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俠
(江蘇省東海縣人民醫院 江蘇 東海 222300)
優質護理干預在治療急診腦外傷中的應用效果探討
張作俠
(江蘇省東海縣人民醫院 江蘇 東海 222300)
目的:分析對急診腦外傷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將我院收治的132例急診腦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患者根據護理措施的不同分為A組(68例)和B組(64例)。對B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A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干預,然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VAS評分、SAS評分、SDS評分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結果: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及護理后其VAS評分、SAS評分及SDS評分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專業技術水平、進行護理操作的能力、對患者病情的掌握度、進行健康教育的能力和對患者關愛度的評分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急診腦外傷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其疼痛等臨床癥狀及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優質護理干預服務;腦外傷
急診科是醫院的重要科室,肩負著對急重癥患者進行搶救的重任[1]。腦外傷是急診科的常見病。急診腦外傷患者的病情較復雜,若未得到及時的治療與護理會迅速加重。優質護理干預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在急診科的應用十分廣泛。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對急診腦外傷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干預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132例患者均為我院2013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診腦外傷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82例患者發生交通事故傷,有31例患者因從高處墜落受傷,有15例患者發生撞擊傷,有13例患者發生其他損傷。這些患者均經臨床檢查被確診患有腦外傷,均排除了合并有嚴重心、肝、腎疾病或精神障礙的可能。這些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了對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將這些患者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68例)和B組(64例)。在A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5例,其年齡為23~81歲,平均年齡為(52.6±18.7)歲。在B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33例,其年齡為29~85歲,平均年齡為(54.6±18.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進行清除顱內血腫、降低顱內壓、吸氧、氣管插管和借助呼吸機進行輔助通氣等常規治療。對B組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測、用藥護理、健康宣教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A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干預:1)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技術的培訓。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技術培訓、急救技術培訓及禮儀培訓,提高其開展急診護理工作的規范性。調整急診科護理人員的交接班制度和排班制度,以患者為中心開展臨床工作。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操作時盡可能地減輕其承受的痛苦,并注意保護其隱私。2)病情觀察。入住急診科的腦外傷患者病情較為危急、變化迅速,其死亡率較高。因此,護理人員應定時巡視患者的病房,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及病情的變化情況,若發現其病情突然加重應立即報告醫生,并配合醫生對其進行搶救[2]。護理人員應全面細致地記錄患者的臨床資料,以便在為其制定治療與護理方案時提供參考。3)生活護理。定時對患者進行皮膚護理、口腔護理及預防褥瘡的護理。定時對患者的病房進行消毒和開窗通氣,確保其病房內空氣清新,溫度和濕度適宜[3]。幫助患者定期更換衣物,確保其個人衛生狀況良好。4)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和交流,與他們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向他們匯報患者的病情及治療方案的變化情況。患者的病情若有所加重,應及時向其家屬解釋相關的原因及治療的方案。患者若對治療方案提出疑問,護理人員應耐心地為其解答,消除其思想上的顧慮,幫助其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若出現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應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在患者的病房內播放一些輕松舒緩的音樂,并盡量滿足患者在生活中的各種需求,以提高其在住院期間的舒適度。為患者講述一些成功治愈腦外傷的案例,在必要時可讓其與已經成功治愈此病的患者進行交流,以提高其對治療與護理操作的依從性[4]。
1.3 評價標準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及護理后采用視覺評分法(VAS)評估其發生疼痛的程度。患者的VAS評分越高表示其發生疼痛的程度越重。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及護理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其發生焦慮、抑郁情緒的程度。患者的SAS評分及SDS評分越高表示其發生焦慮、抑郁情緒的程度越重。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該調查表的評估項目包括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專業技術的水平、進行護理操作的能力、對患者病情的掌握度、進行健康教育的能力和對患者的關愛度,每個評估項目的總分為100分[5]。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及護理后其VAS評分、SAS評分及SDS評分的分析 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及護理后其VAS評分、SAS評分及SDS評分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及護理后其VAS評分、SAS評分及SDS評分的分析(±s)

表1 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及護理后其VAS評分、SAS評分及SDS評分的分析(±s)
項目nVASSASSDS A組682.62±1.0126.32±2.6325.97±3.07 B組644.06±1.0635.67±3.7536.29±2.94 t-2.03553.00673.2064 P-0.0263<0.050.0386<0.050.0392<0.05
2.2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的分析 與B組患者相比,A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專業技術的水平、進行護理操作的能力、對患者病情的掌握度、進行健康教育的能力和對患者關愛度的評分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及護理后其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的分析(±s)

表2 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及護理后其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的分析(±s)
項目n工作態度專業技術的水平進行護理操作的能力對患者病情的掌握度進行健康教育的能力對患者的關愛度A組6892.35±2.0692.15±1.0693.28±2.3194.06±3.0491.08±2.2493.07±1.62 B組6472.36±1.0573.66±4.1570.26±2.8771.26±4.1475.06±1.0670.63±5.30 t-1.03642.06341.06753.00642.06721.5247 P-0.0021<0.050.0287<0.050.0074<0.050.03382<0.050.0271<0.050.0102<0.05
優質護理干預是指以患者為中心,在加強基礎護理工作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護理責任制,以提高護理質量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研究發現,對腦外傷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改善其預后,并可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總體評價。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 對急診腦外傷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其疼痛等臨床癥狀及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1]馬波.優質護理服務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4(12):52-53.
[2]李秀娟.優質護理服務在泌尿外科護理中的臨床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04(15):163-164.
[3]朱帶娣,簡偉麗,李虹儒.惠州市二級甲等醫院產科優質護理服務成本研究[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10(11):27-29.
[4]楊玉華.外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實踐探討[J].當代臨床醫刊,2016,21(03):34-36.
[5]包愛倆,張偉,金玉蓮.優質護理干預服務對精神科護理安全的作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04(11):24-2.
R47
B
2095-7629-(2017)3-01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