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義,甄玉婷
(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用超短波治療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的效果研究
馬淑義,甄玉婷
(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目的:探討用超短波治療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效果。方法:對某院收治的64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將這64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有32例患者。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B組患者進行超短波治療。然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最大尿流速、殘余尿量及其臨床療效。結果:經過治療,B組患者的最大尿流速、殘余尿量和臨床療效均明顯優于A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超短波治療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尿潴留、尿頻、尿急、尿不盡等癥狀。
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超短波;常規治療;最大尿流速;殘余尿量
神經源性膀胱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此病的發生率較高,約有30%~70%糖尿病患者會罹患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即使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仍有25%~30%會發生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1]。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會出現尿道功能障礙的癥狀,不僅會影響其日常生活及工作,還可誘發泌尿系統感染及腎臟疾病。有研究表明,對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進行早期治療,可降低其尿路功能受損的程度,改善其預后。超短波療法是一種物理療法,此療法可通過超短波電場作用于患者的腎臟,使其腎臟的血管擴張,具有利尿及緩解腎臟血管痙攣的作用。為了進一步探討對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進行超短波治療的效果,某院對收治的32例此病患者在進行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超短波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間某院收治的64例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2]:1)患者的病情均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2)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頻、尿急、夜尿多、尿不盡、尿潴留等癥狀。3)進行B超檢查的結果顯示,患者的殘余尿量均>100mL。4)患者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為:1)因尿路機械性梗阻引起尿潴留的患者。2)合并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3)存在精神障礙的患者。將這64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有32例患者。在A組的32例患者中,有男性13例,女性19例。他們的年齡在40歲~75歲之間,平均為(54.3±2.4)歲。這些患者的病程為3~20年,平均為(10.5±1.6)年。在B組的32例患者中,有男性12例,女性20例。他們的年齡在41歲~75歲之間,平均為(54.9±2.5)歲。這些患者的病程為4~20年,平均為(10.9±1.7)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具體的方法為:1)用20μg的前列地爾(由西安立邦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20103100)+ 250mL的生理鹽水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天滴注一次。2)用500μg的活性維生素B12(由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50021486)對患者進行肌肉注射,每天一次。治療2周為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3)根據患者的病情,對其進行相應的抗感染治療。4)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5)根據患者的血糖水平,為其使用胰島素進行控制血糖治療。⑥對患者進行營養神經治療。在此基礎上,對B組患者進行超短波治療。具體的方法為:1)本次研究使用的儀器為超短波治療儀。2)將大小為25cm×35cm的電極板置于患者的膀胱區,在電極板上墊上襯墊(長為3~4cm),并用沙袋進行固定。3)將超短波治療儀的微熱量設置為40~50mA,每次持續治療15min,每天治療1次。治療2周為一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的時間為2d,共治療2個療程。
進行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均使用B超測定其最大尿流速及殘余尿量。
經過治療,若患者尿頻、尿急、夜尿多、尿不盡等癥狀消失,進行B超檢查的結果顯示其殘余尿量低于50ml,即可判定其治療效果為顯效。經過治療,若患者尿頻、尿急、夜尿多、尿不盡等癥狀均明顯改善,進行B超檢查的結果顯示其殘余尿量在50~100ml之間,即可判定其治療效果為有效。經過治療,若患者尿頻、尿急、夜尿多、尿不盡等癥狀均無改變或其病情在加重,進行B超檢查的結果顯示其殘余尿量在100ml以上,其膀胱仍明顯充盈,即可判定其治療效果為無效。
我們使用SPSS19.0軟件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B組患者的最大尿流速和殘余尿量均明顯優于A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最大尿流速及殘余尿量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最大尿流速及殘余尿量的比較(±s)
組別例數最大尿流速(ml/s)殘余尿量(m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組3212.58±1.3218.05±2.18124.86±16.4178.28±10.63 B組3212.43±1.2922.15±4.23125.82±16.3946.72±5.82 t值1.04713.76501.00243.3360 P值0.89570.00030.99450.0008
經過治療,B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A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神經源性膀胱是由糖尿病植物神經病變所引起的泌尿系統疾病。此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的主要病理機制是:患者的膀胱自主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受損,使其膀胱肌的收縮力明顯下降,引起的排尿反射異常及排尿受阻,從而引發尿潴留。此病患者會因膀胱內過度充盈而出現尿頻、尿急、尿失禁及尿潴留等癥狀,不僅會給其日常生活帶來不便,而且容易合并起泌尿系統感染、腎積水等并發癥。對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應先進行控制血糖、抗感染、營養神經等基礎治療。用前列地爾對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其受損的血管,具有改善血管痙攣的作用。外源性活性微生物B12可參與蛋白質、核酸及卵磷脂的合成,有利于修復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受損的神經細胞。超短波作為一種物理療法,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交感神經迷走神經的興奮性,并能通過雙向調節人體內植物神經的功能來增強膀胱肌的收縮能力,從而達到改善患者尿頻、尿急、尿不盡等癥狀的目的。一般的超短波療法對健康人的植物神經無明顯反應,但對伴有明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患者可通過調整其植物神經的功能,使其植物神經功能趨于正常化,從而促進其神經系統功能的改善[4]。黃慶娟[5]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超短波療法對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進行治療,其治療的總有效率在90%以上。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B組患者的最大尿流速、殘余尿量和臨床療效均明顯優于A組患者,此研究結果與張曉慧[6]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用超短波治療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尿潴留、尿頻、尿急、尿不盡等癥狀。
[1] 任紅,袁軍,郭淑芹,等.穴位注射用于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患者的臨床研究[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3,35(6):501-503.
[2] 閆冬雪.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52例[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3):340-341.
[3] 高蘭平.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60例[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13(2):442-443.
[4] 吳佳寅.貫通湯為主治療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的療效觀察[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0,32(4):318,354.
[5] 黃慶娟,勞丹華,韓滿玲,等.超短波在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治療中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3):1205-1206.
[6] 張曉慧.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的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4,8(15):57-58.
R587.2
B
2095-7629-(2017)7-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