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韓東
(廣西河池宜州市人民醫院 廣西 宜州 546300)
用1.5T核磁共振技術診斷膝關節損傷的效果分析
牙韓東
(廣西河池宜州市人民醫院 廣西 宜州 546300)
目的:探討分析用1.5T核磁共振技術診斷膝關節損傷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間我院收治的膝關節損傷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CT組(44例)和核磁共振組(44例),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CT檢查和1.5T核磁共振檢查,然后比較兩組患者的確診率。結果:核磁共振組患者的確診率明顯高于CT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1.5T核磁共振技術診斷膝關節損傷的臨床效果顯著。
膝關節損傷;CT檢查;1.5T核磁共振技術;臨床效果;分析
膝關節是人體骨骼中最大、構造最為復雜的屈曲關節,極易因受到杠桿作用而發生損傷。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膝關節損傷類型主要有半月板損傷、骨質損傷、前后交叉韌帶撕裂傷及急性創傷性滑膜炎等。發生膝關節損傷的患者常因劇烈的疼痛而無法行走和進行正常的工作,可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1]。目前,臨床上診斷膝關節損傷的常規方法主要有X線檢查和CT檢查等。上述檢查方法能夠準確地診斷出患者的骨折部位和骨折類型,但卻難以發現韌帶或關節軟骨等部位發生的損傷[2]。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核磁共振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研究證實,用核磁共振技術診斷關節內或關節周圍軟骨及韌帶損傷的準確率較高,這是因為核磁共振技術具有可進行多平面成像的特點[3]。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用1.5T核磁共振檢查診斷膝關節損傷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1.1 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間我院收治的88例膝關節損傷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膝關節不穩、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我們將這88例患者隨機分為CT組和核磁共振組,每組各有患者44例。在CT組4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5例(占患者總數的56.82%),女性患者有19例(占患者總數的43.18%),其年齡為20~67歲,平均年齡為(46.3±5.2)歲,其病程為2~5個月,平均病程為(4.3±1.2)個月,其中致傷原因及類型為交通事故傷的患者有13例,為摔傷的患者有22例,為高處墜落傷的患者有9例;在核磁共振組4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4例(占患者總數的54.55%),女性患者有20例(占患者總數的45.45%),其年齡為21~66歲,平均年齡為(45.9±5.4)歲,其病程為3~6個月,平均病程為(4.7±1.4)個月,其中致傷原因及類型為交通事故傷的患者有12例,為摔傷的患者有21例, 為高處墜落傷的患者有11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等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別對CT組患者和核磁共振組患者進行CT檢查和1.5T核磁共振檢查。進行CT檢查的具體方法是:①用我國生產的螺旋CT機對CT組患者進行檢查。②依據患者的X線定位片確定為其進行CT掃描的范圍。③采用厚度為1~2mm的薄層螺旋對患者的受傷部位進行檢查。進行1.5T核磁共振檢查的具體方法是:①使用西門子ESSENZA型1.5T核磁共振儀對核磁共振組患者進行檢查。②依次對患者傷處的冠狀位、橫斷位及矢狀位進行掃描,并進行T1WⅠ加權處理、T2WⅠ加權處理及質子密度加權處理。③將核磁共振儀的掃描層厚設置為4mm,將層距設置為1mm,將FOV設置為18cm×18cm,將激勵次數設置為2。④在進行檢查時,醫護人員要囑患者將患膝保持伸直的狀態。
1.3 統計學分析方法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SPSS18.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當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確診率的比較 在CT組44例患者中,被確診存在膝關節損傷的患者有37例,其中發生半月板損傷的患者有7例,發生韌帶損傷的患者有10例,發生骨質損傷的患者有5例,發生關節腔積液的患者有15例,其確診率為84.09%;在核磁共振組44例患者中,被確診存在膝關節損傷的患者有44例,其中發生半月板損傷的患者有14例,發生韌帶損傷的患者有10例,發生骨質損傷的患者有5例,發生關節腔積液的患者有15例,其確診率為100.00%。核磁共振組患者的確診率明顯高于CT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確診率的比較[n(%)]
2.2 不同膝關節損傷類型的核磁共振影像學表現
2.2.1 韌帶損傷的核磁共振影像學表現 韌帶損傷的T1WⅠ加權信號為高低混合信號或低信號,T2WⅠ加權信號為高信號。此類型損傷的影像學表現是傷處呈扁平條帶狀的低信號陰影,邊緣呈波浪狀,韌帶腫脹且呈不規則的高信號,外形不規則,韌帶不規則(增粗),并且與周圍組織的分界極不清晰。
2.2.2 半月板損傷的核磁共振影像學表現 半月板損傷的核磁共振影像學表現是傷處呈低信號陰影,并且陰影內有線狀、放射狀、橢圓形或球狀的裂隙樣陰影,半月板區域呈不規則或線狀的高信號。
2.2.3 骨質損傷的核磁共振影像學表現 骨質損傷的核磁共振影像學表現是傷處存在異常的網絡狀信號,邊界模糊不清,T2WⅠ加權信號呈略高的信號或等信號,T1WⅠ加權信號呈低信號,并且其內存在小片狀的高信號。
2.2.4 關節腔積液的核磁共振影像學表現 關節腔積液的核磁共振影像學表現是傷處呈條狀的低信號,邊緣模糊不清或呈波浪形,部分可存在分層現象或高信號,T2WⅠ加權信號呈高信號,T1WⅠ加權信號呈高低混雜的信號或低信號[4]。
膝關節是人體結構中最為復雜的關節之一,包括半月板、伸膝裝置、肌腱、肌肉、韌帶、骨骼、關節及關節面等。在一般情況下,當膝關節發生骨折時,較為薄弱的腓側副韌帶會率先發生斷裂,繼而發生斷裂的依次是關節韌帶、胭腓韌帶和交叉韌帶[5]。進行X線檢查和CT檢查雖然能夠準確地診斷出患者的骨折部位和骨折類型,但卻難以發現韌帶或關節軟骨等部位發生的損傷[6]。研究證實,1.5T核磁共振技術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對比度較高。②分辨率較高。③能準確地顯示出患者膝關節的解剖結構及損傷程度。④能有效地辨別骨及骨髓的病變情況,從而提升診斷外傷性骨髓水腫的準確率。⑤具有安全、無損傷等優點。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核磁共振組患者的確診率明顯高于CT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用1.5T核磁共振檢查診斷膝關節損傷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雷云福.核磁共振掃描在膝關節創傷中的應用價值[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23):3067-3068.
[2] 滿延軍.臨床應用核磁共振技術診斷膝關節損傷的價值分析[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4,23(1):69-70.
[3] 郭錫城,高峰,王莉,等.膝關節損傷患者在核磁共振的診斷評價[J].中國醫藥科學,2013,3(21):114-115.
[4] 高海燕.核磁共振檢查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上的應用[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5):187-188.
[5] 劉錦棠.膝關節損傷診斷中核磁共振的應用價值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97-98.
[6] 陳義波.核磁共振在膝關節常見病變診斷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1):86-87.
R445.1
B
2095-7629-(2017)2-00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