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樺,胡 椿,楊緒東
(1.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武漢 430079;2.大理大學,云南大理 671003)
水污染治理工程管理體制與機制研究
——以洱海流域污染源治理工程為例
葉 樺1,胡 椿2,楊緒東1
(1.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武漢 430079;2.大理大學,云南大理 671003)
洱海是我國保護得較好的湖泊之一,但隨著人口的增長,旅游業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洱海保護的難度越來越大。從“十一五”以來,一大批洱海流域污染源治理工程相繼實施,但在工程管理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在從管理體制機制、工程建設、工程運行管理三個方面查找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水污染治理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工程管理長效機制的一些對策建議。
洱海流域;污染源治理工程;管理體制;管理機制
隨著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工業化、城鎮化的速度加快,生態環境的惡化,水資源緊缺和水污染問題日益凸顯。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關注水污染問題,建立了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的機構,逐步出臺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實施了一系列水資源管理和水污染治理辦法,并建設了大量的污染源治理工程和水生態保護工程,但總體治理效果不夠顯著,部分河流和湖泊的水質仍趨于惡化。究其原因,固然有水污染治理的力度速度落后于水污染程度速度的因素,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水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健全,相關配套設施不夠完善,使水污染治理工程效益不高,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國內外流域水環境治理經驗證明,系統的水污染治理工程,是水污染防治的最有效工具和必不可少的途徑,而要充分發揮生態工程的作用,科學、系統、高效的管理是重要基礎和保障〔1〕。因此,必須盡快建立和完善水污染治理工程的長效管理體制與機制,對工程的投資、建設、運營、監測進行全面、系統、綜合的管理,以全面提高工程的生態效益。
洱海流域位于我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具有供水、灌溉、漁業、航運、旅游等七大功能,是大理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重要核心資源,洱海也是全國城市近郊保護最好的湖泊之一。近年來,隨著洱海流域人口的快速增長、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洱海面臨巨大的水污染壓力,水質正處于向富營養初期發展的階段,水污染治理任務異常艱巨。以洱海流域為例,研究水環境保護工程(重點是污染源治理工程)的長效管理體制與機制,制定具體管理措施,提升工程管理效率,具有典型意義。
洱海于1996年、2003年爆發過兩次大面積藍藻,從第一次藍藻爆發開始,大理州政府便開展了大量的洱海流域水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工作。經過長期努力,洱海保護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2006年以后,洱海水質總體穩定保持在Ⅲ類,超過50%的月份達到Ⅱ類〔2〕。2017年1至5月洱海全湖水質綜合類別均為Ⅱ類,6月、7月為Ⅲ類。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在國家相關部門、云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理州政府的積極努力下,洱海流域建設完成了大量水污染治理工程?!笆晃濉逼陂g,大理州以城鎮、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和主要入湖河流水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累計投入資金達17.11億元,實施了工程建設項目29項;2011年,洱海被國家納入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十二五”期間,實施流域污染源系統控制、入湖河流水污染治理與清水產流機制修復、湖泊水體生態環境改善、流域環境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四大類20項工程49項子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3.7億元〔3〕;“十三五”(2016年至2020年)規劃投入資金約264億元,將重點實施“六大工程”完成洱海保護工程性項目建設。大理州還全面啟動了以“2333”行動計劃為重點的洱海保護治理工作,用3年時間,投入30億元,著力實施“兩百個村兩污治理、三萬畝濕地建設、億方清水入湖”三大類重點工程〔3〕。
從工程投資、建設、運行、管理的不同特點考慮,本文將洱海流域的“污染源治理工程”大致分為以下三大類:污水處理與管網建設工程、垃圾收集與處理工程、濕地與生態農業和生態修復工程。本文通過對洱海流域“十一五”和“十二五”的重點“污染源治理工程”和相關管理部門進行實地調查,認為上述工程在洱海流域的水污染治理中發揮了重要功能,為洱海保護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但是在工程管理中,特別是工程的運行管理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多頭管理協同性不強,存在管理盲區
