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衛中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嘉興 314036)
集團化辦學模式下物流專業實訓資源建設研究
何衛中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嘉興 314036)
物流業快速發展,物流人才需求急劇增加,物流職業教育迎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然而職業院校物流專業大多開設時間短,普遍存在實訓資源不足,教師實踐指導能力弱,學生實訓操作少等問題,影響了物流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和提升。為應對這些問題,職業院校可基于職教集團平臺,與成員單位開展合作,共同建設“公共實訓中心”、“廠中校”等實訓基地,組建“雙師雙能、校企互通”的師資隊伍,優化以“對接崗位,突出技能”為特色的實訓項目,豐富物流實訓資源,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職教集團;物流專業;實訓資源;開發利用
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把物流業定位于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近年來物流業得到快速發展,人才需求旺盛,但同時存在著物流專業畢業生對口就業率低的怪現象。從麥可思大學生就業調查中發現:我國2012~2015屆物流專業畢業生就業相關度均在47.5%左右,明顯低于各專業總體相關度62%;用人企業對物流專業畢業生評價較低的項目為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學生對教學環節滿意度最低的是實習、實訓。顯然,學生的技能培養效果不理想,這與實訓資源不足有很大關系。實訓資源是指為學生提供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一系列要素,主要包括場所設備、指導人員、實訓項目(內容)等資源[1]。由于行業的特殊性,物流實訓資源建設需要很大的投入,這已經成為許多職業院校發展物流專業的瓶頸。以“共建共享”的理念,基于職教集團平臺,成員單位共同開發與利用物流實訓資源,是突破這一瓶頸的有效途徑。
我國職業院校物流專業經過多年的建設,在實訓基地、師資隊伍、實訓課程開發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目前來看物流專業的實訓資源,還遠不能滿足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1.1 校內外實訓基地相繼建立,但設施設備投資有限,運作效率低
職業院校大多已建專門的物流實訓室,購置專業實訓設備。因專業開設時間短,底子薄弱,學校短期能投入到實訓室建設的資源有限,很多是利用教室改造成實訓室,購置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的倉儲設備,或購買一些仿真的物流操作軟件。以浙江省開設物流專業的29所高職院校為例,現26所學校已建專業實訓室,實訓室建設投入100萬元以下有13所,投入在300萬元以上的僅5所學校;據測算全省物流專業校內生均實訓設備值不足萬元。受實訓室設備數量限制,多數實訓操作要分批進行;加上缺乏激勵機制,學校課余很少開放實訓室,要完成一個實訓項目需花很多課時,限制了課程實訓項目的開展數量。區域內各學校的物流實訓資源存在重復建設,使用上也是“自給自足”,部分設施設備利用率很低。
另一方面,職業院校積極與知名的物流企業開展“一對一”校企合作,成立校外實訓基地。這些基地有現存的物流設施,有些企業投入了先進設備,但單個企業往往因規模或業務量的波動,能穩定提供的實訓崗位有限。同時企業存在顧慮:擔心學生實訓影響物流服務的質量與效率,校外實訓基地大多只提供參觀或少量為期較長的實習,很難定期開展大批學生的技能實訓。
1.2 專兼職師資隊伍初步形成,但實訓師資不足,指導能力弱
“雙師型”教師培養得到職業院校的重視,物流專業教師大多數已取得“雙師型”教師資格,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然而物流專業許多教師是從其他專業轉入或是畢業不久的年輕教師,原本缺乏專業實踐,在下企業鍛煉環節,難以開展實質性頂崗實踐,造成教師自身的物流技能水平低,實踐指導能力弱。實踐指導教師在待遇、職稱的晉升等方面處于弱勢地位,大多不安心于做實踐教師;學校主要以課時來計算教師的工作量,影響了教師課余指導學生實訓的積極性。
職業院校物流專業都成立了兼職師資隊伍,成員主要來自物流行業、企業,有豐富實踐經驗,也有一定的理論素養,是提升學生技能很好的師資力量。但由于兼職教師在企業往往也擔任要職,工作之余投入到實踐教學的精力有限,主要開展一些專家指導、專題講座。部分兼職教師責任心不強,臨時停、調課頻繁,而且兼職教師隊伍很不穩定,給學校的教學組織與管理帶來挑戰。
1.3 實訓項目開發逐步推進,但實訓內容與手段不豐富,實施效果不佳
