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輝
(煙臺海港醫院,山東 煙臺 264000)
用經側裂島葉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殼核腦出血時采取水分離技術的效果
李東輝
(煙臺海港醫院,山東 煙臺 264000)
目的:探討用經側裂島葉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殼核腦出血時采取水分離技術的效果。方法:選取近期煙臺海港醫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壓殼核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A組和B組。為所有患者均使用經側裂島葉血腫清除術進行治療,為A組患者在進行經側裂島葉血腫清除術時應用水分離技術。然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及血腫清除率。結果:經治療,A組患者的GCS評分及平均血腫清除率均高于B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實施經側裂島葉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殼核腦出血時應用水分離技術的效果顯著,能提高患者的血腫清除率,改善其意識狀態。
水分離技術;高血壓;腦出血;殼核;側裂;島葉;血腫清除術
近年來,我國居民的生活、工作及飲食方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其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其飲食結構逐漸呈現“高鹽、高脂、高糖”的特點,其高血壓及高血壓性腦出血的發病率也隨之升高。殼核是高血壓腦出血的主要發生部位[1]。為探討在應用經側裂島葉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殼核腦出血時采取水分離技術的效果,煙臺海港醫院對近期收治的部分高血壓殼核腦出血患者在進行經側裂島葉血腫清除術時應用水分離技術,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期間煙臺海港醫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壓殼核腦出血患者。隨機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A組和B組。A組中有男性患者21例,其平均年齡為(47±2.5)歲,其平均病程為(6.4±1.5)年;有女性患者29例,其平均年齡為(49±2.3)歲,其平均病程為(6.7±2.1)年。B組中有男性患者34例,其平均年齡為(53±2.2)歲,其平均病程為(7.1±1.7)年;有女性16例,其平均年齡為(50±2.8)歲,其平均病程為(6.5±1.7)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B組患者使用經側裂島葉血腫清除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在患者的額顳部入路,咬除蝶骨嵴,剪開硬腦膜,分離其大腦外側裂,緩慢地放出腦脊液,降低其顱壓。在島葉的無血管區切開島葉皮質,充分清除血腫。對活動性出血點進行止血。清理術腔。減張縫合硬腦膜,嚴密縫合皮膚。為A組患者在進行經側裂島葉血腫清除術時應用水分離技術,具體的方法是:在患者的額顳部做一個弧形切口,逐層分離組織至蛛網膜后。在側裂三角部的額側切開蛛網膜,緩慢地釋放腦脊液,降低顱內壓。用注射器將20 ml左右的生理鹽水注入患者的蛛網膜下腔,分離、切開蛛網膜,仔細地解剖出血管、神經。在分離蛛網膜的過程中,可根據需要向附近的解剖間隙內注入生理鹽水。側裂解剖完成后,用浸潤生理鹽水的明膠海綿保護重要的腦組織,牽開額葉、顳葉,顯露島葉。用電刀切開島葉的無血管區,切口約為1.0~1.5 cm。用吸引器負壓吸引血塊。向病灶周圍的腔隙注入生理鹽水,輕松地分離血腫與腦組織。對活動性出血點進行止血。清理術腔。減張縫合硬腦膜,嚴密縫合皮膚。
治療前后分別評估患者的GCS評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意識狀態越好。觀察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平均血腫清除率。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軟件SPSS15.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GC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組患者的GCS評分高于B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A組患者的平均血腫清除率高于B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GCS評分(分,±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GCS評分(分,±s)
注:a表示與A組相比,P<0.05。
分組例數治療前治療后A組504.61±1.1313.27±3.62 B組505.13±1.21a9.62±4.27a

表2 兩組患者的血腫清除率
在健康人體內,每分鐘約有1200 ml的血液進入大腦的供血血管。大腦中動脈是為腦組織提供營養成分和氧氣的重要動脈之一。根據大腦中動脈的分支和走形可將其分為大腦中動脈皮質支和大腦中動脈中央支。大腦中動脈中央支即外側豆紋動脈,是紋狀體和內囊的主要供血動脈。該動脈垂直于大腦中動脈發出。血液自大腦中動脈流入這個分支動脈時會發生湍流,增加對血管壁的沖擊力。因此,高血壓引發豆紋動脈破裂進而導致殼核腦出血的幾率較高[2]。內囊在解剖位置上緊挨著殼核。患者發生高血壓殼核腦出血后,經由內囊傳導的傳入神經纖維束和傳出神經纖維束會受到損傷,進而可導致其喪失運動功能及感覺功能[3]。高血壓腦出血發生后,血液流入顱腔和(或)腦室,易導致顱內壓增高。一般來說,出血量較多的此病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開顱手術的風險較高,操作難度大,患者術后發生顱內感染的幾率極高[4]。微創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高血壓殼核腦出血的首選方法。經側裂島葉血腫清除術是治療殼核腦出血的微創手術。使用該手術治療高血壓殼核腦出血時,可利用腦組織的天然解剖生理結構在腦組織的間隙中進行手術操作,避免對腦組織造成嚴重的損傷。患者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或嚴重的腦水腫,會增加分離其側裂的難度。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進行經側裂島葉血腫清除術時應用水分離技術可降低分離側裂的難度[5]。水分離技術是指在術中利用針筒將生理鹽水注入顱腔,擴大原有的腦間隙容積,降低分離過程中受到的阻力,便于手術操作的一種技術。使用該技術進行經側裂島葉血腫清除術時,先將附著在外側裂的蛛網膜剪開一個小口,經由該口將生理鹽水送入顱腔,從而擴大蛛網膜間隙,降低分離組織的難度,避免因用力剝離組織而造成腦損傷[6]。用浸潤生理鹽水的明膠海綿覆蓋暴露的額葉和顳葉組織,可充分暴露視野中的側裂組織,有利于施術者觀察患者大腦中動脈島葉段和側裂段血管的情況,同時避免術中切割組織時誤傷血管。暴露血腫后,利用水分離技術在血腫區的組織縫隙內注射生理鹽水,有利于分離血腫和正常組織,避免因吸引器的負壓過大而損傷周圍的軟組織[7]。
綜上所述,在實施經側裂島葉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殼核腦出血時應用水分離技術的效果顯著,能提高患者的血腫清除率,改善其意識狀態。
[1] 陳偉強,彭國毅,楊金華.不同手術入路治療早期左側殼核出血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7):62-72.
[2] 張清平,邱建東,馮文峰.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3,13(6):540-542.
[3] 王宏,汪平,閆銳.水分離技術在治療高血壓腦出血中的應用[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3,12(4):352-354.
[4] 徐義昌,許興.經側裂島葉入路的顯微手術治療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36例臨床分析[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13,26(1):27-29.
[5] 焦松,衣希,韓沖.經外側裂-島葉入路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7):48-50.
[6] 嚴億軍.小骨窗經側裂入路顯微手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腦出血患者回顧性分析[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6,43(1):16-18.
[7] 張劍,劉民,周勤偉.小骨窗顯微開顱術與傳統開顱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療效比較[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15,28(6):350-353.
R651.1
B
2095-7629-(2017)7-0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