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琦
(華坪縣中醫院 云南 麗江 674800)
極細小針刀配合手法復位對頸源性頭痛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分析
孫 琦
(華坪縣中醫院 云南 麗江 674800)
目的:觀察用極細小針刀配合手法復位法對頸源性頭痛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方法:將華坪縣中醫院收治的216例頸源性頭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108例患者。對對照組患者進行 針刺治療,為研究組患者采用極細小針刀配合手法復位進行治療,然后對比分析其病情的痊愈率、住院的時間及住院的費用。結果: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病情的痊愈率較高,其平均的住院時間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研究組患者平均的住院費用稍低于對照組患者,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采用極細小針刀配合手法復位對頸源性頭痛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能顯著改善其臨床癥狀。
極細小針刀;手法復位;頸源性頭痛
頸源性頭痛是臨床上的常見病[1]。此病患者頭痛持續的時間較長,進行治療的難度較高[2]。1991年,Sjaastad首次提出頸源性頭痛的概念。Bogduk 在1995年指出,引起頸源性頭痛的直接原因是頸椎發生退行性變和局部肌肉發生痙攣[4]。在臨床上,治療頸源性頭痛的方法主要為口服非甾體抗炎藥、進行針灸治療、理療等[3],但療效并不理想。近年來,小針刀療法與手法復位法在治療此病方面顯現出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極細小針刀是一種刀口極細的小針刀。為了觀察用極細小針刀配合手法復位對頸源性頭痛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我院將216例頸源性頭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對照組患者進行針刺治療,對研究組患者采用極細小針刀配合手法復位法進行治療,然后對比分析其病情的痊愈率、住院的時間及住院費用。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中的216例患者均為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華坪縣中醫院收治的頸源性頭痛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8例患者。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70例,其平均年齡為48.56歲,其病程為1~12年,其平均病程為(5.78+2.31)年。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63例,其平均年齡為49.20歲,其病程為1~10年,其平均病程為(5.63+2.1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患者基礎資料的分析
1.2 方法
1.2.1 為研究組患者采用極細小針刀配合手法復位[5]進行治療:1)采用極細小針刀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方法是:使患者取俯臥位。嚴格按照“定點”、“定向”、“加壓分離”、“刺入”的小針刀治療規程對患者進行治療: 用拇指的指腹在患者的乳突下緣、枕骨下緣及C2~C3橫突等處找到壓痛點,然后對壓痛點處的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將極細小針刀(刀口寬0.35~0.4mm)快速刺入其壓痛點的皮下,對發生攣縮、粘連的組織進行小幅度的切割松解操作。每隔4~5天對患者進行一次治療,共治療3次。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應避免損傷其椎動脈。2)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發病的時間、頸部肌肉的強度、發生頸椎關節紊亂的情況及是否合并骨質疏松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手法復位治療。對患者進行手法復位治療的方法是:使患者取端坐位,用一只手托住其下頜部,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抵住其發生關節紊亂的頸椎棘突,然后旋轉其頭部。在患者的頭部旋轉至最大的角度時迅速地輕扳其下頜部,若其頸椎發生彈響說明治療成功。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后,指導其進行拮抗肌鍛煉等康復訓練。
1.2.2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針刺治療[6],治療方法是:取患者的華佗夾脊穴、雙側風池穴、肩井穴、肩中穴、風府穴、秉風穴、天宗穴、大椎穴、手三里穴、尺澤穴、合谷穴、內關穴作為主穴。采用平補平瀉法對患者的上述諸穴進行針刺操作。在患者出現局部酸脹感等得氣的表現后為其接通電針治療儀,將電針治療儀連續波的頻率設置為15Hz,在相應的穴位上進行25分鐘的電針治療,每天治療1次,共治療7~14天。
1.3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ZY/T001.1~001.9-94)[3]中相關的療效評價標準將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以下的級別:1)痊愈。經治療,患者的頭痛、頭暈、惡心、目脹、失眠等癥狀消失,經隨訪6個月其病情未復發。2)顯效。經治療,患者的頭痛等癥狀基本消失,偶爾稍感頭部重脹,偶爾發生失眠。3)好轉。經治療,患者發生頭痛的程度減輕,其他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其頭痛發作的次數明顯減少。4)無效。經治療,患者的頭痛等癥狀均未得到改善,甚至在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研究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痊愈的患者有102例(占94.44%),為顯效的有4例(占3.70%),為好轉的有2例(占1.85%)。在對照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痊愈的有29例(占26.85%),為顯效的有23例(占21.29%),為好轉的有53例(占49.07%),為無效的有3例(占2.77%)。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3~12天,平均的住院時間為7.2天。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7~30天,平均的住院時間為17.5天。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病情的痊愈率較高,其平均的住院時間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研究組患者平均的住院費用為(3177.70±975.6)元。對照患者平均的住院費用為(3437.86±101.6)元。研究組患者平均的住院費用稍低于對照組患者,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詳情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住院費用的分析
頸源性頭痛主要是因患者發生寰樞關節錯位、頸椎椎間關節不穩、椎間盤退變等頸椎病變,其頸神經受到刺激所致[2]。手法復位療法是糾正小關節紊亂、改善關節穩定性的常用療法。針刀療法系從傳統醫學中的“九針”療法演化而來[7]。該療法是一種采取閉合性操作的微創療法,兼具刺治與割治的作用。研究發現,采用小針刀療法對頸源性頭痛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調節陰陽、疏通經絡等作用,可迅速改善其臨床癥狀,取得標本兼治的效果[8]。近十年來,我院采用小針刀療法治療頸源性頭痛,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我們發現,有些此病患者因懼怕疼痛或對針刀有恐懼感而不愿接受小針刀治療。對于此類患者,我們嘗試采用極細小針刀對其進行治療,顯著地提高了其對治療的耐受度。極細小針刀的刀口寬度為0.35—0.4mm,僅為常規小針刀刀口寬度(0.8mm)的一半左右。在采用極細小針刀對患者進行治療時無需對其進行麻醉,引起的疼痛較為輕微,較易被患者接受。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病情的痊愈率較高,其平均的住院時間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研究組患者平均的住院費用稍低于對照組患者,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可見,采用極細小針刀配合手法復位對頸源性頭痛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能顯著改善其臨床癥狀。
[1]田紅賓.小針刀聯合手法治療頸源性頭痛63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6(02)97-100.
[2]陳禹成,卿柳華.正骨手法配合小針刀治療頸源性頭痛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4(28)50-51.
[3]孫景涵.小針刀綜合治療對慢性頸源性頭痛患者疼痛的療效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03)32;93.
[4]苗志遠,戰梅,錢小路,等.小針刀治療頸源性頭痛近況[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04)67-68.
[5]賴顯金,李英博.針刀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療效[J].黑龍江醫藥.2016(03)190-192.
[6]唐艷.牽引配合推拿手法治療頸源性頭痛52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2(08)53-54.
[7]俞夢瑾,黃新,鄭建文.針刀與針刺治療上段頸椎病所致頸源性頭痛的對比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2(08)175.
[7]陳源,劉浩宗,陳浩波,等.頸源性頭痛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2(05)125-126.
[8]毛希剛,肖克,唐偉偉,等.神經阻滯聯合小針刀治療頸源性頭痛療效觀察[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3(08)27-29.
R681.5
B
2095-7629-(2017)3-01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