在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的比重大多提升到50%及以上;專門的實訓配套教材也逐步推出,課程都有明確實訓項目。但受實訓條件限制,實際開展實訓的內容與手段比較單一,不少操作性很強的實訓項目在教室進行,常出現“紙上談兵”、屏幕上觀看“儲運配送”的現象;有很多的實訓項目依賴軟件在電腦上進行模擬操作,學生缺少實際動手操作的機會。物流專業課程實訓內容大多來自現成的教材,當地企業很少參與實訓項目開發,造成技能訓練上與后期頂崗實習不能有效銜接。去合作企業頂崗實習,企業注重工作效率,一般安排固定崗位,實習的內容大多單調重復。
物流專業實訓資源建設投入大,單靠學校,連一些骨干院校也滿足不了基本的實訓要求[2],也難以跟上產業的發展步伐,會造成學生的技能與用人單位需求不匹配。開展分散的“一對一”的校企合作,也往往因企業的性質與規模等原因,無法長期滿足整個專業的實訓。分散辦學已難以適應職業教育對實訓資源的需求;近年來現代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快速發展,為物流實訓資源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職教集團是由多個不同類型的獨立法人,以開展職業教育活動為基本內容,以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發展為目標,所建立的非營利性合作組織,已成為職業教育推進產學合作、產教融合的重要載體[3]。嘉興欣禾職教集團是在嘉興市政府的主導下,由嘉興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成立的區域性職教集團,集團在政府職能部門組成的指導委員會指導下,實行理事會負責制,理事會對重大事件進行決策;下設秘書處,秘書處作為常設機構,處理日常事務;設有職教研究所和12個產學合作委員會等二級機構,成員有2所高職,8所中職,200多家企業,其中物流相關企業60余家。集團的主要工作職責有:人才聯合培養、設施資源共享、師資共培互聘、專業特色共育、科技與社會服務共推、招生就業工作聯動等。集團下設的企業管理專業群產學合作委員會根據物流專業建設需要,建立物流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物流專業依托職教集團,發揮行業、產業集群優勢,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具體組織協調下,成員單位廣泛合作,在共同建設實訓資源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
2.1 建設以“公共實訓中心”、“廠中校”為載體的實訓基地
公共實訓基地,是職教集團成員可以利用的重要實訓資源[4],嘉興市結合物流業發展與學校物流專業建設的需要,建立了公共的物流實訓中心。該項目總投資380余萬元;設有運輸、倉儲與配送、物流信息技術等7個實訓室;自動傳輸系統、立體庫、電子標簽系統、RFID等基本硬件設施與管理軟件較全。物流實訓中心面向職教集團的各學校物流專業學生,開展物流各環節的基本實訓,模擬開展物流業務的操作。各個學校在學期初提出使用物流實訓中心的申請,實訓中心管理人員匯總各學校的申請,進行統籌協調,編制實訓中心各實訓室的使用安排表。學生在實訓中心實訓的管理與指導,由任課教師和實訓中心人員配合承擔[5]。物流實訓中心實行開放式管理,開展物流師考證、技能競賽訓練;也為集團物流企業提供員工上崗、技能提升等培訓。
在職教集團的支持下,學校與順豐速運、蘇寧云商兩大知名企業實現全方位對接,遵循“校外基地教學化”的理念[6],共同規劃建設物流專業的“廠中校”,成立“快遞企業校區”和“連鎖零售企業校區”。將教室建到企業,在企業原有生產設備的基礎上,添置相應的教學儀器設備、組建指導教師隊伍。學校還與中國郵政、德邦物流、沃爾瑪配送中心等集團成員單位建立6個緊密型校外實訓基地。物流專業學生入學初由學校安排參觀校外實訓基地,初步認識物流設備,觀察物流工作現場;第五學期學校統一組織學生到校外基地頂崗實習,學生按照員工標準進行崗前培訓與頂崗實習。
2.2 組建“雙師雙能、校企互通”的實訓師資隊伍
培養技能型人才,需要有較高理論素養與技能水平的指導老師,欣禾職教集團以學校專業教師和物流行業、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為主體,成立物流專業師資庫。師資庫人員有嚴格的準入標準,專任教師要求具有“雙師素質”;企業人員要具有中高級管理技術職務(職稱),并要通過教師理論的培訓與試講的考核。基于職教集團組建的師資隊伍比較穩定,師資實行“校企互通、工教結合”,即專兼職教師在校企間工作與教學相結合或輪流交替,發揮各自作用:(1)提升專任教師實踐指導能力。依托職教集團,學校安排專任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頂崗工作,鍛煉操作技能,學習管理方法。集團鼓勵教師參與企業研發或帶著研究項目下企業,利用企業人力、設備等資源和研發環境開展科研活動。(2)發揮兼職教師實踐指導的優勢。學校每學期提出需要兼職教師來承擔的教學任務,明確教學的要求,由職教集團統計并統籌,向師資庫的人員發布信息,通過雙向選擇,確定承擔教學任務的具體人員。(3)實行“雙導師”指導實踐教學。每門物流專業課程20%的課時由兼職教師來完成;學生崗前綜合實訓、畢業實習等校外實踐教學,每個學生都安排學校教師與校外兼職教師相互協作、共同指導。
2.3 優化以“對接崗位、突出技能”為特色的實訓項目
