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志,馬宜傳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蚌埠 233004)
對鼻咽癌放療所致腦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特點及影像學表現的研究
陳宏志,馬宜傳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蚌埠 233004)
目的:探討鼻咽癌放射治療所致腦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特點及其影像學表現。方法:對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42例鼻咽癌放射治療所致腦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對這42例患者均進行放射治療。在治療結束后,對這42例患者均進行臨床檢查、CT檢查和MRI檢查。然后,觀察這些患者病變的部位、臨床癥狀及其CT和MRI的圖像表現。結果:在這42例患者中,單一部位受到損傷的患者有31例,其受損部位為顳葉、腦干和頸段脊髓;兩個部位同時受到損傷的患者有11例,其受損部位為雙側顳葉和雙側腦干。單側顳葉及雙側顳葉受損的患者主要有頭痛、記憶力降低和智力下降等癥狀,單側腦干受損及雙側腦干受損的患者主要有一側肢體肌力下降、對側面癱、記憶力下降和語言不清等癥狀,頸段脊髓受損的患者主要有外展神經受損、雙側下肢肌力下降和頸部以下皮膚淺感覺減退等癥狀。這42例患者病灶的影像學圖像表現為:其CT圖像表現為典型的小片狀或大片狀低密度影,邊界模糊,與正常腦組織分不清,周圍往往環繞有水腫帶;進行增強掃描時可見不規則斑片狀或環狀高密度影,后期可出現鈣化或囊狀的低密度區;其MRI圖像表現為病灶處可見質子密度影,加權與T2W1呈高密度影,周圍可見長T1或長T2的水腫區,且水腫區域與壞死區域相連,邊界模糊,后期病灶可出現液化或壞死。結論:鼻咽癌放射治療所致腦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特點和影像學圖像表現均具有典型的特征。因此,臨床醫生可根據進行放射治療的鼻咽癌患者其臨床癥狀和影像學圖像表現為其確診,以便及時對其進行后續治療。
鼻咽癌放射治療所致腦脊髓損傷;臨床特點;CT圖像表現;MRI圖像表現
鼻咽癌是我國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有研究表明,鼻咽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后,其五年的生存率為45%~55%[1]。由于鼻咽癌患者患處的解剖位置較為特殊,故在進行放射治療時難以完全避開其頸段脊髓、腦干或顳葉的下極,極易導致其發生放射性腦脊髓損傷。為了進一步探討鼻咽癌放射治療所致腦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特點及其影像學表現,筆者對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42例此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間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42例鼻咽癌放射治療所致腦脊髓損傷患者。在這42例患者中,有男性30例,女性42例。他們的年齡在31歲~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26±8.2)歲。其中,全程在本院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有33例,從外院轉至本院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有9例。
1.2.1 對患者進行放射治療的方法 1)采用面頸聯合加耳前野照射法對患者進行放射治療,對腫瘤侵犯較小的患者則單獨采用耳前野照射法進行放射治療。2)進行照射的上界為:患者眉弓與外耳上方3cm以內的連線處[2]。進行照射的后界為:面頸聯合野為患者斜方肌的前緣,耳前野為其外耳孔的前緣或后緣。進行放射的區域為:患者的腦干和上段頸髓。3)采用直線加速器對患者進行治療,進行照射的總劑量為55~85Gy,中位計量為65Gy。療程為6~12周,平均療程為8周[3]。
1.2.2 對患者進行檢查的方法 在治療結束后,對這42例患者均進行臨床檢查、CT檢查和MRI檢查。具體的方法為:1)進行CT檢查的方法為:讓患者取平臥位,然后用64排128層螺旋CT機對其進行掃描。掃描參數的設置為:電流為250mA,電壓為120kV,螺距為1.375∶1,層厚為3.75mm。2)進行MRI檢查的方法為:掃描的線圈采用標準頭部正交線圈或頭頸聯合線圈,顯示的短矩陣為256×256,層間距為0.8mm。讓患者取平臥位,以230mm為掃描野對其進行常規的T1WI、T2WI、FLARI橫斷掃描,再以260mm為掃描野對其進行冠狀位和矢狀位的T1WI掃描。
在這42例患者中,單一部位受到損傷的患者有31例,兩個部位同時受到損傷的患者有11例。詳情見表1。

表1 這42例患者的病變部位