目前,洱海流域水環境保護與水污染防治工作由大理州人民政府實行統一領導,近年來相繼成立了大理州洱海保護治理工作組、洱海流域保護局,并明確其具體的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領導職能。2017年,為加強對洱海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的集中領導,大理州人民政府成立了“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指揮部”,全面領導和協調洱海流域的保護工作。但洱海流域的生態環境工程因為資金來源不同,時間跨度大,加上工程項目數量、種類多,工程分屬不同部門管理,部門之間協同性不強,有的工程存在管理盲區,沒有形成完整的水污染治理工程管理體系。
目前洱海流域的“污染源治理工程”大致分屬大理州的8個部門管理:大理州環保局主管全州工業點源污染控制工程;大理州發改委主要負責洱海流域建設項目的立項管理;財政局主要進行建設項目的資金管理;農業局主管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水利局主管轄區入湖河流污染控制工程;林業局主管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和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建設局主管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工程建設,以及垃圾處理工程(垃圾的收集管理則又由城管局負責);經貿委負責管理流域內企業的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
在8個部門協同管理的同時,各個部門又縱向按照州、市(縣)、鄉鎮、村進行分級管理,形成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管理體系。但是,部門間橫向溝通較少,有的部門工程專業管理水平不高;洱海流域保護局、洱海投資公司尚未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部分工程的建設與運營主體不夠明確,出現了管理錯位或管理缺位現象。不同部門對污染源治理工程的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標準化程度不夠高。因此,必須盡快建立標準化、專業化的投資管理體制,對污染源治理工程的投資、建設,特別是運行進行全面系統管理。
2.監管法規和制度體系不夠完善
一是水污染防治規劃沒有超前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大理州非常注重洱海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規劃,但是較早時期的城鎮建設規劃考慮水環境保護不夠,特別是缺乏鄉村建設規劃和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規劃的執行力度也不夠。最近五至十年,環洱海的城鎮化速度發展迅速,農家餐飲、客棧爆發式增長,許多農家餐飲污水處理設施不到位,城鎮污水集中收集管網建設落后,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未達到應有的要求。以上種種問題在最近幾年,成為洱海污染的一個極大隱患。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水污染防治規劃滯后于城鄉發展規劃,水污染治理落后于污染的產生,水環境的保護常常處于事后補救狀態。雖然2017年大理州也開始進行“多規合一”工作,但遺留問題很多,解決起來困難和問題不少。另外,體現規劃法律權威性的長效機制也還不夠健全,還應提升規劃的執行力度,用規劃來引領和規范城鄉建設發展。
二是監督及考核機制還不夠完善。在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設中,對工程的質量監督專業性還不夠高,監督機制還不夠完善,嚴格的工程驗收制度也不夠完善;對工程建成后的運行管理重視不夠、投入不夠,缺乏對工程運行的嚴格監管,對工程的效果和生態效益尚沒有完整的評估體系和評價辦法。
由于項目具體實施單位眾多,部分項目的實施單位既是投資建設的“甲方”,又是項目建設的“乙方”,還是工程建設的“監理方”,工程驗收的“專家方”,工程建設管理不夠科學規范,各個環節中的職能部門責任不夠明確清晰,容易導致管理混亂,質量難以保證。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由于監督機制不夠健全,部分工程建設質量難以保證,個別工程項目建成后長期沒有驗收移交投入使用。在工程運行管理中,還缺乏系統監督機制,工程的運行效果不夠理想。
1.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建設資金嚴重不足
“十一五”期間,在洱海流域水污染治理方面共完成28個項目建設,共投入資金13.29億元,其中國家投入2.43億元,省級財政到位資金1.32億元,州市縣配套資金5.90億元,自籌資金3.64億元。根據《云南洱海綠色流域建設與水污染防治規劃》,2010年至2030年將實施四大類14大工程,規劃總投資需要42.36億元,其中近期(2010年至2015年)總投資為19.74億元,中期(2016年至2020年)11.25億元,遠期(2021年至2030年)11.37億元。2015年共計劃實施61個項目,總投資約需要49.13億元,其中約33%資金來源為中央專項湖泊試點資金,地方投入占67%,大約需要329 661萬元。對于財政資金有限的大理州來說,這是一筆龐大的開支,工程建設和運行資金缺口巨大。
2.部分工程建設質量不高
