人空間界面設計策略,不僅適用于于家堡金融街區,對于其它高密度商業、商務及金融區的街道空間設計同樣具有理論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 于家堡城市設計
[2] 于家堡景觀概念設計
[3] 于家堡建筑單體方案設計
[4] 周鈺,趙建波,張玉坤等.街道界面密度與城市形態的規劃控制[J].城市規劃,2012,(6):28-32.
[5] 孫志剛.城市街道空間的逆向解析——以我國城市新中心區規劃開發為例[D].大連理工大學,2006.DOI:10.7666/d.y864656.
[6] 方智果.基于近人空間尺度適宜性的城市設計研究[D].天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