物流專業依托職教集團,開發以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為原則、注重技能培養和個性化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大實踐教學學時比例至60%。給合嘉興地區物流需要,開設冷鏈物流、農產品物流等特色實訓項目。專業課程安排專兼職教師,緊跟物流業的發展前沿與企業崗位的實際需要,共同開發與職場工作任務相對接的實訓項目,開發物流各環節的基本操作和方案優化實訓項目。
對接崗位開發的實訓項目,依托職教集團去實施,不斷創新實踐教學的方法與手段,提升實訓效果。一是注重團隊合作。按企業完成特定物流任務所需的崗位數,確定團隊人數,學生自行組建團隊,通過合理分工與協作來完成實訓任務,培養學生合作精神與組織協調能力。二是開展方案設計+實操的實訓。模擬企業的物流業務,讓學生根據任務要求與實訓室現有狀況,先設計出方案,然后按自己的方案去實施操作,完成相應任務,檢驗方案的合理性;通過設計、操作、調整方案再操作的實訓過程,提升學生規劃設計、成本控制、操作技能等綜合能力。三是嘗試小班化課程聯合實訓。同一學期開設的物流專業課程,同一時間段在物流實訓中心開展實訓,學生按課程分成若干個小班,分別到不同實訓室開展各門課程的實訓;每個小班學生輪流在相應實訓室完成不同課程的實訓。小班化課程聯合實訓同時利用了各實訓室,減少學生等待時間,增加操作機會。
依托欣禾職教集團,開展物流實訓資源建設,有效緩解了單個學校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也避免重復建設的弊端;豐富且緊密合作的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的實訓提供真實的工作場景與良好的實訓設施;充分發揮專兼職教師各自優勢,開展形式多樣的生產性實踐教學。近兩年學校學生的技能水平明顯提升,競賽成績不斷提高,在省級技能大賽上連續取得了一等獎,畢業生就業相關度由2013屆42%提高到2016屆的63%。但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不足:中高職實訓項目雷同,頂崗實習集中在物流企業,且以一線操作崗位為主,實習后留下來工作的學生很少。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對策,提升物流實訓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效益。
3.1 加大政府支持與行業指導
加大公共物流實訓基地的投入,緊跟物流業發展前沿,開發公共物流實訓資源,不斷更新設施,統籌協調區域內各個學校物流實訓室的建設。增加職業教育專項資金,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通過金融、稅收等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投身職業教育,按照接受學生開展實訓的情況給予企業補貼;加強輿論宣傳,設立專門支持職業教育的獎項,給予榮譽稱號和物質獎勵。
成立物流行業指導委員會,結合區域物流行業的發展需求,指導地區職業院校物流專業發展定位與人才培養的層次。拓寬服務面,除物流企業外,也可面向先進制造企業、大型流通企業、現代農業、外貿等企業的物流管理崗位;服務范圍擴大,依托職教集團,學生實訓的崗位可進一步拓展。強化物流行業協會的組織管理和協調職能,使其成為連接學校、企業和政府的橋梁,推進行業標準制定,開展技能鑒定與企業資質評定,發揮行業協會對職業教育的指導作用,推進校企合作。
3.2 創新運作機制與合作模式
利用集團優勢,開展專業群對接產業(崗位)群,將校企之間“一對一”的合作,提升到“N對N”合作。一個企業可能接受不了整個物流專業的實習學生,但可能也需要財務、營銷等專業的學生,以集團為紐帶,通過“集群對接”,拓展合作面,同時解決多個專業實習的問題,減少協商的成本,提高合作效益。職教集團要建立考評激勵機制,以外樹形象,內增活力,取得社會與政府支持,提升社會影響力,吸引更多優秀企業加入集團,推進集團自身不斷發展。
推進物流人才校企聯合培養。企業參與實踐教學,主要是為了得到一批能夠滿足企業的畢業生;對院校來說,合作的目的是利用企業為學生實訓提供的資源與崗位,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訂單式、學徒制等模式的人才聯合培養充分保護與體現各成員的核心利益,實現共贏的局面。深化集團成員合作層次,以資產組合為紐帶,院校物流專業與企業合作,探索搭建“廠中校、校中廠”合作平臺,共建共享產學研共同體合作載體,發揮物流資源產、學、研等多種功能,實現資源的綜合效益。
3.3 統籌與共享院校實訓資源
職教集團內各院校明確辦學定位,突出專業特色,在物流實訓室建設上統籌協調,分工合作,避免重復建設。兄弟學校可通過協議或采取股份等的形式,共同購買一些大型設備以供教學之用;在使用過程中通過相互協商,進行合理安排,促進實訓資源共享,如叉車訓練、立體庫操作等,需要的場地與設備投入都較大,學校間可以嘗試共建共享。制定實訓室開放管理辦法,設立開放專項基金,制定激勵機制,編制合理的實訓室開放方案,課外開展實踐性強的實訓、競賽訓練、企業員工技能培訓與鑒定,提升實訓室開放效果與利用效率。
中高職學校明確相應培養層次,中職學校主要培養有技能的物流操作員工,高職學校以培養高技能高素質的管理技術人才為主,中高職學校應依據培養目標不同開展針對性的實訓資源建設與實習崗位選擇。以職教集團為依托,中高職學校間加強交流、注重銜接,按區域物流業發展要求的職業知識、技能標準,整體設計中高職人才一體化培養方案[7]。統籌編排實踐教學,梯次設定技能目標,分步開展實訓,促進中高職學生技能水平的相互融合,遞進式發展。
