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雪
(禹州市中醫院康復科 河南 許昌 461700)
靳三針療法聯合康復訓練法治療 中風所致痙攣性偏癱的效果研究
劉曉雪
(禹州市中醫院康復科 河南 許昌 461700)
目的:探討用靳三針療法聯合康復訓練法治療中風所致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療效。方法:擇取近期內我院收治的128例中風所致痙攣性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128例患者隨機分為靳三針組(64例)和對照組(64例)。我院對對照組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在此基礎上,為靳三針組患者加用靳三針療法進行治療。治療結束后,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CSI(臨床痙攣癥狀量表)的評分、FMA(運動功能評定量表)的評分和NDS(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量表)的評分。結果:靳三針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6%,其CSI的評分平均為(6.7±2.1)分,其FMA的評分平均為(86.1±13.2)分,其NDS的評分平均為(4.1±1.7)分。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8.1%,其CSI的評分平均為(8.3±2.2)分,其FMA的評分平均為(71.3±15.6)分,其NDS的評分平均為(7.6±2.4)分。與對照組患者相比,靳三針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和FMA的評分更高,其CSI的評分和NDS的評分更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靳三針療法聯合康復訓練法治療中風所致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緩解其痙攣的癥狀。
中風所致痙攣性偏癱;靳三針療法;康復訓練;臨床療效;FMA的評分
中風所致痙攣性偏癱是臨床上康復科的常見病。此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運動神經元受損和肌張力增高引起的。中風所致痙攣性偏癱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肌肉萎縮和運動功能障礙等,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靳三針療法是由靳瑞教授首創的一種針刺療法。此療法的特點是每次取穴三處進行針刺。有研究指出[2],用靳三針療法聯合康復訓練法治療中風所致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緩解其痙攣的癥狀。為論證上述觀點,筆者擇取近期內我院收治的128例中風所致痙攣性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進行了以下研究。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8例中風所致痙攣性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128例患者隨機分為靳三針組(64例)和對照組(64例)。靳三針組患者中有男33例,女31例,其年齡在43歲至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3±4.3)歲。對照組患者中有男32例,女32例,其年齡在44歲至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7±4.6)歲。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我院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具體的訓練方法是:1)指導患者進行坐位靜態平衡訓練和立位動態平衡訓練,并對其坐姿和站姿進行矯正。2)對患者進行坐站姿勢轉換訓練。指導患者將兩足分開,將肩部和肘部充分向前伸,然后緩慢地站起。在患者站立5秒鐘后,告知其緩慢地坐下。3)在患者的身體狀況有所好轉后,指導其進行步態訓練。4)每天訓練1次,每次訓練30min,應連續訓練14天。
1.2.2 在進行康復訓練的基礎上,為靳三針組患者加用靳三針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1)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將其患側的手臂伸直,并用軟枕將其患側膝蓋墊高15cm左右。 2)以患者患側耳尖上方2寸處為第1穴,以第1穴左右方各1寸處為第2穴和第3穴。采用快速進出針、小捻轉間斷的手法和平補平瀉的手法對上述三穴進行針刺。3)采用提插捻轉補瀉的手法對患者患側上肢的極泉穴、尺澤穴和內關穴進行針刺。4)采用提插捻轉平補平瀉的手法對患者患側下肢的鼠蹊穴、委中穴和三陰交穴進行針刺。5)留針時間為30min,每天針刺1次,應連續治療14天。
1.3 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CSI的評分、FMA的評分和NDS的評分。其中,患者FMA的評分越高,說明其肢體的運動功能越好。患者CSI的評分越高,說明其痙攣的癥狀越嚴重。患者NDS的評分越高,說明其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越嚴重。
1.4 療效評定標準[3]1)顯效:經治療,患者上下肢的運動功能均顯著改善,其肌張力明顯下降。2)有效:經治療,患者上下肢的運動功能均有所改善,其肌張力有所下降。3)無效:患者上下肢的運動功能均未改善,其肌張力未下降,甚至在升高。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8.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患者的年齡、CSI的評分、FMA的評分和NDS的評分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結束后,靳三針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19例(占29.69%),為有效的患者有39例(占60.94%),為無效的患者有6例(9.38%)。靳三針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6%(58/64)。對照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14例(占21.88%),為有效的患者有36例(占56.25%),為無效的患者有14例(占21.88%)。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8.1%(50/64)。與對照組患者相比,靳三針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CSI評分、FMA評分和NDS評分的比較 治療結束后,靳三針組患者CSI的評分平均為(6.7±2.1)分,其FMA的評分平均為(86.1±13.2)分,其NDS的評分平均為(4.1±1.7)分。對照組患者CSI的評分平均為(8.3±2.2)分,其FMA的評分平均為(71.3±15.6)分,其NDS的評分平均為(7.6±2.4)分。與對照組患者相比,靳三針組患者FMA的評分更高,其CSI的評分和NDS的評分更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CSI評分、FMA評分和NDS評分的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CSI評分、FMA評分和NDS評分的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CSI的評分 FMA的評分 NDS的評分靳三針組 64 6.7±2.1* 86.1±13.2* 4.1±1.7*對照組 64 8.3±2.2 71.3±15.6 7.6±2.4
中醫認為,中風所致痙攣性偏癱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氣血逆亂、陰陽失調、血溢脈外和腦脈痹阻引起的。有研究指出,用靳三針療法對中風所致痙攣性偏癱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促進其運動功能的恢復[4]。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靳三針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和FMA的評分更高,其CSI的評分和NDS的評分更低。上述研究結果與陸彥青、楊海濤、劉悅[5]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用靳三針療法聯合康復訓練法治療中風所致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緩解其痙攣的癥狀。
[1] 王澍欣,張賓,徐展瓊,等.麥粒灸配合靳三針療法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1(04):548-552.
[2] 楊海濤,莊禮興,劉悅.顳三針配合攣三針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3,33(10):889-892.
[3] 邱林,劉艷春.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療效觀察[J].河南中醫,2014,34(09):1827-1828.
[4] 冉小青,吳松,閔潔.針刺結合康復訓練對中風痙攣性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下肢血流的影響[J].湖北中醫雜志,2013,35(10):20-21.
[5] 陸彥青,楊海濤,劉悅.“靳三針”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4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3,54(12):1034-1037.
R543
B
2095-7629-(2017)2-0061-02