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蘇媚 陳小燕
(1 浙江綠城心血管病醫院護理部 浙江 杭州 310012;2 浙江綠城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 浙江 杭州 310012)
為行心外科開胸手術的患者外敷鴨跖草在減輕其術后切口疼痛方面的效果分析
施蘇媚1陳小燕2
(1 浙江綠城心血管病醫院護理部 浙江 杭州 310012;2 浙江綠城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 浙江 杭州 310012)
目的:探討為行心外科開胸手術的患者外敷鴨跖草在減輕其術后切口疼痛方面的效果。方法:將近年來在浙江綠城心血管病醫院心外科接受開胸手術的6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在術后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換藥,用胸帶包扎其胸部切口。在此基礎上,從術后7天開始將適量的鴨跖草糊外敷在實驗組患者胸部的切口上。在術后1周、術后2周分別采用疼痛評分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發生疼痛的程度。結果: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在術后1周、術后2周其疼痛評分量表的評分均較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心外科開胸術后切口疼痛患者外敷鴨跖草可取得理想的臨床效果,能顯著改善其術后切口疼痛的癥狀。
鴨跖草;外敷;切口疼痛
在我院心臟中心的心血管外科,可進行手術治療的復雜先天性心臟病包括房室管畸形、法洛氏四聯征、肺動脈閉鎖、右心室雙出口、肺靜脈異位引流、主動脈縮窄、主動脈離斷及大血管轉位等。在施行心外科開胸手術時,一般需全層切開皮膚、肌肉及胸骨,從胸骨上窩至劍突下做長度約15~25厘米的手術切口,在術后使用鋼絲固定胸骨,用可吸收縫線逐層縫合皮膚。此類手術的切口深長,易發生術后疼痛。鴨跖草是一種臨床上常用的中草藥。有關文獻[1-3]記載,鴨跖草性寒,味甘、淡,歸肺胃小腸經,可清熱利水消腫,主治風熱感冒,高熱不退,咽喉腫痛,水腫尿少,熱淋澀痛,癌腫療毒”。萬京華等人用瓊脂擴散法對鴨跖草進行檢測,發現其具有理想的抑菌作用。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證實,采用外敷鴨跖草法治療術后切口疼痛也可取得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主要探討為心外科開胸術后切口疼痛患者外敷鴨跖草進行治療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60例患者均為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心外科進行開胸手術治療的住院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患者。這些患者的入選標準是:①年齡≥18歲。②進行全麻體外循環下胸骨正中開胸心臟外科手術的患者,其手術類型包括冠狀動脈類手術、心臟瓣膜相關手術、先天性心臟病手術等。③患者在術后采用鋼絲固定肋骨,并用可吸收縫線逐層縫合切口處的肌肉、脂肪及表皮層。排除標準:①在住院期間出現并發癥或因病情危重不能出CCU科和出院的患者。②需要進行其他心臟介入治療的患者。③發生手術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等情況,需再次縫合手術切口的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準備工作
1.2.1 前期準備 制作“用中草藥鴨跖草外敷手術切口”的患者知情同意書,在實驗組患者自愿簽署該知情同意書后讓其入組。將本次研究的內容上報給醫院倫理委員會,獲得其審核及批準。
1.2.2 新鮮鴨跖草的采摘及準備 在采摘新鮮的鴨跖草時為確保其質量,請具有主管中藥師資質的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及藥物辨認。篩選出質量較好的鴨跖草,將其用清水洗凈、瀝干水份后用攪拌機攪拌成糊狀(不添加任何的添加劑)。將鴨跖草糊用紫外線消毒機消毒1小時,并采集少許的標本進行細菌培養,確保其清潔無菌。
1.2.3 課題組成員的分工 對課題組的成員進行培訓。分別讓課題組成員實施篩選患者、讓其簽署知情同意書、為其外敷鴨跖草、對其進行問卷調查、統計其臨床資料、在其出院后對其進行隨訪等工作。由課題組組長負責對本次研究進行全程的組織協調等工作。
1.3 方法 在術后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換藥,用胸帶包扎其胸部。在此基礎上,從術后7天開始將適量的鴨跖草糊均勻地外敷在實驗組患者胸部的切口上,每日用藥一次,連續用藥一周。在此期間,課題組成員隨時觀察患者切口處皮膚發生疼痛及瘙癢的情況。若發現患者符合退出本次研究的評估標準,應在其評估表上記錄其具體的情況,并向課題組長匯報。在患者出院前,應全面了解其手術切口的情況。在患者出院后,根據其手術切口的愈合情況由課題組成員對其進行上門隨訪,為其換藥及觀察其病情的變化情況,配合其在家中完成治療,并與課題組組長及時進行關于患者病情的溝通。課題組組長隨時檢查本次研究的進展及相關措施落實的情況,并及時督促指導課題組成員實施相關的工作。
1.4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標準 在術后1周、術后2周分別采用疼痛評分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發生疼痛的程度。相關的評分標準見表1。
1.5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疼痛評分量表的評分標準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在術后1周、術后2周其疼痛評分量表的評分均較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術后1周、術后2周其疼痛評分量表評分的比較
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生理體驗。它廣泛存在于各種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可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狀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術后切口疼痛是對心外科患者施行開胸手術后其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在對心外科患者施行開胸手術時需做長度約15~25厘米的手術切口(需切開皮膚、肌肉及胸骨),在術后需用鋼絲固定其胸骨,用可吸收縫線逐層縫合其皮膚。此病患者的手術切口深長,在術中會長時間受到手術器械的物理性刺激,其皮膚、血管、皮下組織、筋膜、骨膜中的高閾值痛覺感受器會轉化為低閾值痛覺感受器,進而可因對激肽的敏感性增高而出現較重的疼痛。因此,在對心外科患者施行開胸手術后應為其采取妥善的護理方法,積極改善其切口疼痛的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研究發現,外敷鴨跖草法在改善術后切口疼痛方面具有療效好、費用少、副作用小等優點。
總之,為心外科開胸術后切口疼痛患者外敷鴨跖草可取得理想的臨床效果,能顯著改善其術后切口疼痛的癥狀。關于采用外敷鴨跖草法治療其他類型手術后切口疼痛、瘙癢及疤痕遺留的效果,仍有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加以證實。
[1]江蘇新醫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M],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1845.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265.
[3]呂貽勝.鴨跖草藥理學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1995.30(3) : 244-245.
R473
B
2095-7629-(2017)3-0156-02
施蘇媚,女,1966年出生,漢族,浙江永康人,本科學歷,主任護師,研究方向:外科護理。
浙江省中醫藥科學研究基金項目(A類)項目編號:2015ZA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