在單側顳葉及雙側顳葉受損的26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現頭痛的癥狀,有6例患者出現記憶力降低的癥狀,有8例患者出現智力下降的癥狀;在單側腦干受損及雙側腦干受損的11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現一側肢體肌力下降的癥狀,有1例患者出現對側面癱的癥狀,有1例患者出現記憶力下降的癥狀,有1例患者出現語言不清的癥狀;在頸段脊髓受損的5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現外展神經受損的癥狀(其中有1例患者出現一側肢體肌力下降的癥狀),有2例患者出現雙側下肢肌力下降的癥狀,有1例患者出現頸部以下皮膚淺感覺減退的癥狀。
1)CT圖像表現為:患者的病理改變主要是局部腦組織損傷,可見典型的小片狀或大片狀低密度影,邊界模糊,與正常腦組織分不清,周圍往往環繞有水腫帶;對其進行增強掃描時,可見不規則斑片或環狀的高密度影,后期可出現鈣化或囊狀的低密度區。2)MRI圖像表現為:患者的病灶處可見質子密度影,加權與T2W1呈高密度影,周圍可見長T1或長T2的水腫區,水腫區域與壞死區域相連,邊界模糊,后期病灶可出現液化或壞死。
鼻咽癌是我國較為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進行放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鼻咽癌的主要手段。由于鼻咽癌患者常伴有淋巴轉移及顱底骨質破壞的癥狀,故常需要對其進行多面聯合加強放療[4]。進行多面聯合加強放療需擴大對鼻咽癌患者放療的面積,這就使其顳葉的下緣、腦干、脊髓頸段等中樞神經組織不可避免地進入到放療的術野范圍內,從而造成其腦脊髓損傷。導致鼻咽癌患者發生放射性腦脊髓損傷的原因有[5]:1)放射線對患者的腦脊髓造成直接的損傷。2)放射線對患者造成血管損傷。3)放射線對患者自身免疫造成損傷。因鼻咽癌放射治療所致腦脊髓損傷患者常伴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如顳葉損傷患者會出現頭痛、記憶力減退、肢體肌力下降等癥狀,腦干損傷患者會出現行走不穩、肢體肌力下降等癥狀,頸段脊髓損傷患者會出現損傷平面以下的感覺障礙或運動功能障礙等[6]。相關的研究表明,進行CT掃描對顳葉損傷患者的敏感性較高,對腦干損傷患者的敏感性較低。宋亭等人的研究表明,進行MRI檢查不僅可檢測出患者腦脊髓發生的損傷,而且對其顳葉損傷的敏感性也較高。因此,在對鼻咽癌放射治療所致腦脊髓損傷患者進行診斷時應首選MRI檢查[7]。王檸等人的研究表明,PET顯像能夠顯示出患者腦組織細胞的代謝功能,可有效地區分其病變細胞及正常的腦組織細胞。在放射性腦脊髓損傷的檢測中,PET顯像的陽性率在90%以上,是對早期放射性腦脊髓損傷患者重要的檢測手段之一[8]。但是,由于進行PET檢查的費用較高,故此檢查方法在臨床上尚未普及。在出現腦脊髓損傷的早期,患者通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此時被稱為潛伏期。在這一時期,患者腦脊髓損傷的CT顯像不明顯,而其MRI顯像則可出現明顯的高信號表現[9]。另外,當患者發生放射性腦脊髓損傷后,其受損的脊髓或腦組織會產生水腫,從而產生占位效應,此時其T1WI會呈現出低信號或等信號的表現,而其T2WI則呈現出高信號的表現,進行平掃時其損傷部位可見高密度影,其周圍伴有水腫帶。
綜上所述,鼻咽癌放射治療所致腦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特點和影像學圖像表現均具有典型的特征。因此,臨床醫生可根據進行放射治療的鼻咽癌患者其臨床癥狀和影像學圖像表現為其確診,以便及時對其進行后續治療。
[1] 李藝,唐亞梅,羅東華,等.鼻咽癌放射治療后繼發性癲癇的研究[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2,11(10):986-987.
[2] 韓冰,葛利本,郭洪斌,等.40例鼻咽癌常規放療后放射性腦脊髓損傷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19(11):1921-1923.
[3] 惠周光,徐國鎮.鼻咽癌調強適形放療的臨床應用[J].實用腫瘤雜志,2004,119:104.
[4] 樸國俊,袁亞維.鼻咽癌放射性腦病的診斷和治療[J].第一軍醫大學學報,2000,20:61.
[5] 殷蔚伯,余子豪.腫瘤放射治療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264-265.
[6] 黃旭,黃錄茂,程宏偉.創傷性腦損傷后工作記憶受損的研究現狀[J].解剖科學進展,2016,22(4):451-454.
[7] 宋亭,梁碧玲.鼻咽癌放療后放射性腦干和脊髓損傷的磁共振表現[J].癌癥雜志,2005,24(3):357.
[8] 王檸,王志強.放射性腦病的診斷和治療[J].新醫學,2002,33:261.
[9] 張峻,季欣然,唐佩福.脊髓損傷的影像學研究進展[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6,5(8):593-595.
R445.3
B
2095-7629-(2017)7-0044-02
陳宏志,男,1984年1月出生,漢族,學歷為本科,職稱為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