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斌
(梧州市長洲區長洲鎮中心衛生院 廣西 梧州 543006)
更昔洛韋聯合α-2b干擾素治療帶狀皰疹的效果觀察
譚 斌
(梧州市長洲區長洲鎮中心衛生院 廣西 梧州 543006)
目的:探討聯用更昔洛韋與α-2b干擾素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效果。方法:將梧州市長洲區長洲鎮中心衛生院收治的84例帶狀皰疹患者隨機分為更昔洛韋組與聯合組,每組各有42例患者。用更昔洛韋對更昔洛韋組患者進行治療,聯用更昔洛韋與α-2b干擾素對聯合組患者進行治療,然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聯合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神經痛后遺癥的發生率與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均明顯優于更昔洛韋組患者,其帶狀皰疹病灶完全消失的時間與治療的療程均短于更昔洛韋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聯用更昔洛韋與α-2b干擾素對帶狀皰疹患者進行治療可顯著降低其神經痛后遺癥的發生率,加快其康復的速度。
帶狀皰疹;更昔洛韋;α-2b干擾素;臨床效果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1]。目前,臨床上一般使用抗病毒藥物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相關的臨床資料顯示,部分帶狀皰疹患者在接受一段時間的抗病毒治療以后,其皮膚表面的皰疹可消退,但其會出現神經痛的后遺癥,且疼痛的癥狀可持續數月、數年甚至更久,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2]。因此,選擇一種有效的療法對帶狀皰疹患者進行治療對于提高其臨床效果,減少或避免其出現神經痛的后遺癥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臨床上聯用更昔洛韋與α-2b干擾素治療帶狀皰疹,取得了較令人滿意的療效。為了進一步證實該療法的有效性,我們對我院收治的84例帶狀皰疹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0年3月—2016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4例帶狀皰疹患者。我們采用隨機數表法將這84例患者分為更昔洛韋組與聯合組,每組各有42例患者。在更昔洛韋組患者中,有24例男性、18例女性,其年齡在43~8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7±7.2)歲,其體重在41~73 kg之間,平均體重為(53.2±7.6)kg,其病程在1~13天之間,平均病程為(5.2±1.3)天。他們帶狀皰疹出現的部位為頭面部的有17例,為胸背部的有11例,為腰腹部的有9例,為下肢的有5例。在聯合組患者中,有26例男性、16例女性,其年齡在42~8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1±7.6)歲,其體重在44~71 kg之間,平均體重為(53.7±7.4)kg,其病程在1~12天之間,平均病程為(5.0±1.6)天。他們帶狀皰疹出現的部位為頭面部的有19例,為胸背部的有10例,為腰腹部的有9例,為下肢的有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體重及帶狀皰疹出現的部位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都使用更昔洛韋與地塞米松治療。更昔洛韋的用法為:將0.25 g的更昔洛韋加入到250 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中,用該溶液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天治療2次。地塞米松的用法為:將2.5 mg地塞米松加入到250 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中,用該溶液為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天治療1次。在此基礎上,為聯合組患者加用α-2b干擾素進行治療。α-2b干擾素的用法為:每天為患者肌肉注射100萬U的α-2b干擾素[3]。根據兩組患者癥狀緩解的情況決定其治療的療程。治療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指治療后,患者帶狀皰疹結痂、脫落的面積達到95%以上,其神經痛的癥狀得到明顯緩解或完全消失。有效:指治療后,患者帶狀皰疹結痂、脫落的面積≥30%,其神經痛的癥狀有所減輕。無效:指治療后,患者帶狀皰疹結痂、脫落的面積<30%,其神經痛的癥狀未得到緩解,甚至在加重[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我們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中所得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與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對比聯合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更昔洛韋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在治療期間,更昔洛韋組共有8例患者出現注射部位疼痛及腹瀉等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9.0%。聯合組共有1例患者出現注射部位疼痛的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4%。聯合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更昔洛韋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與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對比
2.2 兩組患者神經痛后遺癥發生率的對比 在治療結束1個月后,更昔洛韋組有4例患者存在神經痛的后遺癥,其神經痛后遺癥的發生率為9.5%。聯合組有2例患者存在神經痛的后遺癥,其神經痛后遺癥的發生率為4.8%。聯合組患者神經痛后遺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更昔洛韋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
2.3 兩組患者帶狀皰疹病灶完全消失的時間與治療療程的對比 聯合組患者帶狀皰疹病灶完全消失的時間為(6.39±1.26)d,其治療的療程為(11.22±3.78)d。更昔洛韋組患者帶狀皰疹病灶完全消失的時間為(10.84±2.37)d,其治療的療程為(14.68±3.51)d。聯合組患者帶狀皰疹病灶完全消失的時間與治療的療程均明顯短于更昔洛韋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
更昔洛韋是臨床上常用的核苷類廣譜抗病毒藥物。該藥在進入人體細胞以后,可將由敏感病毒所致的多種細胞酶充分地磷酸化,并將其轉化為更昔洛韋三磷酸,進而可將已受到病毒感染的其細胞中含有的更昔洛韋三磷酸的濃度升高100倍左右。該藥還可通過直接滲入到病毒細胞的DNA中、有效終止病毒細胞DNA鏈的進一步延長,競爭性地抑制病毒細胞DNA聚合酶的產生來抑制病毒復制[5]。更昔洛韋是臨床上治療帶狀皰疹的常用藥。不過,相關的臨床資料顯示,用更昔洛韋對帶狀皰疹患者進行治療后,其發生神經痛后遺癥的幾率較高,其胃腸道反應與注射部位疼痛、感染等不良反應的幾率也較高。α-2b干擾素是一種低分子糖蛋白類物質,可通過促進抗病毒蛋白的合成,達到阻斷病毒蛋白復制與抑制病毒繁殖的目的。該藥還可顯著提高患者機體的免疫力[6]。將更昔洛韋與α-2b干擾素聯用治療帶狀皰疹可充分發揮這兩種藥物的抗病毒作用,從而降低患者神經痛后遺癥的發生率,提高其治療的效果。
總之,聯用更昔洛韋與α-2b干擾素對帶狀皰疹患者進行治療可顯著提高其臨床效果,降低其神經痛后遺癥的發生率,加快其康復的速度。
[1]何潤基,程軍勝,陳雯莉,等.三種方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療效比較[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26(5):467-470.
[2]李雪薇,楊運寬,張紅星,等.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危險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8(11):1127-1129.
[3]潘紅.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8):1690-1691.
[4]陳海蓉,滕蔚.膦甲酸鈉和更昔洛韋治療老年帶狀皰疹療效對比觀察[J].中國醫藥,2012,7(3):373-374.
[5]張秀春,傅強,李玉湘,等.窄譜UVB聯合更昔洛韋治療老年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1,27(7):514-515.
[6]丘新鳳,黃樹現,張能云,等.窄譜中波紫外線照射聯合更昔洛韋注射液治療老年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4,20(16):2450-2452.
R752.1
B
2095-7629-(2017)3-00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