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紅
(通海縣人民醫院康復科 云南 通海 652700)
對腦出血所致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的效果分析
宋艷紅
(通海縣人民醫院康復科 云南 通海 652700)
目的:分析對腦出血所致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康復科收治的56例腦出血所致偏癱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這些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常規治療組和康復治療組。對常規治療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對康復治療組患者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方法與常規治療組患者相同),進行早期的康復治療。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后其日常生活的能力,并比較其進行治療的效果。結果:進行治療后,康復治療組患者Barthel指數的平均評分、治療的總有效率均高于常規治療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腦出血所致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
早期康復治療;腦出血;偏癱;臨床效果
腦出血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近年來,腦出血的發病率逐年升高[1]。腦出血患者在發病時多伴有運動功能障礙。偏癱是此病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腦出血所致偏癱患者的行動不便,其日常生活通常不能自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精神壓力[2]。因此,選擇何種有效的方法提高此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腦出血所致偏癱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對康復治療組的28例腦出血所致偏癱患者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了早期康復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期間我院康復科收治的56例腦出血所致偏癱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這些患者均經頭顱CT檢查或頭顱MRI檢查被確診患有腦出血所致偏癱[3]。在入院時,這些患者均伴有肢體癱瘓的癥狀。本次研究排除存在嚴重的肝、心、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損傷的患者,并排除存在失語、嚴重的吞咽功能障礙及意識障礙的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常規治療組和康復治療組,每組各有28例患者。在常規治療組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1例。他們的年齡在43~70歲之間,其平均年齡為(55.42±3.65)歲。在康復治療組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他們的年齡在44~65歲之間,其平均年齡為(54.15±3.2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常規治療組患者進行控制血壓、降顱內壓、預防并發癥的治療。在此基礎上,對康復治療組患者進行早期的康復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①待患者的病情穩定后,臨床醫生幫助其保持健側臥位,在其頭下墊上一個軟枕,使床面與其軀干呈90°。②臨床醫生幫助患者進行早期關節的活動訓練。臨床醫生在對患者的肩關節進行固定后,對其肩關節進行外旋、內收、屈曲、外展等訓練。在進行上述訓練的過程中,臨床醫生應將患者上肢的肘關節進行固定,幫助患者進行肘部及腕關節的屈伸訓練,使其前臂向后旋轉,并使其掌指及指間的關節向各方向活動,幫助患者進行對掌、對指、抓拳的訓練。此外,臨床醫生對患者的髖關節進行內收及外展訓練,輕微外展其健側的下肢,將其健側下肢固定,并托起其患側下肢。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患者的髖關節進行上述訓練時,臨床醫生應確保患者的髖關節無疼痛感。在對患者進行上肢關節的被動訓練時,每個動作持續的時間應為4 s。在對患者進行下肢關節的被動訓練時,每個動作持續的時間應為9 s。進行上述動作訓練的次數均為10次/日。③臨床醫生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雙下肢進行屈髖、屈膝的訓練,使其雙腳掌支撐在床面上。在拖住患者小腿的同時,臨床醫生要用力向下壓患者同側的膝部,5min/次,2次/d。④臨床醫生對患者進行早期的臥姿訓練,將枕頭放在患者患側上肢的下面,使其肩關節屈曲100°。臨床醫生指導患者伸展手指,用枕頭墊高其下肢,并使其保持屈髖、屈膝的體位。此外,臨床醫生對患者健側的下肢進行輕度伸髖、屈膝的訓練。讓患者取仰臥位,使其軀干平展,在其頭下墊上一個軟枕,并將一個長枕置于患者患側臀部至大腿的外側,使其患側肩部保持前伸位,讓其軀干向后傾,并用枕頭固定、支撐其后背。⑤臨床醫生對患者進行雙腿搭橋訓練。具體的訓練方法是:指導患者取仰臥位,讓其雙下肢同時做屈髖、屈膝的動作,并讓其雙腳掌支撐在床面上。向下壓患者患側的膝部,協助其進行橋式運動,并糾正其坐姿,使其頭部、軀干及頸部保持左右對稱,使其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呈90°屈伸。⑥當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且肌力達到3級后,臨床醫生指導其進行行走、站立訓練,并對其進行患側下肢的行走、邁步、負重訓練。進行站立訓練的時間為5min/次,2次/日。進行步行訓練的時間為10min/次,2次/日。同時,鼓勵患者進行上下樓梯的訓練,訓練的強度應以患者的機體能耐受為宜。⑦臨床醫生用直徑較大的杯子、球指導患者進行抓、握的訓練。在進行上述訓練期間,臨床醫生應逐漸縮小訓練物品的直徑。此外,臨床醫生指導患者進行滾筒訓練。在此期間,臨床醫生應確保患者患側的上肢保持外旋位,并讓其患側前臂處于中立位。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統計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后其日常生活能力的變化情況及治療效果。用Barthel指數評估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患者的得分越高,說明其日常生活的能力越好。
1.4 療效判定標準 ①顯效:進行治療后,與進行治療前相比,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增加的幅度>60%,其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②有效:進行治療后,與進行治療前相比,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增加的幅度在40%~60%之間,其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顧。③無效:進行治療后,與進行治療前相比,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增加的幅度<40%。總有效率=(治療效果為顯效的人數+治療效果為有效的人數)/總人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進行分析,用(±s)表示計量資料,用t對其進行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用X2對其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后其Barthel指數評分的比較 在進行治療前,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的平均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行治療后,康復治療組患者Barthel指數的平均評分高于常規治療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后其Barthel指數評分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后其Barthel指數評分的比較(±s)
進行治療前(分)進行治療后(分)康復治療組(n=28)25.35±5.40 73.69±6.21常規治療組 (n=28) 25.41±5.31 52.29±6.15 t 0.042 12.956 p>0.05 <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的比較 進行治療后,康復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治療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的比較(n,%)
近年來,我國腦出血的發病率逐漸升高。研究發現,腦出血發生后,患者的腦神經通路會受到壓迫,其局部的神經細胞會出現損傷,從而使其出現偏癱、失語、意識障礙等癥狀。在上述并發癥中,偏癱的發生率較高。對腦出血所致偏癱患者進行早期的康復治療,不僅可以有效地促進其運動功能的恢復,還可以預防其病情進一步發展。
綜上所述,對腦出血所致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
[1] 張蓮景.腦出血偏癱早期康復治療81例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5):505-506.
[2] 王志揚, 呂德純.電針加物理康復治療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療效分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13,31(2):127-129.
[3] 鄧燕婷,楊露寧,左杰.高血壓腦出血偏癱患者早期肢體康復鍛煉效果觀察[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5,13(5):572-573.
R743
B
2095-7629-(2017)2-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