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楊
“兩會”上的航天新聞
□ 胡楊
每年全國“兩會”,都是各類新聞集中“爆發”的時段。通過代表、委員之口,人們可以了解各行業、各領域的最新進展,以及專家、學者對這些進展的看法。今年“兩會”期間,航天界的代表、委員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了一些值得關注的重要信息。
一是我國重型火箭發動機技術攻關取得突破性進展。
據新華社消息,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研制工作已正式啟動先期關鍵技術攻關、方案深化論證,目前火箭發動機技術攻關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去年底,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在國新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曾介紹,我國重型運載火箭擬命名長征九號,計劃在2030年左右實現首飛。
我國重型火箭先期關鍵技術攻關、方案深化論證工作于2016年6月正式批復立項,主要內容為“一總三大”:一總即重型火箭的總體技術和方案優化;三大即10米級大直徑箭體結構的設計、制造和試驗,480噸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220噸大推力氫氧發動機。據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科技委主任譚永華介紹,目前,兩種大推力發動機的攻關進展順利。48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完成了首次發生器-渦輪泵聯試,達到了預期目的,驗證了發動機系統和組件方案的可行性,標志著48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研制關鍵技術攻關取得突破性進展。220噸級高性能氫氧發動機也已完成了多個組件方案詳細設計,進行了組件的研制試驗工作。
“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按照藍圖,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的推力將超過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00噸以上,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50噸以上,可滿足未來載人登月、火星探測和更遠的深空探測需求。如果首飛成功,有望成為全世界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而航天系統又有一句老話:發展航天,動力先行。發動機關鍵技術的突破,無疑為重型火箭的研制開了個好頭。
二是中國正在尋找“可回收火箭”的技術路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院士說,現役火箭降低成本,主要是通過改進優化測試發射流程來實現,但長遠來看,可重復使用才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據有關專家透露,我國“可回收火箭”關鍵技術的預研工作早在“十二五”期間就已開展,并取得一些關鍵性的突破。
常規的一次性火箭的重復使用,主要是通過對子級和助推器的回收來實現。目前共有三種辦法可實現回收后重復使用,第一種是采用“降落傘+氣囊”的方式回收;第二種是給火箭助推器裝上可控翼傘,加上小型控制系統,利用衛星導航滑翔落下;第三種是采用類似美國SpaceX公司的垂直回收方式。我國至今仍在分別對這三種方式進行論證、仿真技術試驗和關鍵技術驗證,通過關鍵技術論證和方案比較,有望在“十三五”期間確定技術路線。
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或許會給航天未來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志在建設航天強國的中國,在這個領域不該也不會缺席。當然,路線與方向的選擇須慎之又慎。鑒于航天史上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找到最符合中國國情的路線,才是上佳選擇。
三是發射工位數量少已經限制中國航天發射頻次。
包為民院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今年將實施28次宇航發射任務,全年宇航發射次數再創歷史新高?!捌鋵嵃丛媱?,有30多次發射任務,但受發射工位數量等因素限制,無法滿足這么多發射任務?!蔽覈谖牟⒕迫?、西昌和太原的四個航天發射場擁有宇航發射塔架,但數量和世界上的航天強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隨著我國宇航發射任務快速增加,發射基礎設施也亟須提升。他建議擴建更多發射塔架,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宇航發射需求。
因發射工位少而被迫減少發射次數,印象里這個問題還是首次公開提出。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近年來中國航天發展的迅猛。如同車輛大增導致擁堵必須修新路一樣,發射需求大增也需要更多的發射工位。好在幾大發射場已經擺在那里,新建發射塔架無需太大的工程量和太長的建設工期。只要國家有關部門重視,這個問題不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