很多基層工程管理單位缺乏專業的金融、環保、工程管理人才,使部分項目的投資、建設、管理過程中的專業化程度不高。如投資過程中的資金管理不夠專業,缺乏籌資手段,資金效率不高;工程建設過程中,缺乏專業水平較高的工程技術和監理人員,致使部分工程建設水平不高,質量難以保證。
3.部分工程的配套設施建設不到位
一是污水收集管網建設不完備。污水集中處理的收集管網覆蓋有限,特別是鄉鎮和村落的污水管網更是建設滯后,大量污水并沒有進入集中污水處理設施,而有的排放污水濃度不夠,使污水處理設施難以發揮作用。如“百村村落污水處理系統”,作用發揮較小。
二是一些家庭旅店、餐館、洗浴店發展迅速,游客激增但缺乏相應的污水處理設施。部分家庭式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和村落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能力較低,處理后的排放標準較低。
三是濕地治污效果有待提高。濕地等生態修復工程的生態效果如何,是否會造成二次污染,此類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濕地的建設面積、建設標準、建設規模,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都還需要深入研究,需要進行最優方案選擇。
1.對工程運行重視不夠,缺乏專項運行經費
大量的新建項目需要資金,而大量的已經建成的生態工程運行也需要資金。隨著“十一五”和“十二五”大量水污染防治工程的建成,工程運行、維護、管理資金需求巨大。污水處理廠運行,垃圾的清運、處理,濕地等生態修復工程的征地、維護等,都需要大量的運行管理資金,隨著“十二五”規劃工程建設的大量竣工,其工程運行管理的資金缺口更是巨大。
中央財政在洱海流域水環境保護的投入有限,而且多是工程建設方面的投入,少有工程運行的投入;大理州地方財政收入不高,也不可能有大量資金投入;缺乏具有規模的環保資本化運營平臺,環保融資能力較弱,融資手段比較單一;由于環保工程項目大多無利或者微利,吸引市場化資金投入難度大,資金籌集機制還不夠健全;尚缺少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缺乏工程專項運行基金。
2.部分設施運轉率不高,污染治理效果難以保證
水污染治理設施的運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作為支撐,還需要一定的配套設施和基礎條件,否則都會導致設備不能正常運轉,不能達到污染源治理的目的。在已建成的水污染治理設施中,由于經費不足,或缺乏配套管網建設,雨污沒有有效分流,導致污水濃度不夠,部分企業和一些村落的污水處理設施運轉率不高;由于設施的管理比較復雜,一些村鎮和企業從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不高,設施缺乏長期有效的維護,使污水處理效果不佳;部分人工濕地和部分生態農業項目,缺乏維護或維護不科學,在運行中又產生二次污染。
3.工程運行管理市場化、專業化程度還須提高
生態工程是專業化程度非常高的工程,如果分散單獨運營管理,成本高,缺乏規模效益。部分環保工程,特別是村鎮一級的生態工程,由于缺乏一支專業化的生態工程技術指導、技術服務和技術管理專業隊伍,無法達到運行管理專業化要求。工程運行管理市場化是大勢所趨,但是在這方面的努力還很不夠。因此,必須進一步推進運營管理市場化,對不同類型的生態工程進行分類管理,提高其市場化、專業化水平。
4.監督檢查力度不夠,缺乏系統監管
近年來,雖然環保部門加大了對污染治理工程運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但由于監管工作量大,環保部門專業監管人力、物力、財力都不夠,還沒有形成對污染治理設施經?;膹娪辛ΡO督管理。一些排污單位有檢查時設施正常運轉,檢查結束后,設施就停止運行。監督工具、手段、力度和方法都需要進一步提升。
洱海流域污染源治理工程長效管理體制的建設目標是:構建政府管理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集中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資產管理與工程項目管理相結合,網格化行政管理與技術專業化管理相結合,工程投融資管理、建設管理、運行管理、風險管理和效益管理統籌協調配套的洱海流域生態環境工程系統管理體系。建立和完善工程管理的長效運行機制,提高生態環境工程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最終實現洱海水污染的治理和水生態的有效保護。
洱海流域污染源治理工程管理體制的建設思路為:理順洱海流域生態環境工程管理體制,加大集中管理統籌力度,提高管理專業化水平,建立健全洱海流域一體化管理與單元管理相結合的水生態保護綜合管理體制〔4〕;在加強州政府對流域水資源統籌、水污染防治的統一領導的同時,明確由“洱海流域保護局”具體行使洱海流域生態保護的管理職能;建立流域上下游、洱源縣與大理市,流域縣市與州級相關行政部門,流域水生態管理各個部門之間的協商協調平臺和協調運行機制。
構建以“科層型”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體制機制為核心,“市場型”水污染防治體制機制為手段,“網絡型”水污染防治體制機制為補充的管理體系。形成監管有力、權責分明,流域管理與行政管理相結合,集中管理與部門協作和區域協調相結合的水生態保護的體制和機制。在生態環境工程管理體制中,構建政府引導、監督、搭建平臺,投資主體多元、投資形式多樣的環境工程投融資體系;在工程運行管理中,進行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提高工程運行效率;對工程的投融資、工程建設、工程運行、工程風險控制、工程效益評價全過程進行科學管理;對不同工程實施分類專業管理,制定管理細則,通過多種方式,匯聚各方力量、引導群眾廣泛參與,形成洱海流域生態環境工程長效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全面提升洱海流域各種生態環境工程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提高洱海流域污染源治理工程的生態效益,應該對工程的部分管理部門和其職能進行調整,建立系統、科學的管理體系,對工程的投資、建設、運行、監督、評估等進行全面、系統、精細的管理。管理機構的大致框架如圖1。

