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偉
(重慶市南川區宏仁醫院,重慶 南川 408400)
淺析用三種手術方法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及安全性
鄧志偉
(重慶市南川區宏仁醫院,重慶 南川 408400)
目的:分析并對比用Lichtenstein疝修補術、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擇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間在重慶市南川區宏仁醫院就診的292例腹股溝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292例患者隨機分成腹腔鏡組(76例)、腹膜前間隙組(103例)和Lichtenstein手術組(113例)。為腹腔鏡組患者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進行治療,為腹膜前間隙組患者采用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進行治療,為Lichtenstein手術組患者采用Lichtenstein疝修補術進行治療,并對比三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鎮痛藥物的使用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術后腹股溝不適的發生率。結果:腹腔鏡組患者手術的時間短于腹膜前間隙組患者,其術后腹股溝不適的發生率低于Lichtenstein手術組患者,其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短于腹膜前間隙組和Lichtenstein手術組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腹膜前間隙組和Lichtenstein手術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使用Lichtenstein疝修補術、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相比,用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腹股溝疝;Lichtenstein疝修補術、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安全性;臨床療效
腹股溝疝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疝。有研究指出,腹股溝疝的發生、發展與患者的年齡、吸煙、便秘等因素密切相關。Lichtenstein疝修補術、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腹腔鏡疝修補術均為臨床上治療腹股溝疝的常用方法。目前,臨床上對于上述三種手術方法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及安全性仍存在爭議。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將重慶市南川區宏仁醫院收治的292例腹股溝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應用Lichtenstein疝修補術、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腹腔鏡疝修補術對他們進行治療,并對治療結果進行了對比研究。
1)臨床資料完整。2)非復發疝。3)具有進行Lichtenstein疝修補術、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腹腔鏡疝修補術的指征。4)知情并同意參加本次研究。
1)年齡<18歲或>85歲。2)雙側腹股溝疝。3)合并有慢性咳嗽。4)復雜腹股溝疝(例如嵌頓疝等)。5)長期使用激素進行治療。6)合并有腸穿孔等嚴重的并發癥。7)存在手術禁忌證。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間在重慶市南川區宏仁醫院就診的292例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組的76例患者均為男性;其年齡在33~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4±12.5)歲;其中疝類型為Ⅱ型的患者有11例,為Ⅲ型的患者有42例,為Ⅳ型的患者有23例;其中ASA等級為Ⅰ級的患者有50例,為Ⅱ級的患者有23例,為Ⅲ級的患者有3例。腹膜前間隙組的103例患者均為男性;其年齡在31~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7±11.5)歲;其中疝類型為Ⅱ型的患者有18例,為Ⅲ型的患者有55例,為Ⅳ型的患者有30例;其中ASA等級為Ⅰ級的患者有68例,為Ⅱ級的患者有30例,為Ⅲ級的患者有5例。Lichtenstein手術組的113例患者均為男性;其年齡在36~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5±13.4)歲;其中疝類型為Ⅱ型的患者有20例,為Ⅲ型的患者有60例,為Ⅳ型的患者有33例;其中ASA等級為Ⅰ級的患者有72例,為Ⅱ級的患者有35例,為Ⅲ級的患者有6例。三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疝類型、ASA等級等臨床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腹腔鏡組患者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并協助其取頭高腳低位或仰臥位。2)在臍部下緣1cm處做一個縱向切口,并使用吸引器分離腹膜前間隙,然后將腹腔鏡置于腹股溝部位。3)建立CO2人工氣腹,并將氣腹內的壓力控制在8~10mmHg之間。4)使用超聲刀分離擴大腹膜外間隙,并牽開輸精管、血管等重要組織。5)對疝囊的遠端進行結扎,并將裁剪好的聚丙烯輕質補片(由B/BRAUN 公司生產)置于肌恥骨孔處。6)將聚丙烯輕質補片展平,使其完全覆蓋住肌恥骨孔。7)對聚丙烯輕質補片進行縫合固定,然后對手術切口進行逐層縫合。為腹膜前間隙組患者采用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1)切開腹股溝疝部位的皮膚、皮下組織,剪開腹外斜肌的肌腱膜,然后鈍性分離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使腹橫筋膜充分暴露。2)切開腹橫筋膜,游離疝囊,然后分離疝囊和精索,直至疝囊頸部。3)將疝囊內容物回納入腹腔。對于疝囊較大的患者,應對其疝囊遠端進行高位結扎。4)使用紗布填塞法對腹膜前間隙進行鈍性分離,并將Star-WNTM星形非編織補片(由法國通用公司生產)置于腹膜前間隙內。5)采用Stoppade修補法對補片進行縫合固定。6)對手術切口進行逐層縫合。為Lichtenstein手術組患者采用Lichtenstein疝修補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1)對腹股溝部位進行局部麻醉,使用40ml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10ml濃度為0.75%的羅哌卡因分別對腹股溝腱膜下層、疝囊頸周圍組織和疝囊進行注射。2)切開腹股溝疝部位的皮膚、皮下組織,并對疝囊進行高位游離。3)將疝囊內容物回納入腹腔,并將聚丙烯網片置于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腱膜之間的腹股溝管后壁缺損處。4)對聚丙烯網片進行間斷縫合固定,然后對手術切口進行逐層縫合。
觀察三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使用鎮痛藥物的情況、術后發生并發癥(例如尿潴留、陰囊血腫、陰囊積液等)和腹股溝不適的情況。
使用Excel表記錄研究數據,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用(±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Kolmogorov-Sminmov法檢驗計量資料是否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若符合正態分布則采用t檢驗,否則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多組間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F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ANONA)。用n或%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性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腹腔鏡組患者手術的時間短于腹膜前間隙組,其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短于腹膜前間隙組和Lichtenstein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腹腔鏡組患者術后腹股溝不適的發生率低于Lichtenstein手術組,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腹膜前間隙組和Lichtenstein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術后鎮痛藥物的使用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三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和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的對比 (±s)

表1 三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和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的對比 (±s)
注:與腹腔鏡組相比,*P<0.05。
組別手術的時間(min)術后住院的時間(d)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d)腹膜前間隙組(n=103)69.3±10.4*4.4±1.11.8±0.7*Lichtenstein手術組(n=113)64.8±11.64.7±0.11.5±0.9*腹腔鏡組(n=76)60.4±9.64.0±1.30.8±1.5

表2 三組患者術后鎮痛藥物使用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腹股溝不適發生率的對比[n(%)]
目前,臨床上治療腹股溝疝的手術類型較多,包括Rutkow術、Millikan術、Gilbert術、標準Kuger術、改良的Kuger術、前入路腹膜前間隙修補術、單側GPRVS術、Trabucco術、Lichensiein疝修補術等。關于用不同術式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研究也較多[1]。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與用開放手術相比,用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更好[2]。
綜上所述,與使用Lichtenstein疝修補術、腹膜前間隙疝修補術相比,用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1] 李紹杰,唐健雄,陳革,等.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4438例報告[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2,32(6):459-461.
[2] 燕東,王權,薛芙珍,等.開放腹膜前間隙修補術與Lichtenstein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4,14(3):320-326.
R656.2+1
B
2095-7629-(2017)7-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