[1] 楊平,楊黎星.試論高職實訓基地的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2(29):160-162.
[2]余名憲.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以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物流技術,2014(5):490-492.
[3] 胡堅達,王孝坤.職業教育集團化體制改革路徑探索[J].教學研究,2013(1):154-158.
[4] 南海,龔孟偉.我國職業教育實訓資源開發與共享機制建立的政策建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7):21-23.
[5] 朱芹,何優選.適合地方高校的實驗室開放模式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11):257-259.
[6] 劉桂林,等.集團化辦學條件下的“廠中校”建設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2(5):42-45.
[7] 巢新冬.集團化辦學條件下中高職教育交融式銜接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4(30):11-1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Professional Training Resources under the Mode of Collectivization
HE Weizhong (Jiax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Jiaxing 314036,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logistics personnel,logistics vocational education ushered in a historic opportunity period. In fact,themost of the logistics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open for a short term,lack of training resources,teachers'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training the students are weak,fewstudents'training operations and other issues,thoseimpact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logistics major students onoccupied skill.Toaddressproblems,vocationalcollegescan rely on platform ofvocationaleducation and cooperated with the members of unit,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public training center”and“factories into school”training foundations,to build the team of teachers who are“professional andvocational,and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to optimize“docking positions,and outstanding skills”as characteristictraining project,in order tocorporat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ogistics resources,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raining of logistics personnel.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logisticsspecialty; training resources;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G712
A
1002-3100(2017)08-0145-03
2017-05-25
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實驗室項目,項目編號:YB201612;嘉興職業技術學院課題項目,項目編號:jzyy201509。作者簡介:何衛中(1973-),男,浙江海鹽人,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實驗師,經濟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