圖1 洱海流域生態環境工程管理組織結構圖
在以上管理部門的職能定位方面,重點突出以下幾個部門的職能。
1.提升“洱海流域保護局”的層級并賦予其更高權責
目前,大理州的“洱海保護七大行動指揮部”的職能,從建立長效機制來講,應該就是“洱海流域保護局”(以下簡稱“流域局”)的職能。應該定位于規劃、領導、協調、監控。其在流域水污染控制方面,應該有絕對的領導權;應組織、領導、協調大理市、洱源縣的相關部門,共同完成對流域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態的保護工作。
財政資金、發改委的生態工程資金,應該由“流域局”監管,但資金的運作不應該屬于“流域局”。它應該是財政資金管理的“甲方”?!傲饔蚓帧睉笇Р⒓s束規劃局,讓所有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都要服從環保的要求。“流域局”還應該對生態環境工程進行評估、驗收,對生態環境工程運行效果進行評估。
2.建設州一級的洱海投資生態工程投融資平臺
投資公司是資本運作的平臺。建設州一級的洱海流域水環境保護投融資平臺,使之成為洱海流域生態環境工程的財政資金管理、資本運作、投資管理、對外合作的市場化運作平臺。一方面,以投資公司為平臺,通過綠色貸款、生態工程建設管理基金、生態保護債券、發行生態公司股票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另一方面,可通過參股、控股生態環境公司,BOT、PPP等多種項目合作方式,對生態工程進行資本運營和投資管理,實現洱海流域水污染的市場化治理。
從洱海流域保護局的角度來看,它是財政資金的運營方,是財政資金的“乙方”;但是投資公司又是建設項目公司的“甲方”。
3.設立專業化的生態環境工程管理公司
雖然部分污染源治理工程可以委托專業公司進行運行管理,但洱海流域的污染源治理工程種類繁多,特點各不相同,且運行經費缺少,為了實現流域污染源治理工程的長期、高效,成本可控運行,就必須依靠本地人力資源??梢钥紤]由洱海投資公司全資或參股的工程運行管理公司,全面提升工程的管理水平,提高工程的生態效益。設立專業化的環保工程運行公司,如污水處理管理公司、濕地管理公司等。
4.強化環保局的監管職能,提升監管水平
強化環保局對洱海流域生態工程的全面監督、執法,對工程投資、規劃、建設和運行進行專業監督管理。設立工程建設監理隊伍和監理機制,并建立工程運行的質量檢查監管的專業隊伍,對水污染治理工程的效果進行長期持續的檢查,對工程的水污染治理效果進行嚴格評估。
在科學、先進的生態工程管理體制的基礎上,還應該有對生態工程從規劃—投資—建設—運行各環節進行系統、規范管理,構建完善的工程管理機制。
應將洱海保護作為洱海流域城鄉建設和發展的一項硬性約束條件,將其理念和約束條件融入到城鄉發展和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中,使環保規劃與其他各種發展、建設規劃融為一體。建立一個“洱海保護至上”的“從規劃源頭管起”的長效管理機制,使“洱海保護”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制性約束條件。并加強監管,提高規劃的法律約束力度。
為解決工程建設和運行經費不足的問題,首先要爭取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入,既包括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各部門項目等各種經費投入,其次也要在地方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建立持續穩定的地方財政投入機制;同時發揮洱海投資公司的融資平臺作用,通過商業銀行貸款、國際金融組織低息貸款等,利用金融市場籌集工程建設和運行資金;完善水資源收費等相關資源的運營機制,以解決工程建設運行經費的不足,設立洱海流域生態工程運行基金;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研發洱海流域生態保險新產品,試行洱海流域環境保護債券,培育環保類公司上市,積極利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
從工程規劃、設計、立項開始,進行科學管理,建立工程規劃設計立項的科學化管理機制;在投資過程中,通過投融資平臺,實現工程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對不同投資進行分類管理;在建設過程中,實行專業監理制度,對工程建設進行全過程的質量管理〔5〕;在工程的驗收和移交過程中,建立嚴格的第三方工程驗收與移交機制。污水源治理工程的驗收與移交是工程從建設階段到運行管理階段的重要環節。工程建設是否符合規劃、達到質量要求,是否能夠在后續的運行中發揮工程的生態效益,驗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監管手段。必須由第三方對工程質量進行嚴格評估,達到要求的工程才能移交給相關運行管理單位;不達標工程,堅決不能通過驗收,并要追究相關建設單位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工程的建設質量。
污水源治理工程的專業性很強,無論是工程的建設階段還是運行階段,都需要大量技術管理人員。因此,要實現洱海流域生態工程的長效運行管理,必須要有本土的高水平專業管理公司,成立相關工程監理公司和工程運行管理的專業公司,構建工程專業管理、服務體系。對較分散的污染源治理工程,可以采用屬地化運行管理模式,對相關管理工程進行業務指導和人員培訓;對比較集中的工程,可采用專業運行管理公司統一管理的模式。
明確地下污水管網建設與維護主體及職責,對城鄉居民、工礦企業,主干和局域管網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建設;對污水處理廠、有旅游價值的人工濕地,可吸引社會資金,采用“BOT、特許經營、委托經營、PPP”等多種方式投資、建設;對部分專業性強的工程項目,還可以委托第三方專業管理公司運行和管理〔6〕。地方公司、機構和個人的工程運行管理與專業化社會運行管理相結合。
