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民
【摘 要】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2015年第十一次會議首次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國民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穩定性不斷增強。本文就什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什么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和需求
在2015年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了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構想,要求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年多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了我國的熱門話題。在今年的兩會報告里,李克強總理強調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政府工作的主線。
一、什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市場經濟中有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即供給和需求。供給少就會造成產品不足、供小于求,供給多就會造成產品過剩、供過于求,最好的情況是供求平衡,即供給的產品完全滿足需求。
在市場中,要達到供求平衡,就要調節供給和需求。需求側調控是一種手段。如果供給不足就抑制需求,比如,由于重點小學、中學少,所以按照劃分學區來抑制優質教育需求;如果供給過剩就增加消費,擴大消費、擴大內需、增加出口和增加投資。比如,國慶、五一“黃金周”就是刺激內需的手段。供給側調控是另一種手段,即調節勞動力、土地、資本和技術等一系列的生產要素,把過剩的產能去掉,把不足的產能提升,從而達到供求平衡。供給側改革就是改善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讓資源到該發揮作用的地方去。
習近平說我國的供給側改革是“結構性”的,不是西方供給學派的“新自由主義”。我們既要注重供給也要重視需求、既要注重市場功能又要加強政府調控作用,目的是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不斷讓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給,讓新的供給創造新的需求,在互相推動中實現經濟發展。
二、為什么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時代都是改革開放的時代。在古代,世界為了得到中國的絲綢,踏出了一條絲綢之路,為了中國的茶葉、瓷器創建了龐大的海上航線。如今,習近平提出了“中國夢”的偉大構想,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堅定不移的實行改革開放政策。 “中國夢”要實現,要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需要建設強大的經濟實力,特別是建立起強大的制造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依靠物美價廉的產品贏得巨大的國際市場。08年金融危機以后,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外國消費需求下降,15、16年我國的外貿出現負增長。經濟全球化受到越來越多發達經濟體的排斥,新的貿易規則和合作組織不斷出現,更多的發達國家試圖建立新的多邊貿易和雙邊貿易。同時,隨著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地位的上升,擴大貿易的成本也在不斷提升。所以,為了在今后的國際貿易中獲得優勢,就必須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產業結構,增強我國產品競爭力。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增長勢頭放慢。就需求側方面來說, “三駕馬車”中的個人消費被房產、教育、醫療等“新三座大山”重壓,出口被世界金融危機重創,國內投資由于產能過剩而作用有限。所以,要推動經濟發展就必須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根本上淘汰落后過剩產能,提升產業結構,創造出滿足人民需求的產品,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是我國當前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30年,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30年。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河流、土地、空氣等自然環境受到了極大的污染。全國很多地方出現長時間的霧霾,河流、山川成為垃圾堆放場,土地荒漠化嚴重等現象比比皆是。所以,要實現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和諧共處,就必須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變當前的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經濟,還人民群眾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
三、如何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習近平指出,我國的供給側改革是改結構,既要重視供給側,同時也要重視需求側,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減法”和“加法”一起做。習近平指出,一方面,要用辯證思維做好“減法”,要減得準。大力淘汰過剩產能,消除落后耗能、污染產能,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更多資源。另一方面,“做加法就是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補短板、惠民生,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為經濟增長培育新動力。” 大力發展綠色新型產業和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做強、做大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具體工作中要落實“三去一降一補” 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任務。
“去產能“就是加大環保、能耗、質量、標準、安全等各種門檻準入、制度建設和執法力度;處置“僵尸企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消除短期過度供給。同時要注意建立社會保底政策,完善下崗分流人員的安置政策。做到事前有規劃、事中有監督、事后有驗收。
“去杠桿“就是要創新債務融資辦法。針對產能過剩、資本密集型等杠桿率高的行業,要嘗試債務融資工具的創新,通過改變融資結構來降低杠桿率和融資成本。在”去杠桿“的同時,要把防范金融風險放在突出位置。
“去庫存”是要增加消費,讓庫存消費掉,要“以消費者為中心”,實現個性化、定制化服務,研究和調研用戶群體,真正了解客戶的需求。同時要注重增加供給保障,實現可持續發展。
“降成本”就是要把整體稅負降下來,把不合理的收費取消掉,把行政審批減下來,解決“人工成本快速攀升”、“融資成本高”、“稅費負擔重”、“招工難”等問題,降低企業成本,增強企業活力。
“補短板”是要啟動實施基礎設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務、脫貧攻堅、現代農業等5大領域“補短板專項工程”。特別要注重脫貧攻堅的精準度,加快民生改善等力度,同時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補環境短板。
參考文獻
[1]龔剛.論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3.
[2]林衛斌,蘇劍.供給側改革的性質及其實現方式[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03.
[3]李智,原錦鳳.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