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蓉娜
(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0)
對抑郁癥患者進行細致化護理的效果探析
董蓉娜
(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0)
目的:探討對抑郁癥患者進行細致化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將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間收治的80例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病區的不同將這80例患者分為細致化組(心身科二病區,40例)和傳統組(心身科一病區,40例)。為傳統組患者采用傳統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在此基礎上,為細致化組患者采用細致化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并比較兩組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優良率、抑郁癥狀的評分。結果:在接受護理后,細致化組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優良率高于傳統組患者,其抑郁癥狀的評分低于傳統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抑郁癥患者進行細致化護理可顯著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緩解其抑郁癥狀。
抑郁癥;細致化護理;自我效能感的優良率;傳統護理
臨床研究資料顯示,抑郁癥給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帶來極大的困擾,給其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1]。據統計,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約為15%[2]。在本文中,筆者采用細致化護理模式對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40例抑郁癥患者進行護理,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護理效果。
1)生命體征穩定。2)知情并自愿參加本次研究。3)病情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
1)合并有心、肝、腎功能不全。2)合并有惡性腫瘤。
選取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間收治的80例抑郁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根據病區的不同將這80例患者分為細致化組(心身科二病區,40例)和傳統組(心身科一病區,40例)。細致化組的40例患者中有男26例,女14例;其年齡在17~60歲之間,平均年齡(33.5±6.5)歲;其病程在3個月~9.6年之間,平均病程(2.25±0.65)年;其中有輕度抑郁癥患者19例,有中度抑郁癥患者16例,有重度抑郁癥患者5例。傳統組的40例患者中有男25例,女15例;其年齡在18~60歲之間,平均年齡(34.5±5.5)歲;其病程在3個月~9.4年之間,平均病程(2.32±0.82)年;其中有輕度抑郁癥患者21例,有中度抑郁癥患者15例,有重度抑郁癥患者4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傳統組患者采用傳統護理模式進行護理,護理方法是:1)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并對其心理狀態的變化情況進行密切觀察。2)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并鼓勵其樂觀地面對疾病。在進行傳統護理的基礎上,為細致化組患者采用細致化護理模式進行護理。進行細致化護理的方法如下:1)采用通俗的語言、親切的語氣耐心地向患者講解抑郁癥的發病機制、臨床上治療抑郁癥的常用藥和住院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等,并向其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以增強其對治療的信心。2)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以取得其信任。同時,密切觀察患者情緒的變化,并在其情緒極度低落時給予其關懷和鼓勵。3)指導患者養成少食多餐、按時就餐的飲食習慣,并告知其要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4)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耐心地解答其提出的問題,以消除其心中的疑慮。5)指導患者通過跑步、跳繩、打太極拳等運動來緩解其抑郁的癥狀,具體的運動方法如下:(1)指導患者每天早上跑步20min,并告知其將跑步的速度控制在90步/min以下。(2)指導患者每隔1天進行1次跳繩運動,每次跳15min,并告知其將跳繩的速度控制50次/min左右。(3)指導患者通過打太極拳來調節情緒,每次15min,每周至少打3次。6)指導患者通過聽音樂、做游戲、看電影等方式來緩解其抑郁的癥狀。
觀察兩組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優良率、抑郁癥狀的評分。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兩組患者的抑郁癥狀[3]。得分在53~62分之間,說明該患者存在輕度抑郁。得分在63~72分之間,說明該患者存在中度抑郁。得分>72分,說明該患者存在重度抑郁。
根據GSES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將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分為優、良、中、差四個等級[4]。1)差: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評分在11分以下。2)中: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評分在11~20分之間。3)良: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評分在21~30分之間。4)優: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評分在31分以上。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患者抑郁癥狀的評分用(±s)表示,采用t檢驗,自我效能感的優良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接受護理前,細致化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優良率為7.5%(3/40),傳統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優良率為5%(2/40)。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優良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接受護理后,細致化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優良率為45%(18/40),傳統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優良率為22.5%(9/40)。細致化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自我效能感的優良率高于傳統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接受護理前,細致化組患者抑郁癥狀的評分平均為(66.2±5.6)分,傳統組患者抑郁癥狀的評分平均為(68.2±4.1)分。兩組患者抑郁癥狀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接受護理后,細致化組患者抑郁癥狀的評分平均為(38.7±3.3)分,傳統組患者抑郁癥狀的評分平均為(41.5±5.6)分。細致化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抑郁癥狀的評分低于傳統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抑郁癥狀評分的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抑郁癥狀評分的比較 (±s,分)
組別例數護理前護理后傳統組4068.2±4.141.5±5.6細致化組4066.2±5.638.7±3.3 P值>0.05<0.05
抑郁癥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精神病之一。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悲觀、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自責自罪等,嚴重者甚至會自殘、自殺[5]。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心理學概念。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即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接受護理后,細致化組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優良率高于傳統組患者,其抑郁癥狀的評分低于傳統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抑郁癥患者進行細致化護理可顯著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緩解其抑郁癥狀。
[1] 孫穎.心理認知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自我效能感和社會功能的影響[J].中國鄉村醫藥,2016,23(11):84.
[2] 李虹娟,馮衛紅.細節優化護理模式對抑郁癥患者社會功能及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4(8):1237-1239.
[3] 姜連楓,葉紅英.心理干預對老年抑郁癥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4(5):131-133.
[4] 梁詠梅,黃曉慧,周健蘭.綜合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J].右江醫學,2014(5):605-607.
[5] 張佩,夏勉.抑郁癥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及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15(6):1009-1020.
R473
B
2095-7629-(2017)7-0160-02
董蓉娜,女,1981年5月出生,本科學歷,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精神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