建立洱海流域生態工程集中管理的信息系統,實時反映工程運行情況〔7〕。建立以州、市(縣)環保局為主體的工程運行管理體制和機制,擴大監管隊伍,培育更多監管專業人才;進一步完善洱海流域生態保護和環境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規,制定各種不同污水源防治工程的管理細則,具體如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細則,人工濕地管理條例,垃圾收集與管理辦法等,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使網格化管理進一步精細化、長效化;建立各類工程運行質量考核評估指標體系,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對工程的運行質量進行全面監督管理。
網格化管理辦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辦法,可以提高各種政策、規劃的執行力度,還應使網格管理更精細化、系統化。同時,也要通過教育、宣傳、信息發布和傳播等多種有效手段,進一步提高社會公眾的洱海保護、生態工程監管意識〔8〕。建立一個科層型管理與公眾監管相結合的對污染源工程的監管機制,這樣,就能實現對工程的有效監管,提高工程的水污染防治效果。最終形成以政府主導、監管為核心,市場化、專業化運作為手段,全民參與為補充的水污染防治體制機制,以實現對生態工程的系統、科學、有效管理,提高工程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1〕郭煥庭.國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經驗及對我們的啟示〔J〕.環境保護,2001(8):39-40.
〔2〕蔣朝暉.湖清民富大理美:云南大理洱海流域保護治理的探索與實踐〔N〕.中國環境報,2015-06-12(1).
〔3〕王密.洱海將再建3萬畝濕地〔N〕.昆明日報,2015-06-30(T03).
〔4〕孟婷婷.滇池流域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方案初探〔J〕.中國環境管理,2016,8(3):53-59.
〔5〕趙永剛,賈俊杰,焦濤.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項目績效評估及長效管理機制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6,41(6):14-17.
〔6〕胡學斌,聶健鋒,吳正松,等.小城鎮污水治理設施管理運營的市場化研究〔J〕.中國給水排水,2013,29(8):14-17.
〔7〕黃天寅,馬奕,吳瑋,等.蘇州地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長效管理機制與對策〔J〕.中國給水排水,2012,28(12):9-14.
〔8〕李開明,蔡美芳.流域重點水污染源環境管理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3:83-109.
(責任編輯 楊朝霞)
On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A Case Study of Pollution Control Project of Erhai Lake Basin
Ye Hua1,Hu Chun2,Yang Xudong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2.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Erhai Lake is one of the well-protected lakes in China,but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chang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e,the environmentprotection of Erhai Lakeis gett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Since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many pollution control projects around the Erhai Lake Basin have been implemented successively.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project management.Based on the three aspects,namely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project oper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ong-term mechanism fo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project.
Erhai Lake Basin;pollution source control project;management system;management mechanism
X524
A
2096-2266(2017)11-0018-07
10.3969 ∕j.issn.2096-2266.2017.11.004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研究課題“洱海流域生態工程長效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建設”(2013ZX07105-005-03-03)
2017-10-09
葉樺,教授,主要從事環境金融、投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