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張 靜 閆銀超
擱不下的情懷
——洛陽供電公司電表“博物館”紀略
文/圖_張 靜 閆銀超

58歲“高齡”的國產電表

1996年美國生產的關口表
“近30年和電表打交道,對它們很有感情,電表‘博物館’也可以說是我們這些電網人的情感結晶?!笨粗姳碚箯d中大大小小的電表,程書波這個老電力人的語調一下子輕了許多,像是在看著自己的孩子。程書波是洛陽供電公司的一名員工,自1985年參加工作至今一直在洛陽公司計量部門工作。他說:“這些電表大多由電力系統職工無償捐贈,正是因為洛陽計量老員工對各個歷史時期的電表和圖片的有心收藏,成就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電表‘博物館’的模樣?!?/p>
洛陽供電公司計量中心電表展示廳屬省內首家,廳內分4個展區,收藏有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的中外電表70余塊﹑老電表照片20余幅。
程書波介紹,展廳陳列的電表大多由電力系統職工無償捐贈,老電表照片則全部由他拍攝,這些電表實物和照片分布在感應式﹑機電式﹑電子式和智能式4個展區,展示了中外電表更新換代發展的4個階段。
據他介紹,感應式電表是電表發展的第一階段,這種電表從20世紀30年代一直使用到20世紀90年代,是最早的電表類型,其原理是利用電磁感應推動內部齒輪運轉,進而驅動計度器,準確度低;而后的機電式電表,使用于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這種電表雖然精準度提高了不少,但功能較為單一;到了電子式電表階段時,電表的功能增多,準確度大幅提高,而且啟動電流小,缺點是壽命短,且維修復雜;第四階段的智能式電表出現于近幾年,目前在洛陽公司的直供用戶中得到普及,這種電表的優點是可以無線發射數據,供電部門能夠實現遠程抄表﹑實時監控,居民則可以通過電腦﹑手機,足不出戶為電表充值。

參觀者在電表“博物館”了解電表發展歷史
展廳內年頭最久的電表是陳列在感應式展區的一款,這塊電表周身黑色,表面正上方覆蓋一層透明玻璃,透過玻璃能夠清晰看到,這塊電表容量為50安培,生產商是當時的“公私合營上海和成電器廠”,生產日期為1959年10月,至今已58歲“高齡”。
“那個年代,普通家庭用電量很小,最多也就是個燈泡,沒啥家用電器,家用電表容量也小,一般也就是2到5安培,這個‘老家伙’估計是很多戶公用的電表?!背虝ㄐχf。
在展廳的電子式展示區內,一個呈圓筒狀﹑體積比普通電表大兩三倍﹑身披透明外殼的“大家伙”格外顯眼。
程書波說,這塊電表名叫“關口表”,生產于1996年,從美國進口而來,“關口表”又稱總表,以前洛陽地區從省里購買的電量,全市的用電量全靠它記錄,但受限于當時的集成電路技術,雖是美國造,但它的體積依然很大。
除了“美國貨”,展廳內還陳列有1975年三菱公司生產的單行電度表﹑1983年歐洲生產的單相電度表﹑1986年日本生產的交流三相三線無功電力表等。
“不管是進口的還是國產的,這些老電表保存下來的很少,很珍貴。”程書波說,過去,電表更新換代后,電力部門都要進行回收﹑銷毀,只有少量的電表會留存,但時間長了,加上單位數次“搬家”,很多電表都遺失了,只留下了影像資料,展廳內的照片,就是他在1999年左右拍攝的。
程書波說,最幸運的是這些保存下來的照片,最遺憾的也是這些照片上的電表。每有新電表“上崗”,計量部門得先進行校驗﹑加封,之后才能給用戶安裝,碰上個少見的電表,都會拆開研究一番,“那感覺就像是送孩子去參軍”。1999年之前,程書波還住在老房子里,當時他在家里專門騰出了一個屋子存放自己工作中收藏的電表,為這事妻子沒少跟他生氣。后來搬進了新房子,實在不能再把這些東西搬過去,就借朋友的數碼相機給它們都拍了照。講到這些,依然能感受到程書波萬般的不舍和無奈。
“2014年3月,單位騰出了一個倉庫專門擺放這些老電表,終于給我這些‘老伙計’找到了一個真正的家。”程書波說,“即便是將來退休了,也可以隨時過來看看,回味一下年輕時的往事?!?/p>
其他同事對博物館藏品也有貢獻,宋紅和電表打了半輩子交道,即將在計量崗位退休?!巴鈬姳砝锩媪辆ЬУ脑骷芷?!”年輕時的宋紅和所有愛美的女孩子一樣,被洋電表呈現出的“美”所吸引,她沒想到自己因此保存下的電表,成為日后見證電表變遷史的珍貴寶藏。
洛陽供電公司計量中心副主任王長旭介紹,電表展示廳成立3年來,不斷有市民和高校相關專業學生前來參觀。這里已經成為洛陽電力與社會公眾溝通交流的窗口,增加了百姓對電能計量的透明度﹑公正性的認知度。同時,也為廣大市民,以及我們電力人留下一份獨特的記憶,它們都是我們工作中最容易接觸的,是“老伙計”。
王長旭說,如今,洛陽供電公司正面向社會征集老電表,希望能夠有更多珍貴的老電表入駐電表“博物館”。
(作者單位:洛陽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