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張玉芹 張文哲 圖_王澤淼
吹響供電所轉型集結號
文_本刊記者 張玉芹 張文哲 圖_王澤淼
遠處蔚藍天空下,涌動著金色的麥浪。6月1日,記者從新鄉市區驅車趕往輝縣市薄壁供電所。道路兩旁金色的麥田等待著收割回倉,收割機“轟轟”駛過,漫天塵土飛揚。顧不得等塵土散去,附近的農民趕緊打開機倉,飽滿的麥粒順勢紛紛跳進了口袋。曾經歷時一個月有余的收麥季,現如今已縮短到不足一周。
黨中央1號文件連續14年聚焦“三農”工作,給農業農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黨中央提出的“持續提高農業競爭力和綠色發展能力,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新要求,成為新農村發展的風向標,同樣也給供電服務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面對挑戰和機遇,省電力公司持續推進農電變革發展,促進農村供電服務與城市接軌,更好地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6月中旬,一項與全省所有鄉鎮供電所息息相關﹑惠及全省城鄉用電客戶的新決策落地——《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推進“全能型”供電所建設實施方案》印發,吹響了中原地區供電所深度轉型的集結號。
河南是農業大省,小麥是主要農作物。前些年的麥收時節,除了農民忙,也是基層供電所最忙碌的時候。所有供電所員工全員無休在崗,為打麥機安裝臨時電源﹑交代安全用電注意事項等。用薄壁供電所員工丁新偉的話說,就是“跑斷了腿,磨破了嘴,操碎了心”。
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供電服務也必須轉變。“現在服務‘三夏’,我們在加強服務的同時,主要排查設備隱患﹑安裝警示標志,避免大型機械誤碰電力設施造成人身傷害。”丁新偉說。
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眾多扎根基層的鄉鎮供電所。作為電網企業營銷業務執行的最小單元,供電所也是直面市場﹑服務“三農”的最前線。農村與農業出現的新變化﹑新需求,對鄉鎮供電服務提出了新要求。打造具有更高服務水平的鄉鎮供電所勢在必行。
近幾年,省電力公司先后開展了標準化示范供電所創建﹑新農村電氣化縣創建﹑星級供電所創建等系列項目,電網升級改造﹑低電壓專項治理﹑臺區綜合治理等工程亦緊鑼密鼓進行。這一系列創新變革,均致力于探索﹑支撐規范﹑高效﹑完善的服務模式,更好地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變革是必須的。只有變革,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才能提升我們的服務能力和發展能力。”輝縣市薄壁供電所所長陳飛在創建五星級供電所工作會議上說。他們去年通過了“四星級供電所”驗收,今年將迎來國家電網公司“五星級供電所”驗收。

新鄉縣朗公廟供電所為大介山村架設輸電線路
與陳飛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衛輝市唐莊供電所所長李予珍。“經過不斷提升,供電所管理日益規范化﹑專業化,但在日常工作中,老百姓認定的是‘國家電網’標志,而不是你從事的專業,再加上光伏發電﹑充電樁安裝等新型業務的推廣,便會產生沒問對人﹑或者回答不夠權威等問題,導致首問負責制不能很好地落實。”李予珍說。
不僅如此,目前河南仍處于經濟深度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新農村對電力服務的需求﹑用電方式的多樣化發展,對鄉鎮供電所的發展方式﹑管理理念﹑服務模式等將帶來全方位的深刻影響。加快建立智能﹑便捷﹑精準﹑高效的供電服務體系,是鄉鎮供電所面臨的緊迫任務。
市場需求催生服務變革。2017年年初,國家電網公司系統一場涉及最基層供電所的創新工作拉開大幕——為推進優質供電服務,把“最后一公里”變為“服務零距離”,國家電網公司連續下發4個文件,要求依托信息技術應用,推進營配業務末端融合,建立網格化供電服務模式,優化班組設置,培養復合型員工,支撐新型業務推廣,構建快速響應的服務前端,建設業務協同運行﹑人員一專多能﹑服務一次到位的“全能型”鄉鎮供電所。
按照國家電網公司部署,結合河南實際,經過反復研究論證,省電力公司6月中旬印發“推進‘全能型’供電所建設實施方案”,對如何在中原地區建設“全能型”供電所給出了具體行動指南和時間表。
根據方案,“全能型”供電所建設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即開展供電所優化設置及供電所內部班組﹑崗位重組,建立綜合柜員制,建立臺區客戶代表制,因地制宜開展新型業務。公司系統年內將完成供電所及其班組優化調整工作,推行營業廳綜合柜員制﹑低壓營配融合的“臺區客戶代表制”。
開展供電所優化設置及供電所內部班組﹑崗位重組,是指按照“全能型”供電所標準要求,重新修訂供電所職責,優化重組供電所班組及崗位,按照“一所一策”原則制訂供電所優化設置方案,7月底前完成供電所及其班組﹑崗位設置和人員配置等優化調整工作。
建立綜合柜員制,就是完善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內部協調溝通機制,撤銷營業廳分設的各窗口崗位,設立具備“全能型”服務能力的綜合柜員窗口,負責營業廳承擔的業務咨詢﹑受理﹑查詢﹑繳費﹑用電信息采集﹑運維,費控系統操作等全部業務,實現“一站式”服務。10月底前,實現供電所綜合柜員制全覆蓋。
建立臺區客戶代表制,是要在配電營業班選拔若干營配業務熟練的優秀人才作為臺區客戶代表,每個臺區客戶代表原則上服務5~15個固定臺區,實行定期輪換,負責臺區低壓設備管理﹑臺區運維﹑營銷管理和客戶服務等工作,并承擔責任臺區的有關考核指標。
因地制宜開展新型業務,主要是開拓電能替代市場,支撐國網電商業務發展,開展電動汽車充換電業務及承接光伏等分布式電源﹑微電網運維(代維)業務。
在時間節點上,方案劃定6月20日至30日為試點建設期,7月1日至8月31日為試點運行期,9月1日至10月31日為建設推廣期,11月1日至12月15日為考評總結期。為保障“全能型”供電所創建工作扎實有序推進,方案要求加快供電所“一專多能”復合型員工培養,采用集中培訓與崗位培訓﹑技能比武﹑實操訓練相結合等方式,開展業務﹑技能培訓;開展供電所基礎設施治理,在完成供電所優化設置及班組﹑人員調整的基礎上,開展供電所基礎設施專項摸底排查,8月底編制完成供電所基礎設施綜合治理計劃,逐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滿足供電所生產辦公需要。
從方案中可以看出,融合更緊密﹑業務更多樣﹑管理更科學﹑服務更高效﹑職能更豐富,成為“全能型”供電所的最大特色。同時,臺區客戶代表制﹑營業廳綜合柜員制等新制度的實施,也將改變供電所目前的人員設置和運行模式,使得服務方法更有效﹑服務響應更及時﹑服務手段更便捷,創造更大的服務效益。
不難想象,隨之而來的將是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對供電所人員﹑管理﹑服務進行監督和規范,這個過程是磨練也是成長,是融合也是蝶變。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