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捷
(江蘇省啟東市第三人民醫院 江蘇 啟東 226200)
淺論神經刺激器定位法在進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的應用效果
朱敏捷
(江蘇省啟東市第三人民醫院 江蘇 啟東 226200)
目的:探討神經刺激器定位法在進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4年10月~2016年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上肢手術時采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法進行麻醉的3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我們隨機將這30例患者分為A組(15例)和B組(15例)。術中對這兩組患者進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時,對A組患者采用異感定位法定位其臂叢神經,對B組患者采用神經刺激器定位法定位其臂叢神經,然后比較兩組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成功率、麻醉起效的時間、鎮痛持續的時間及探尋異感的次數。結果:(1)B組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成功率為93.33%,A組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成功率為80%,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麻醉起效的時間更短,其鎮痛持續的時間更長,其探尋異感的次數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上對進行上肢手術的患者實施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時,采用神經刺激器定位法定位其臂叢神經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提高其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成功率,縮短其麻醉起效的時間,延長其鎮痛持續的時間,減少探尋異感的次數。
神經刺激器定位法;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應用效果
上肢手術是臨床上常見的手術類型。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法對進行上肢手術的患者實施麻醉。而成功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關鍵則在于定位患者臂叢神經的準確性與有效性。過去,臨床上多采用異感定位法對接受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患者進行臂叢神經定位,但效果欠佳。近年來,隨著麻醉技術的不斷發展,神經刺激器定位法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技術可有效地定位患者的臂叢神經,從而能提高其手術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為了進一步探討神經刺激器定位法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的應用效果,我們對2014年10月~2016年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上肢手術時采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法進行麻醉的3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10月~2016年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上肢手術時采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法進行麻醉的3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我們隨機將這30例患者分為A組(15例)和B組(15例)。在A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為8:7,其年齡區間為30~65歲,平均年齡為(43.23±6.12)歲。其中,有進行上臂手術的患者6例,有進行前臂手術的患者4例,有進行手掌手術的患者3例,有進行肘部手術的患者2例。在B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為9:6,其年齡區間為28~66歲,平均年齡為(44.21±5.98)歲。其中,有進行上臂手術的患者5例,有進行前臂手術的患者5例,有進行手掌手術的患者4例,有進行肘部手術的患者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術前30min為兩組患者肌肉注射0.5mg的阿托品和0.1g的苯巴比妥鈉。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密切觀察其心率、血壓的變化情況,并為其開放良好的靜脈通路。為患者靜脈滴注劑量為5ml/(kg·h)的氯化鈉注射液。在對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前5min為其靜脈輸注1mg的咪唑安定和0.05mg的芬太尼,使其保持鎮靜。在此基礎上:(1)對B組患者采用神經刺激器定位法定位其臂叢神經,具體的方法是:采用神經刺激器和Stimuplex D15刺激針對患者的臂叢神經進行定位。選擇患者鎖骨上2~3cm前中斜角肌的間隙進行穿刺,置入刺激針。將神經刺激器的初始電流設為1mA,將頻率設為1Hz。調整刺激針的角度,當患者的上肢出現明顯的肌顫反應后,將電流降至0.3~0.5mA[1]。此時若患者仍存在肌顫反應,則表明神經定位有效。為患者注入1~2ml的麻藥進行試驗,如果其肌顫反應消失,且不存在其他的不良反應,則為其注入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和濃度為0.25%的布比卡因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2)對A組患者采用異感定位法定位其臂叢神經,具體的方法是:選擇患者鎖骨上2~3cm前中斜角肌的間隙進行穿刺,用7號針頭垂直進針,然后調整針頭的角度,當患者的上肢出現放射痛且痛感直達其手指時,為其注入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和濃度為0.25%的布比卡因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2]。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成功率。(2)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麻醉起效的時間、鎮痛持續的時間及探尋異感的次數。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
2.1 兩組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成功率的比較 B組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成功率為93.33%(14/15),A組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成功率為80%(12/15),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麻醉起效的時間、鎮痛持續的時間及探尋異感次數的比較 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麻醉起效的時間更短,其鎮痛持續的時間更長,其探尋異感的次數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起效的時間、鎮痛持續的時間及探尋異感次數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麻醉起效的時間、鎮痛持續的時間及探尋異感次數的比較(±s)
組別 患者(n) 麻醉起效的平均時間(min) 鎮痛持續的平均時間(min) 探尋異感的平均次數(次)A 組 15 4.23±1.56 162.34±20.35 3.54±1.78 B 組 15 3.67±1.23 188.76±31.23 2.01±1.24 t—6.43 9.14 6.12 P—<0.05 <0.05 <0.05
過去,臨床上對進行上肢手術的患者實施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時,多采用異感定位法定位其臂叢神經。但此方法存在定位臂叢神經不夠準確的問題,難以精確地找到患者的臂叢神經,從而易導致其麻醉的效果不理想[4]。另外,在不斷定位與尋找異感的過程中,會對患者的臂叢神經造成一定的損傷[5]。近年來,隨著麻醉技術的不斷發展,神經刺激器定位法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技術通過神經刺激器所產生的刺激波,刺激患者上肢的臂叢神經,使其上肢出現明顯的肌顫反應,從而可精確地找到其臂叢神經的具體位置[6]。另外,此方法不會對患者的血管和神經造成較大的損傷,安全性較高。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成功率更高,其麻醉起效的時間更短,其鎮痛持續的時間更長,其探尋異感的次數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臨床上對進行上肢手術的患者實施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時,采用神經刺激器定位法定位其臂叢神經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提高其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成功率,縮短其麻醉起效的時間,延長其鎮痛持續的時間,減少探尋異感的次數。
[1] 文四成,陳潛沛,羅培生. 超聲引導聯合神經刺激器定位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臨床應用[J]. 實用醫學雜志,2013,23(29):3878—3880.
[2] 謝濤,肖金苗,張立東,等. 應用神經刺激器經皮電刺激引導定位在肌間溝臂叢N阻滯中的應用[J]. 微創醫學,2013,05(8):569—570.
[3] 康志宇,王庚,朱豐,等. 不同劑量地塞米松用于超聲引導神經刺激器定位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觀察[J]. 中國醫藥導報,2015,05(12):81—85.
[4] 章蔚,方才,周維德. 神經刺激器輔助肌間溝臂叢阻滯在鎖骨手術中的臨床應用[J]. 臨床骨科雜志,2010,04(13):448—450.
[5] 徐玲玲,于曉昌. 高頻彩超引導技術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的臨床應用[J]. 社區醫學雜志,2012,17(10):39—40.
[6] 李志強. 神經刺激儀定位改良腋路—肌間溝聯合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應用[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11,01(28):37—39.
R614
B
2095-7629-(2017)2-00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