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靜
(南京市第二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3)
對骨科手術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的效果分析
張志靜
(南京市第二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3)
目的:分析對進行骨科手術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在南京市第二醫院骨科接受手術治療的140例患者分為一般組與預見組,每組各有70例患者。對一般組患者進行一般性護理,在此基礎上,對預見組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治療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生存質量的評分(QOL量表評分)、焦慮癥狀的評分(SAS量表評分)與對護理的滿意度。結果:預見組患者生存質量的評分明顯高于一般組患者,其焦慮癥狀的評分明顯低于一般組患者,其對護理的滿意度明顯高于一般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骨科手術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可顯著緩解其焦慮的癥狀,提高其術后的生活質量,提升其對護理的滿意度。
骨科;預見性護理;焦慮癥狀;生存質量;護理滿意度
骨科患者受傷的原因一般為摔傷、墜落傷及車禍等[1]。進行手術治療是目前臨床上對骨科患者進行治療的主要方法。不過,患者在發生骨折后,常因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擔憂等不良心理而影響治療的效果及預后[2]。研究顯示,對骨科手術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可顯著緩解其焦慮的癥狀,提高其術后的生活質量,進而提升其對護理的滿意度[3]。為了進一步證實該護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對在南京市第二醫院骨科接受手術治療的14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選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在南京市第二醫院骨科接受手術治療的140例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將其分為一般組與預見組,每組各有70例患者。在一般組患者中,有41例男患者,29例女患者,其年齡介于47~79歲之間,平均為(63.25±1.85)歲。其中,有23例四肢骨折患者,有30例脊柱骨折患者,有17例腰間盤突出患者。在預見組患者中,有42例男患者,28例女患者,其年齡介于45~76歲之間,平均為(62.75±1.81)歲。其中,有25例四肢骨折患者,有22例脊柱骨折患者,有23例腰間盤突出患者。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我院對一般組患者進行常規的術前指導、術中配合及術后對癥護理等。在此基礎上,對預見組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為:1)進行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根據每位患者的理解能力、性格特征及具體需求等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宣教與心理疏導,幫助其全面地掌握與自身疾病相關的知識,使其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應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其講解手術的過程與效果,告知其術中及術后的注意事項,以消除其內心的焦慮與擔憂,增加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應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及時掌握其心理的變化情況,以便在其出現不良心理時及時對其進行心理干預。應多關心、鼓勵患者,向其強調積極配合治療對改善病情的作用,以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2)進行安全護理:護理人員應綜合評估患者存在的安全隱患(如墜床、摔跤等),并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包括安裝護欄、在病房的床頭粘貼警示性的標語、定期清潔病房及走廊的地面等。3)進行壓瘡防護:由于骨科患者術后臥床的時間較長,故其發生壓瘡的幾率較高。對此,護理人員應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改變體位,并做好其皮膚的清潔工作,以減少其發生壓瘡的機會。4)進行便秘防護:長期臥床易導致患者出現排便困難的現象,不僅影響其身體健康,還易使其產生煩躁等不良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在術前對患者進行排便訓練,使其習慣以制動體位排便,避免其出現便秘。
1)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兩組患者的焦慮癥狀進行評定。在術后第1d向患者發放焦慮癥狀自評量表,指導其在術后的第1d、第3d按要求填寫該量表后收回。患者的得分越高,說明其焦慮的癥狀越嚴重。2)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4]對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評定。具體的評定項目包括生理、心理、獨立性、社會關系、環境及宗教信仰6項,每項評分均為100分。在手術結束1個月后向患者發放生存質量測定量表,囑其按要求填寫后收回。患者的分數越高,說明其生存質量越好。3)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1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手術結束1個月后,預見組患者生理狀態、生理功能、獨立性、社會關系及環境的評分均明顯高于一般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者宗教信仰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1)。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治療1個月后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的對比 (±s,分)

表1 治療1個月后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的對比 (±s,分)
組別心理狀態生理功能獨立性社會關系環境宗教信仰一般組(n=70)58.2±8.155.21±7.671.4±18.542.6±18.556.2±7.249.4±9.1預見組(n=70)85.2±7.261.54±7.4583.2±16.782.4±12.462.3±3.451.2±4.3 t值3.055.233.627.98 P值<0.01<0.01<0.01<0.01<0.01>0.01
在術后的第1d、第3d,預見組患者焦慮癥狀的評分均明顯低于一般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焦慮癥狀評分的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焦慮癥狀評分的對比(±s,分)
組別第1d第3d一般組(n=70)58.57±8.6536.25±8.22預見組(n=70)53.12±9.8127.73±6.44
預見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85.71%)明顯高于一般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74.2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細情況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對比
預見性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不僅可幫助患者有效地緩解不良情緒,還可幫助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進而提高其治療的效果與生活質量。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對一般組患者進行一般性護理,在此基礎上,對預見組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具體而言,即護理人員通過仔細觀察、總結患者的心理狀態與心理特點、與其加強溝通,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針對患者存在的墜床、滑到、壓瘡及便秘等風險,通過采取安裝護欄、清潔地面、粘貼警示語、為患者勤換體位及訓練患者在床上排便等措施進行預防。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預見組患者生理狀態、生理功能、獨立性、社會關系及環境的評分均明顯高于一般組患者,其焦慮癥狀的評分明顯低于一般組患者,其對護理的滿意度明顯高于一般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骨科手術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可顯著緩解其焦慮的癥狀,提升其術后的生活質量,進而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
[1] 江麗霞.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5,17(31):2675-2678.
[2] 張志香.心理護理干預對骨折后抑郁焦慮患者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11(3):262-263.
[3] 高彩虹,高延芳.預見性護理指引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3,23(8):229.
[4] 方積乾,生存質量測定方法及應用[M].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49-53.
R473.6
B
2095-7629-(2017)7-0168-02
張志靜,女,漢族,1982年出生,江蘇南京人,學歷為本科,職稱為護師,研究方向為骨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