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友
(廣州市番禺區圖書館,廣東廣州510000)
淺談圖書館有聲讀物資源建設與推廣策略
陳小友
(廣州市番禺區圖書館,廣東廣州510000)
隨著自媒體應用技術的逐步提升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將出現自媒體高潮。基于這種網絡環境,為圖書館文獻的表現形式也提供了較多的渠道,呈現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其中,較為突出的當屬有聲閱讀,這顛覆了傳統的書本閱讀習慣,將閱讀引入了一個新的領域,也開發了許多潛在的閱讀群體,促進了多種閱讀形式的迸發。因此,簡要分析了目前有聲閱讀市場的發展情況,并進行相應的比較,讓有聲閱讀資源建設進一步推動全民閱讀。以圖書館為研究主題,加強有聲閱讀資源的建設,采用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的方式,利用多樣化的自媒體提升圖書館的現有資源和服務行為是很重要的。
圖書館;有聲讀物資源建設;閱讀方式;服務行為
李克強總理連續4年將“全民閱讀”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推廣“全民閱讀”活動,讓每一個人都能接受書本知識的熏陶,提升國民文化素質。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傳統閱讀與新式閱讀的融合,而新式閱讀媒介的出現顛覆了傳統閱讀的依賴度,從文獻資源上和閱讀方式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也改變了傳統圖書館的結構建設,擴充了圖書館的文獻資源,改變了其服務方式。網絡閱讀、快餐閱讀和有聲閱讀解放了視覺對于書本的依賴度,增加了閱讀方式和渠道,為人們提供了便利的閱讀服務。
通俗意義上講,有聲閱讀就是增添“聽”的概念,即朗讀書本文字,經過音頻處理軟件美化聲音,以達到悅聽效果。早期的評書、相聲等都屬于有聲閱讀的范疇。
2.1 有聲閱讀的發展
有聲讀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美國,起先它的出現是為了幫助盲人閱讀。我國的有聲讀物比西方國家起步晚,但目的都是為盲人讀者服務。我國最先建設有聲閱讀資源的是南京市圖書館,該館聘請專業人士進行有聲閱讀的錄制,增添了館藏資源的傳播渠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聞出版總署出臺了有關有聲讀物的規定,之后便出版了一系列有聲讀物,為盲人群體閱讀提供了便利。圖書館增加有聲閱讀資源,在先進的網絡技術的推動下越來越普及,也吸引了更多的讀者加入有聲閱讀行列,使得有聲閱讀資源邁向多元化的發展道路,開拓了有聲閱讀市場的包容性。
2.2 有聲閱讀的市場前景
隨著閱讀媒介的多樣化發展,移動終端成為有聲閱讀的主力軍,手機持有者的增多開拓了有聲閱讀的市場。我國有聲讀物資源的發展比國外落后,而隨著聯網技術的發展,市面上出現了很多有聲閱讀平臺,比如荔枝FM、喜馬拉雅FM等,它們都將有聲讀物作為自身發展的主要業務,聲化國內外經典名著。喜馬拉雅FM更是將許多經典書籍、相聲評書等進行大規模的有聲化處理,同時,結合現有的廣播基礎,通過它還可以收聽較多頻率的新聞綜藝節目,為用戶提供較強的體驗,提供多項服務。這是目前較受歡迎的有聲讀物資源平臺之一。
2.3 圖書館缺乏制度保障,推廣不到位
在我國現行的法律中,缺乏關于圖書館有聲讀物資源的立法保護和推廣。李克強總理將“全民閱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表明閱讀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發展的一部分,各級政府和相關單位要大力推廣全民閱讀活動。但是,隨著活動的推進,雖然略顯成效,但活動內容缺乏創新性,容易產生形式上的統一,缺乏獨立品牌效應。
現階段,有聲閱讀已經進入穩定發展時期,閱讀形式不再局限于傳統書本閱讀,它將讀者從書本閱讀中解放出來,減少了視覺對書本的依賴性。當下,有聲閱讀最受年輕人的歡迎。隨著有聲閱讀的發展,在此過程中也呈現出了一些弊端。有聲閱讀的傳播依靠的是網絡的信息流通,而在網絡的虛擬環境中,有聲讀物資源平臺缺少相關的法律約束和監管制約,再加上年輕群體個性獵奇,許多有聲讀物平臺為了迎合年輕群體的消費需求,大量產出古怪奇幻、勾心斗角、穿越言情的低俗讀物,吸引著年輕群體的眼球,擾亂當前有聲讀物資源市場。
圖書館作為服務機構,沒有大量的資金獨立建設有聲資源庫,更多的是借用商業引進投資建設,這給資源監管帶來了一定的制約。
有聲讀物主要是依托音頻軟件加工的產品,這就容易出現書籍的版權問題。目前,版權保護主要適用于傳統書本,在網絡虛擬世界中,較難實現版權保護,引發的侵權事件屢見不鮮,經常出現經典書籍被肆意有聲化而不支付相應版權費用的情況,導致作者的著作權受到侵害。
2.4 有聲閱讀資源品牌建設與行業發展不同步
圖書館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文化服務機構,自身就是文化品牌。西方國家對于有聲資源品牌建設有豐富的經驗,在20世紀,西方國家設立奧迪獎,它是評比有聲讀物的獎項,旨在選擇最優秀的有聲讀物。這樣的比賽可以促進有聲資源的長久發展,并提升了有聲讀物的社會影響力。
在我國有聲閱讀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經驗,沒有足夠的能力借鑒西方國家的方法保護有聲讀物。國內的閱讀市場晚于西方國家,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缺乏足夠成熟的運行操作系統,在圖書館與行業發展之間形成管理漏洞,導致圖書館的有聲讀物資源缺乏有效的營銷策略和品牌建設。作為公益性機構,圖書館的資金來源于國家財政撥款,這就導致圖書館缺乏系統化的管理機構,再加上發展經費的短缺,嚴重制約了圖書館的品牌建設。
3.1 加強圖書館自主建設
圖書館的傳統業務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移動終端智能化的發展正在大幅減少,這嚴重影響了圖書館傳統書籍的借閱量。有聲閱讀方式的興起,為盲人、學齡兒童、文化水平低的讀者提供了閱讀渠道,適宜現階段的快餐式閱讀。
