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榮 曹韶娟 吳瑞敏
(山西省潞安集團總醫院 山西 長治 046299)
用羅哌卡因持續股神經阻滯法對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實施術后康復鎮痛的效果研究
楊利榮 曹韶娟 吳瑞敏
(山西省潞安集團總醫院 山西 長治 046299)
目的:探討用羅哌卡因持續股神經阻滯法對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實施術后康復鎮痛的臨床效果。方法:將在我院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80例患者分為舒芬太尼組和羅哌卡因組,每組各有40例患者。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后,為羅哌卡因組患者使用羅哌卡因持續股神經阻滯法進行術后康復鎮痛,為舒芬太尼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靜脈注射法進行術后康復鎮痛。然后,比較兩組患者在術后6h、12h、24h、36h和48h時其VAS評分(視覺模擬評分)及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結果:在術后6h、12h、24h、36h和48h時,羅哌卡因組患者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舒芬太尼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羅哌卡因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舒芬太尼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用羅哌卡因持續股神經阻滯法對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實施術后康復鎮痛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減輕其在術后進行康復訓練時的疼痛感,且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
羅哌卡因;持續股神經阻滯;膝關節置換術;術后康復鎮痛;效果
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是治療終末期膝關節畸形或膝關節疾病的有效方法。接受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應盡早進行康復訓練,以最大程度地改善其假體的功能,促進其關節功能的恢復。姚平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接受膝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約有60%的患者在進行術后康復訓練時其膝關節會出現劇烈疼痛的現象,有30%的患者其膝關節會出現中度疼痛的現象[1]。疼痛不僅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也會明顯降低其進行康復訓練的依從性,從而影響其康復訓練的效果。另外,術后疼痛還可增加接受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下肢血栓的發生率,從而延長其膝關節功能恢復的時間。為了進一步探討對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實施術后康復鎮痛的有效方法,筆者對我院收治的80例此類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5月~2016年3月期間在我院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80例患者。這80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以下情況:①患者均未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或精神系統疾病。②患者均無穿刺部位感染的情況。③患者均無麻醉藥過敏史。④患者的心、肝、肺、腎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均正常。按照鎮痛方法的不同將這80例患者分為舒芬太尼組和羅哌卡因組,每組各有40例患者。在羅哌卡因組的40例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22例。他們中年齡最小的48歲,年齡最大的81歲,平均年齡為59.8±6.7歲。這些患者的體重為52~84kg,平均體重為59.2±7.3kg。他們的病程為1~9年,平均病程為3.8±1.9年。其中,左膝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有21例,右膝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有19例。在舒芬太尼組的40例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9例。他們中年齡最小的49歲,年齡最大的82歲,平均年齡為60.1±5.9歲。這些患者的體重為51~85kg,平均體重為58.6±7.6kg。他們的病程為1~10年,平均病程為4.2±1.7年。其中,左膝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有22例,右膝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有1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為羅哌卡因組患者使用羅哌卡因持續股神經阻滯法進行術后康復鎮痛,具體的方法為:(1)在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誘導前,在神經刺激儀的引導下對患者的患側進行連續股神經阻滯。①讓患者取平臥位后略分開雙腿,用彩超確定其股神經的位置。②將患者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約1.5cm其股動脈搏動點外側約1~2cm處作為穿刺點。③將穿刺針與患者的皮膚呈30o角向其腹股溝中點方向進針。④將神經刺激儀的電流設為1mA,將頻率設為2Hz,若患者出現髕骨明顯上抬及股四頭肌明顯抽動的情況,應將電流調整為0.3~0.4mA,若其髕骨仍上抬或股四頭肌仍抽動,且回抽無出血,則表明其穿刺部位正確,應先固定穿刺針,再從穿刺針處置入約10cm的導管并將其固定。⑤手術結束后,經導管為患者輸注10ml濃度為0.2%的羅哌卡因,然后為其連接電子鎮痛泵,并以5mL/h的劑量為其持續輸注羅哌卡因,將藥物的自控劑量設為2mL,將鎖定的時間設為20min。在持續輸注48h后,為患者撤掉電子鎮痛泵。為舒芬太尼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靜脈注射法進行術后康復鎮痛,具體的方法為:術后,立即將100μg的舒芬太尼、10mg的托烷司瓊和20mg的地佐辛用濃度為0.9%的氯化鈉稀釋至100ml,將此藥液用靜脈泵對患者進行泵入鎮痛,將鎮痛泵的基礎流量設為2mL/h,將藥物的自控劑量設為0.5mL,將鎖定的時間設為20min。在持續輸注48h后,為患者撤掉靜脈鎮痛泵。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在術后6h、12h、24h、36h和48h時其VAS評分及其惡心、嘔吐、眩暈、尿潴留、鎮靜過度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我們使用SPSS18.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在術后的6h、12h、24h、36h和48h時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 在術后6h、12h、24h、36h和48h時,羅哌卡因組患者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舒芬太尼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情見表1。
表1 在術后的6h、12h、24h、36h和48h時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s,分)

表1 在術后的6h、12h、24h、36h和48h時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6h 12h 24h 36h 48h羅哌卡因組 40 0.2±0.1 1.1±0.2 0.9±0.3 0.6±0.2 0.4±0.1舒芬太尼組 40 0.5±0.2 3.6±0.7 2.4±0.4 1.8±0.3 1.0±0.2 t 8.49 21.72 18.97 21.05 16.97 P<0.01 <0.01 <0.01 <0.01 <0.0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羅哌卡因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舒芬太尼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n)
進行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創傷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重度骨關節炎等膝關節畸形或膝關節疾病的有效方法[2]。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在術后48h其膝關節處即可生成新的膠原組織。因此,接受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在術后的早期就應開始進行康復訓練。但是,患者在進行康復訓練時會出現強烈的疼痛感,這不僅會導致其離床下地的時間延遲、出現關節僵硬等問題,還會延長其膝關節功能恢復的時間,影響其康復的效果。導致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術后疼痛的根本原因是:①患者創傷組織釋放的炎性介質會刺激疼痛感受器,使其對疼痛的敏感度增強。②創傷性刺激的傳入及神經遞質的釋放會提高患者脊髓背角神經的興奮性,從而增強其疼痛中樞的敏感性[3]。臨床上常用舒芬太尼靜脈注射法對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術后康復鎮痛,此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鎮痛效果,但常會使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眩暈、尿潴留、鎮靜過度等不良反應。隨著神經刺激儀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進行股神經阻滯的安全性及準確性也隨之提高,此方法可使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在輕度疼痛甚至無痛的狀態下進行術后康復訓練,并可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4]。
綜上所述,用羅哌卡因持續股神經阻滯法對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實施術后康復鎮痛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減輕其在進行術后康復訓練時的疼痛感,且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
[1] 姚平,劉寧,李劫若,等.膝關節置換術后不同鎮痛方案的療效評價[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22(7):601-606.
[2] 張啟棟,劉朝暉,程立明,等.全膝關節置換應用股神經阻滯鎮痛與自控靜脈鎮痛的系統評價[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17):3073-3079.
[3] 遲曉慧,陳永學,白玉瑋,等.靜脈鎮痛泵和股神經阻滯在膝關節置換術后應用的療效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6):2954-2956.
[4] 高元朝,溫洪,蔣嘉,等.股神經阻滯與靜脈鎮痛在膝關節置換術后鎮痛的研究[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4,20(12):873-876.
R614
B
2095-7629-(2017)2-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