2013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工作規范(試行)》,為我國有聲讀物資源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圖書館作為公益性機構,憑借自身的資源優勢獨立建設有聲讀物資源庫,聯合當地政府和商業資源制定有聲資源庫的建設標準,從書籍種類到版權保護等各個方面進行標準規劃,有效提高了有聲資源庫的建設質量。對于沒有能力自主建設的圖書館,應當聯合其他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搭建有聲讀物共享平臺,以推動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提升當地的文化水平。
圖書館建設有聲讀物是圖書館職能的升華和責任的體現,更是圖書館以人為本服務理念的深化。除了在硬件上建設匹配的計算機網絡系統、聽讀系統,還需要做好借閱數據庫的收集和統計工作。為了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并使用有聲讀物,圖書館還要進行廣泛的宣傳,在圖書館網站設立有聲讀物專欄,有針對性地展示出線上館藏中最精彩、最吸引讀者或者是最具引導性的有聲讀物,以吸引這類讀者的目光,引發其閱讀興趣。另外,圖書館還應加強與聽書讀者之間的溝通,多聽取聽書讀者的意見和建議。
3.2 整合有聲讀物,豐富館藏資源
有聲讀物數據庫的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館內傳統書籍數量不足的問題,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傳統書籍的成本比較高,有聲讀物資源的建設可以降低圖書館的成本輸出。但是,現階段的有聲讀物資源缺乏精品,這就促使圖書館在自主建設的同時應當注重精品書籍的有聲化,可以組建一支專業的工作小組進行有聲讀物的資源引入,按照學科分類整理有聲讀物資源,簡化操作系統,專業工作小組有針對性地為入庫的每一本有聲圖書設置恰當的關鍵詞,以便讀者從檢索框中迅速而有效地找到需要的有聲讀物。在設置關鍵詞時,要盡量避免使用專業術語作為檢索條件。
在引入有聲讀物資源時,應當遵循“為讀者服務”的基本宗旨,統計本圖書館的借閱數據,引入外借量大、又具有有聲版本的讀物,這樣更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提高有聲讀物的點擊量,把有聲讀物的推廣做到細處。在版權保護方面,應當加強與第三方平臺的合作,可以增添相關鏈接實現版權書籍閱讀,同時,還要加大監管力度,拒絕收納低俗讀物進入有聲資源庫,經常檢驗平臺內的鏈接,及時修復無效鏈接。
3.3 提高用戶體驗
“互聯網+”概念的普及凸顯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使消費市場趨于精細化。研究表明,我國人均閱讀量與其他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傳統書籍的地位正在慢慢降低。有聲閱讀顛覆了用戶的閱讀習慣,打破了閱讀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
針對低齡兒童讀者群體,應當從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方面入手,童話故事類、卡通動漫類的書籍最受他們的喜愛,所以,在推送時,應當注意書籍內容的可讀性和理解性。
學生群體已經具備基本的認知系統和較強的閱讀能力,在為他們推薦有聲讀物時,應根據他們的知識背景和學歷水平推送。
成人群體應當按照不同教育層次和閱讀需求細化推送,可設置年齡選區精準推送。
對于讀者數據庫和借閱數據庫,圖書館可以將針對性的服務做得更具體,更貼近讀者。當用戶登陸到圖書館數字化系統時,能根據用戶在數據庫中的身份信息,借閱書籍的行業、專業、愛好統計數據,主動推送圖書館藏的優秀有聲讀物(讀者可以在系統中選擇是否需要主動推送),還可以由讀者設置訂閱自己喜歡的主題信息,以便系統及時推送,從而為讀者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這樣做,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更好的宣傳效果,提高有聲讀物的借閱量。
3.4 加強跨界合作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推動了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型革命的發展。隨著有聲資源用戶的增多,線上服務已經霸占了多數用戶,這就促使線下圖書館應當及時轉型,從館藏資源渠道和服務內容方面入手進行技術革新,適應智能化時代的發展要求。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積極與優秀的有聲讀物品牌合作,在合作的同時學習和借鑒先進的技術,打造特色的有聲讀物資源。
在“全民閱讀”時代,閱讀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滿足不同讀者的要求,圖書館應當在現有的資源和技術條件下,積極探索有聲讀物資源的發展渠道,為讀者提供多樣化的閱讀方式。
[1]史秋雨.中國有聲讀物研究綜述[J].圖書館論壇,2012,32(4):32-35.
[2]劉潔璇.高校圖書館有聲讀物引進問題研究——以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界,2015,05(16):69-72.
[3]王德銀,李明.圖書館有聲讀物資源建設及其推廣[J].晉圖學刊,2016(5):7-10.
[4]陳琳,唐守利.淺析我國圖書館有聲讀物的利用及建設[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10):39-42.
〔編輯:白潔〕
G255.75
A
10.15913/j.cnki.kjycx.2017.14.113
2095-6835(2017)14-01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